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制造”科創“肌肉”如何練就?
日前,《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公開量年均增長位列全球四大灣區首位,成績矚目。作為經濟創新的主體,企業有效專利的儲備、積累,將體現其所在區域產業經濟的實力。
于大灣區而言,近年來,制造業企業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批聚焦智能制造的企業在專利的質與量上呈現“井噴”態勢,有效帶動了區域產業經濟創新發展。廣東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家電制造中心,家電企業是一個較好的制造業觀察“窗口”。我們就以大灣區家電產業為樣本,通過企業利用發明專利踩穩時代“風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幾個故事,來看看“灣區制造”如何練就在復雜市場環境下“突圍”的科創肌肉。
掃描:
專利榜單中的 “灣區制造”有多強?
機構:近半優勢創新機構 屬“制造業”門類
據日前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灣區制造”中所蘊含的專利實力較為突出。
據悉,當前,“專利”作為衡量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的重要尺度,而該《報告》以創新維度為重要評價標準,挖掘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近五年(2017~2021年)的專利數據,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情況、創新機構與行業優勢、大灣區協同發展程度。
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機構在行業分類上有怎樣的特點?《報告》將入選企業樣本的行業歸類為10個,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產業: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商務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建筑業,金融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值得關注的是,在500個優勢創新機構中,有220個機構隸屬于“制造業”門類,涵蓋制造業門類中的16個大類。
其中,共有99個優勢創新機構隸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入選樣本的19.8%;共有45個優勢創新機構隸屬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占比9.0%。另外,70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以及65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選本期優勢創新機構,與“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共同位列前三。緊隨其后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57個機構入選本次的優勢創新機構,占比11.4%。
記者獲悉,在上述大類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位列前四,頭部集聚效應明顯。
“目前,大灣區已經積累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獨特優勢,同時逐步向新的科技領域進行戰略布局。”《報告》分析稱,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制造業體系,并不斷加快制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特征:新興技術產業特色優勢明顯 創新能力強
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全部制造業增加值4.4萬億元,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強。可以說,制造業既是廣東深厚的“家當”,也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利器”。
《報告》顯示,在制造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合稱為“新興技術產業”,粵港澳大灣區的500家優勢創新機構中有226家屬于新興技術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統計各地區新興技術產業機構數占大灣區總新興技術產業機構數的比例上,廣州、深圳在新興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創新機構數名列大灣區前茅,機構數量合計占比超過七成。
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外的15個制造業大類合稱為“各類制造業”,包括: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食品制造業以及家具制造業。
《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500家優勢創新機構中共有121家屬于各類制造業,廣州、佛山、深圳、東莞,構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
關注:廣東家電上市公司數量 居“全國首位”
值得關注的是,“灣區制造”科創實力中,以廣東家電企業最為有代表性。
據悉,近年來,廣東家電制造業企業踩穩時代“風口”,搶抓“雙循環”新機遇,大力布局專利工作,實現科技創新,不斷開拓市場縱深,成為大灣區產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樣本。
《報告》也顯示,家用電力器具制造屬于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下屬分類,尤為引人關注。
“廣東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與家電制造發展密不可分。”《報告》稱,過去幾十年,廣東培育出全球最大規模的家電制造中心,家電上市公司數量、有效發明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值得一說的是,據2022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廣東有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順利入選,其中包括與家電相關的“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群”及“佛山市、東莞市泛家居集群”等。“下一步,廣東將推進產業鏈的現代化,加大支持技術創新的力度,促進家電業的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報告》稱。
聚焦:
灣區家電企業科創“肌肉”如何練就?
1
一項專利“端牢”科技自立自強“飯碗”
如今,大灣區家電制造企業能以穩固之勢“屹立”于全球產業鏈前端,靠的是這些年來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埋頭苦干”。通過一批優秀企業在專利上的布局、儲備,讓我們在一些關鍵技術上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讓科技自立自強的“飯碗”,牢牢端在我們手中。
格蘭仕制造的微波爐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早在20年前,格蘭仕的微波爐就成為了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的產品。公司董事長梁昭賢曾表示,格蘭仕做微波爐,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當時我們從零開始。”為了掌握先進技術,格蘭仕首先明確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然后通過代工、購買先進生產線等方式學習先進技術,慢慢積累起扎實的“制造力”。
“如果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企業的發展依然會受制于他人。”梁昭賢頗有感觸地說,在格蘭仕的發展歷程中,遇到過因不掌握核心技術而“受制于人”的經歷。2000年左右,隨著格蘭仕微波爐市場越做越大,對于微波爐“心臟”——磁控管的需求也隨之上漲。然而當時磁控管技術牢牢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有時我們發出訂單需求,對方要么不按時供應,要么就供應一些質量不好的給你,給企業正常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梁昭賢說,企業規模越做越大,卻越來越被動。
為了徹底扭轉這一困境,格蘭仕決定就算“砸鍋賣鐵”,也要攻克微波爐磁控管技術的研發。“當時我們投入9億元做研發,這個數字對十多年前的企業體量而言,相當于現在投入了90億元的研發成本。”梁昭賢說,為了研發,他帶著員工不斷地到海外學習,同時也積極和國內頂級的科研機構、教授專家等一起攻關。最終,用了整整6年,格蘭仕將磁控管技術難關全部攻下,并順利實現了產業化。
微波爐產品有了“中國心”后,格蘭仕的發展越發有底氣。梁昭賢認為,格蘭仕要做全產業鏈聚集企業,就要掌握從基本元器件到核心元器件的所有技術,因為“有了規模,對一個制造企業來說會很安心,但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是企業立命之本。”梁昭賢說。
2
一項專利“撬動”一個行業技術革新
依托專利布局,推動科技創新,推動公司從傳統家電制造業企業邁向科技綜合型企業,美的是值得一說的樣本。
今年初,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IFI Claims)發布全球250強專利領導者的數據,其中,美的集團以64895個有效專利家族持有量排在全球第七名、中國企業第一名。不僅如此,在中國發明專利獎等諸多權威榜單上,美的集團都是“常客”,成為粵企的一個標桿、示范。
一項專利,就可以“撬動”技術革新,這可以通過美的一個發明專利中“窺見一二”。
據悉,中央空調風冷產品運行得是否穩定、高效,一個叫做電子膨脹閥的部件的控制顯得至關重要。電子膨脹閥作為一個主節流部件,啟動時的一個合適的開度可以讓機組快速進入高效、安全的運行區域。在啟動過程中,由于溫度變化較慢、壓力變化較快,使得過熱度調節失真;而不合適的開度,易導致機組出現低壓保護或待液的問題,對壓縮機壽命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到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為解決這一問題,保證機組的可靠運行,美的樓宇科技事業部水機產品公司研發電控模塊電控開發主任工程師劉雅嵐和她所在的研發團隊進行技術攻關。最終,這一難題被攻克,在她主導下,名為“一種電子膨脹閥預開度控制方法、系統及電器設備”技術,榮獲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這項專利就是關于在啟動時如何通過實時參數補償以及及時的開度補償,使得電子膨脹閥在預開度時間里可以在不同的狀態下開到一個相對合適的開度,以保證機組高效、穩定運行。”劉雅嵐接受采訪時說道。
電器自動化生產車間
“這個專利的運用范圍比較廣,因為電子膨脹閥這一部件是我們當前所有的空調設備主要的節流部件。”值得一提的是,一項技術還“撬動”了一次技術革新。基于上述技術理論,還可以將其衍生到水冷螺桿、磁懸浮等其他類型的機組中,讓這些運用到新技術的產品運行更高效、穩定和安全。
在美的,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近年來,隨著公司在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先進儲能等行業上進行布局,相關新興領域的專利數量也出現“井噴”,支撐公司轉型。
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工作
3
一項專利賦能“鄉村振興”工作
日前,一輛載著荔枝專用保鮮移動裝備的卡車駛入茂名高州市根子鎮。上午9時50分,珠海市向茂名市捐贈格力電器荔枝專用保鮮移動裝備儀式在根子鎮柏橋荔枝廣場舉行。
“有了這款荔枝專用保鮮移動裝備,我們的荔枝就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就能飛向更遠更廣闊的市場。”高州市根子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達為激動地表示,荔枝能保鮮存儲20多天,“那就意味著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可以吃到我們茂名的新鮮荔枝。”
當前,正值廣東荔枝大量上市的季節。由于鮮荔枝不耐貯存,保鮮期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荔枝“賣全球”。為此,珠海市委、市政府及格力電器迅速組織開展荔枝專用保鮮移動裝備機組的技術攻關。
4月份,格力電器派出技術攻關小組來到高州市根子鎮與當地農戶對接,啟動研發工作。研發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發揚連續作戰精神,歷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自主研發的荔枝專用保鮮移動裝備首臺機組于6月3日下線,正趕上了荔枝上市季節。在下線儀式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面對媒體記者剝開了一顆已經在裝備里擺放了24天的荔枝,笑著說它的新鮮度仍然跟從樹上摘下來時一樣。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自主研發的荔枝專用保鮮移動裝備機組就好比一個“大冰箱”,適用于荔枝的預冷、存儲,內部有效容積為20立方米、可存放5噸荔枝,能讓荔枝在存儲20天后仍達到99.8%的好果率,采用全域滲透式送風設計,使荔枝失水率低至0.51%。
格力電器冷凍冷藏研究院保鮮技術研究所所長劉暢介紹,這是一臺綜合了降溫、加濕、除菌、壓差預冷等功能的可移動集成式裝備,其智能熱氟化霜技術在同類產品中屬于全國首創。
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廣東“鄉村振興”工作。一項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格力電器累計申請專利110398件,其中發明專利57866件,累計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17766件,現擁有39項“國際領先”技術。這些都是廣東家電“龍頭企業”格力創新發展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