
鐘南山:最欣賞不滿足于現狀的上進心
“年輕人光是業務好,不一定能做出很大的成績。我最欣賞的是不滿足于現狀、想辦法改變現狀的上進心。”談及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能力培養,鐘南山將他對創新的理解娓娓道來。
“我們這一代科學家在念書時,缺乏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訓練,希望你們在本科階段就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薄盁o創產前基因檢測之父”盧煜明用生動的話語分享了自己從“0”到“1”再到造福無數人的數十年科研經歷。
……
7月31日,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名師講堂在廣州和香港兩地同步召開,“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樊春海圍繞各自的創新成果與科研體會作主題分享,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與粵港澳青年展開交流。
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名師講堂現場。
大灣區科技創新 人才是關鍵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梁振英在致辭中表示,要推進粵港澳三地的科技創新,培育人才、涵養人才、聚集人才是關鍵。青年科技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和新生力量?!敖陙?,粵港澳三地積極推進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加強三地人才交流與合作,讓青年人才在學有所成之后,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大舞臺上學以致用,逐夢圓夢?!?/p>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白春禮在致辭中說,當前全球重大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快速突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青年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中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希望未來大家能繼續發揚求真務實、批判包容的科學精神,為灣區科創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達成了5個產學研基地的建設,正積極拓展在深圳市福田區以及廣州、東莞,中山等區域的創新與創業項目,繼續加強粵港澳高校聯盟的合作?!毕愀壑形拇髮W校長段崇智在致辭中介紹,未來香港中文大學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國家、為大灣區的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自主培養作出更大的貢獻。
鐘南山談創新:“我大學畢業60多年,到現在還是不滿足現狀”
講堂上,“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以“我國現階段青年的科學素質培養——創新”為主題發表演講,從“什么叫創新”“創新的動力”“創新的素質”分享了他的解讀,寄語青年人要學會“開拓、尊重事實、執著追求、協作”,對待科學事業不僅要有好奇心也要有使命感。
何為“創新”?在鐘南山看來,通過發現發明發表論文是“創意”,通過引進仿制獲得經濟社會效益是“創建”,只有發現或發明經過不同階段的努力轉化轉換后,產生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兩個加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關于“創新的動力”,有句名言是“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了責任感”。但鐘南山認為,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他從1967年自己在北京醫學院見證“523”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成立說起,看到屠呦呦團隊從獲得青蒿素,到不同科學家共同參與改進成為雙氫青蒿素,再到研制4代青蒿素復方藥物,最終研制出治療瘧疾的標準藥造福全球,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歷經48年,動力從何來?我認為是使命感。”鐘南山說,很多時候科學家是從鉆研中產生了興趣、繼而熱愛、再變成追求,感受到“我要做”的使命,才能夠創新。“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提高科學素質的動力不僅是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命感?!?/p>
通過一個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案例,鐘南山寄語青年,創新應培養好四個素質,開拓、尊重事實、執著追求、協作。
現場,一位學生提問鐘南山:如果青年科研工作者想要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除了業務能力外,還有哪些能力是需要重點培養的?
“年輕人光是業務好,不一定能做出很大的成績。我最欣賞的是不滿足于現狀、想辦法改變現狀的上進心?!辩娔仙秸f,“我大學畢業60多年,到現在還是不滿足現狀。有上進心,有愿望要改變現狀,是很重要的素質和動力?!?/p>
“第二個,看準一個問題、方向,就要一直堅持做下去,遇到一些挫折沒有關系?!辩娔仙椒窒淼?,“像我搞PTS(對甲苯磺酰胺注射液)搞了30年,幾次都想放棄了,最后還是堅持,因為我們看到事實,這個藥物就是有效的,結果是成功的?!?/p>
“最后,要做出大成績,必須要靠協作?!辩娔仙揭灶I銜廣州實驗室、研制全球首個抗新冠單藥3CL靶向新藥研發的經歷說道,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特長,想做出好的工作,一定要做到協調和協作。
盧煜明:從煮面和稱錢包中獲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靈感
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被譽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之父”,他在演講中生動地回顧了他的求學和科研經歷,詳細介紹了他如何發現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并發展出一套技術來進行DNA檢測,篩查唐氏綜合征的科研探索歷程。
1986年畢業后,盧煜明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內外全科醫學學位,并在婦產科實習。當時產前診斷主要采用羊膜穿刺術,但這項技術可能造成流產等嚴重后果。能不能從孕婦的血液診斷胎兒的染色體、確認其是否患有遺傳???盧煜明確實找到了這些細胞,但由于數量太稀少,無法實現臨床應用,研究也進入了長達八年的“死胡同”。
1997年,盧煜明決定回香港,也正是這一年,他看到一篇可以從癌癥病人血漿或者血清里面找到腫瘤DNA的論文,也從自己煮面的面湯中得到靈感,“以往的八年我在孕婦體內找胎兒DNA,會不會找的不應該是胎兒細胞,而是在血漿里、細胞外浮游的胎兒DNA?”
同年,他在《柳葉刀》上發表了文章——《母體血漿和血清中存在胎兒DNA》,提出了突破性的無創產前檢測(NIPT)技術前景,但直到2007年,他才證明了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可以準確地篩查唐氏綜合征。
唐氏綜合征即21-三體綜合征,正常胎兒第21對染色體數目為2條,但唐氏綜合征胎兒的第21對染色體數目是3條,比正常胎兒多1條染色體。盧煜明想到,這樣的DNA稱起來會更重。“就像一個錢包,里面的錢幣是多是少,在不打開錢包的情況下,如何確定?可以連人帶錢包來稱重。”
盧煜明
樊春海:生物與信息技術碰撞出無限潛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分享了一組數據:2020年全世界的數據是44個ZB(440萬億億字節)?!鞍堰@些數據存下來,光耗的電就是一個三峽大壩所產生的電?!爆F有基于硅的存儲方式,存儲它們不僅需要耗能、占地,而且由于數據電子存儲的壽命只有十年到幾十年,相對來說遷移起來也很麻煩?,F有的數據存儲方式,越來越難以滿足數據日益爆發性增長的趨勢。
在過往幾十年里,科學界最重要突破之一,就是破解了生命基因DNA的密碼。在計算機信息的世界中,編碼語言是0和1,而在生命基因的世界里,編碼是由ATGC是四進制來完成的。“通過DNA存儲,把數據存儲的容量極限提升7個數量級,全世界440萬億億的字節,只要200公斤DNA就可以存下來?!?/p>
從中,樊春海看到DNA存儲帶來了一種密度高、能耗非常低、壽命非常長的存儲模式。他預測,到2024年,將有30%的數字業務有可能是用DNA存儲來實現,從而解決現在指數級增長的數據存儲問題。
樊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