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集聚
建設高水平人才戰略高地
廣東省委、省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構建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體制機制,推動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在大灣區便捷高效流動”。廣州市委、市政府近日正式發布《關于實施“廣聚英才計劃”的意見》,提出了19項創新舉措,全力集聚全球“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標志著廣州正加快構筑具有高度競爭力、輻射力、引領力的國際創新人才戰略高地。
代表委員建議通過制度創新,利用粵港澳三地體制機制差異,使人才資源作用進一步釋放,進而在大灣區率先獲取“創新發展潛力”。
致公黨廣東省委會:
提升人才綠卡、優粵卡使用便利度
“目前廣東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主要依靠政府渠道,柔性引才、市場化引才較少,引進數量較少,結構與需求也不相匹配。”在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致公黨廣東省委會提交團體提案,建議廣東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吸引海外人才集聚,支持橫琴、前海、南沙以自貿區為平臺建設國際人才港,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提案建議,應重點圍繞廣東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制定急需引進人才的需求目錄,建立海外人才數據庫,制定海外人才引進開發路線圖;同時,拓展暢通海外人才集聚渠道,積極發揮港澳聯通國際優勢,暢通海外人才由港澳進入大灣區工作的通道。鼓勵國際知名大學、港澳高校在廣東辦學、設立科研機構,帶動國際一流科研資源、一流專家學者集聚大灣區。
如何有效疏通跨境人才流動堵點?提案提到,對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外籍知名專家學者,換發入境有效期不超5年且能多次入境的訪問簽證,提升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水平;爭取在實行“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實現出入境跨區聯動;允許外籍高層次人才憑永久居留證創辦科技型企業。
在大力提升海外人才引進服務能級方面,提案建議,為海外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務,提升人才綠卡、優粵卡使用便利度。同時,進一步探索在公辦學校設立國際班,為境外人才子女入讀公辦幼兒園、中小學提供保障;完善境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為境外人才購買自住商品住房提供便利;探索在三甲公立醫院建立國際醫療服務制度,提供國際醫療保險結算服務;鼓勵用人單位為境外人才建立補充養老金和補充醫療保險;為境外人才辦理跨境匯款和銀行信用卡提供便利。
此外,建議應允許高校、科研院所根據需要設置專門崗位用于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大灣區留創園信息共享與合作機制,構筑海外人才創新創業載體聯動網絡。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浩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偉楷: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合作平臺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省人大代表蔣偉楷提交建議——《加強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落戶大灣區,創建人才、科創、生產一體化服務平臺》,通過制度創新,使人才資源作用進一步釋放。
蔣偉楷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形成較為明確的資本與人才服務的格局,人才發展與流動更加緊密頻繁,更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利用粵港澳三地體制機制差異,使人才資源作用進一步釋放。
香港、澳門地區具有大量吸引國際人才的能力,廣州-深圳地區云集的高科技企業群具有很強的創新需求。他表示,當前國內企業大量的創新需求與國際高端人才之間還有待相互磨合之處。為促使企業-創新需求-高端人才三者間在大灣區內進行緊密互動,蔣偉楷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合作平臺和合作協調委員會。
例如,香港、澳門地區利用現有的人才吸引優勢為基礎,建立為大灣區企業服務的,吸引國際人才的“人才基地”,以“廣州+深圳”等地區的粵方為核心,建立高新企業研發基地,將國內企業的共性技術關鍵點與需求與“人才基地”對接,打造國際人才不間斷、不改變生活模式的全天候交流研發模式。建議設立以下人才合作區:粵港跨深圳河兩岸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合作示范區(主要輻射深、莞、惠等高新科創人才需求),粵澳橫琴產學研產業技術人才合作示范園(主要輻射珠中江產業技術與人才需求),粵港澳南沙高新科技特別合作園區(依托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主要輻射廣州、佛山產業技術發展需求)。
在合作區中,粵方負責提出高端技術人才需求和技術研發任務,包括高端技術人才需求、技術研發任務和產品研制及小試中試等,港澳方負責國際人才招募和研發機構建設運營及人才日常管理服務,包括負責國際人才招募和研發機構建設運營及人才日常管理服務等。
建人才聯合培養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建立大灣區人才研究中心,利用大數據技術與人力資源調查研究。”蔣偉楷建議,設立香港、澳門地區與廣州、深圳地區的人才與技術政策研究中心與調查中心,建立人才數據庫,根據政府、企業需求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白皮書。他還建議,建立人才聯合培養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創新跨區域人才成長與技術發展合作方式。
首先,設立長期的南粵地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人才培訓中心,科創研發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首先可以采用聯合辦學(針對青年人才)、聯合短期培訓(針對技術人才)、國際學術會議(針對學術人才與技術人員)、學術沙龍(針對廣泛的行業技術人員)、技術等方式,吸引國際人才參與國內技術人員培養的過程。
其次,高新企業研發基地或平臺建設吸引大灣區乃至全中國知名企業進入,將其研發基地落戶大灣區區域,并配套相應資金、獎勵與稅收、場地等支持,協助國內企業轉型。
再次,建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將急需技術與關鍵共性技術的交易落戶大灣區,通過資本手段,吸引人才、機構與企業相互接觸與交流,讓企業看到國際研發的風向標與前景,規劃自身的發展路線;也讓國際人才與機構參與國內技術的流動,服務于大灣區技術輸入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