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式文體展演部分以《圓夢未來》為主題,將家國情懷、灣區魅力、體育與科技等主題濃縮成21分鐘表演。穗港澳深四個城市的交響樂團組成的大灣區節日樂團為文體展演的音樂部分“托底”、粵港澳三地粵劇名家演唱的《彩云追月》明朗空靈……正如開幕式總導演郎昆所說,開幕式的創作本身,就是一場大灣區文化力量的深度交融。

汪明荃(中)、曾小敏(右)、麥曉柔(左)飽含深情演繹《彩云追月》。
總導演郎昆、藝術總監陳維亞、總監制劉偉強、藝術顧問莫華倫……這是一支由內地、香港、澳門的文藝人士組成的創意團隊。郎昆介紹,開幕式主創團隊組建之初,就確立了“粵港澳聯合”的模式。“它的效果是1+1+1>3。聯合團隊的核心成員都參與到整個開幕式的創作和制作當中。比如,大家都知道劉偉強是香港非常優秀的電影導演,他的思路非常清晰。粵港澳最喜歡哪一首歌?我們還舉棋不定,他立刻就說出兒歌《月光光》和流行歌曲《海闊天空》。哪一首歌最能激勵粵港澳觀眾的心?他馬上就說是《中國人》。開幕式的影像,他都是親力親為進行把握。”
這一“聯合”理念貫穿于所有演出環節。開幕式上一百多人的交響樂團由廣東、香港、澳門的樂手聯合組成;芭蕾舞表演匯聚了廣州、香港的芭蕾舞演員;粵曲節目,也是由三地藝術家聯手呈現。郎昆強調:“每一個段落都盡量考慮由粵港澳共同來完成,向世界呈現一場具有國際水準、中國氣派、嶺南風韻、灣區魅力的開幕式。”
三地聯動,前期做了很多細化,然后由執行導演團隊到香港、澳門,在當地進行排練,排練完了以后把他們請到廣州合成,最后到現場進行表演。“這次合作應該說很容易,因為芭蕾演員都是專業的,編導一點就懂了;交響樂團里也都是專業的演奏員,譜子一放就可以開始;粵劇是幾百年的文化傳承,音樂一響,三個演員的演繹就融合在一起了。”郎昆說,“粵港澳的這種文化融合,根本就不用太多的解釋。”
粵港澳三地的運動員在《我和我的祖國》大合唱當中聯合入場,讓人心潮澎湃。開幕式音樂總設計舒楠表示:“粵港澳三地同入場,音樂一定是《我和我的祖國》,因為這是第一次由三地聯合承辦的全運會。”
舒楠介紹,粵港澳三地組成的交響樂團大概有138人,融入了幾位民樂演奏家,還從北京請來了兩個電聲樂團,這樣的配置,讓現場音樂在古典、莊重、大氣的基礎上表現出很壯闊、很現代的部分,整個音樂設計非常靈動。
展演中,有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環節——粵劇名家汪明荃(香港)、曾小敏、麥曉柔(澳門)聯袂演繹經典粵曲《彩云追月》;詠春傳承人葉港超(香港)、葉尚彤(香港)、董崇華與武術演員謝苗共同展現傳統武術魅力;第三篇章用了多首歌曲作為聯唱,劉德華、容祖兒、陳小春、曾比特、劉乃奇等港澳藝人一起加入了聯唱隊伍。

陳小春、謝天華、林曉峰、錢嘉樂唱響《海闊天空》。
“我們選的歌曲一定是耳熟能詳的,《海闊天空》——年輕人或者說所有在粵港澳一起奮斗的人,聽到都會流下激動的眼淚,陳小春等藝人帶著現場觀眾大合唱,所有人都會被現場氣氛所感染。”舒楠說。
展演環節,劉德華壓軸登場,帶領全場觀眾一起唱《中國人》,表達中國人的眾志成城、團結一心。這個時候,觀眾不是在看別人的表演,而是共同參與其中,沉浸感十足。

劉德華帶領全場觀眾一起唱《中國人》。
灣區藝術家如此說——
同在這片熱土上成長
曾小敏(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廣東粵劇院藝術總監,粵劇表演藝術家):
《彩云追月》是我唱過無數遍的經典粵曲,這一次在全運會開幕式的舞臺上,當粵港澳三地粵劇名家新秀同唱這首歌時,心里有不一樣的感動,這是粵港澳三地血脈相連、文化同源的溫暖力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一晚,這輪明月映照的是三地文藝工作者的同心協力,是粵港澳文化與體育精神交融的動人篇章。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卻同在這片熱土上成長,共享著嶺南文化的深厚滋養。我們以這首飽含深情的《彩云追月》,向每一位運動健兒傳遞最真摯的祝福。愿他們在同一片月光下,收獲友誼與榮耀。讓這場體育盛會,成為三地同心、全國攜手的美好見證!
演練多次始終精神飽滿
陳擎(廣州交響樂團團長):
開幕式文藝表演的音樂呈現部分主要是交響樂。自2018年廣東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上第一次合體,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澳門樂團以“粵港澳大灣區節日樂團”之名聯合演出,已成為大灣區大型活動的一個傳統,這很能代表大灣區的文化藝術協同發展。
21分鐘的文體展演以及最后呈現的開幕式主題歌《天海一心》,都有“大灣區節日樂團”的共同參與,執棒指揮是著名指揮家、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黃屹。展演中的音樂呈現部分,以138人的聯合樂團為主體,民樂做一些點綴。現場演唱的歌曲有《海闊天空》《中國人》這樣的流行金曲,也有《彩云追月》這樣的粵曲,用交響樂作伴奏,氣勢磅礴,非常恢宏,大家都感到很震撼。
大灣區的交響樂生態非常蓬勃,四個中心城市各有一個國際知名的樂團,這在其他的區域是不多見的。對標世界一流灣區,我們在這個方面毫不遜色。開幕式演練了好多次,大家都很辛苦,但始終精神飽滿。
多元文化交相輝映
任小瓏(香港管弦樂團副行政總裁):
隨著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發展,文化和體育領域的協作也在不斷加強。多年來,大灣區四支優秀的交響樂團一直是充滿默契、情誼深厚的合作伙伴,這次在全運會開幕式上的同臺演出更是我們此前合作的延展和深化,使我們有機會借全運會的平臺強強聯手、同頻共振、共襄盛舉。
對于十五運會,對于大灣區的未來,我期待很多。大灣區藝術生態的特別之處在于多元文化交相輝映,這也使大灣區的文化交流空間更廣、需求更強,也使文化交流有機會為推動社會其他領域的交流做出更大貢獻。為此,大灣區的藝術家有更多的責任去不斷創新、不斷攀高,并在“和而不同”中展現出團結和力量,推動大灣區文化藝術事業向全新高度不斷前進。
希望古琴傳播得更遠
何樂然(嶺南稼軒琴坊古琴老師):
這次能和粵港澳三地四團共同在全運會開幕式上演出,深感榮幸,這也是對嶺南稼軒琴坊一直致力于傳播嶺南古琴文化的認可。感謝全運會開幕式這個大舞臺,讓我的古琴融入和聲,讓嶺南古琴被更多人看見,被世界看見!我平時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實踐少兒古琴教學,我將把這次經歷帶回課堂,希望古琴隨著孩子們的熱愛,傳播得更遠!作為一個嶺南琴人,這是我最珍貴的收獲。
排練的休息間隙,我會和交響樂團的老師們互相交流,他們的鼓勵讓24歲的我信心倍增。大家配合得也格外默契——中西樂器間的“距離感”沒了,眼神一對、節奏一合,就知道彼此要的是什么,這也是“同心同緣”的生動體現!
克服難度奉獻精彩
周瑜(廣州芭蕾舞劇院主要演員):
《嶺南春早》這個節目跟我們以往的表演形式不同,因為它是在水里完成表演,而且開幕式舞臺四周都有觀眾,在一個這么大的場地,要讓觀眾看到我們的肢體表演,首先動作幅度需要很大;其次,在水里跳又有相對的阻力,可能還會比在舞臺上滑一些,腳下的難度增加了。
我是吉林人,從大學畢業一直到現在,都在廣州,已經17年了。參加這么大型的表演,我覺得非常榮幸。很開心可以接觸到香港芭蕾舞團的演員,大家互相學習,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分享。
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很震撼
梁婉婷(香港芭蕾舞團演員):
我是廣州人,初中是在廣州讀的,2024年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后進入香港芭蕾舞團,這次回到廣州參加全運會開幕式的演出,我感到很榮幸。
我們的演出一般是劇目的形式,很少跳《嶺南春早》這樣的短篇,在開幕式場地上表演和在舞臺上的感覺也不一樣。這次演出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全運會的氛圍特別好,這么多人共同努力來完成一部作品,我覺得特別震撼。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