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持續顯現。海水環境、沉積環境、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以優良為主,河口和海灣生態系統狀況基本穩定;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風險仍需關注。
為積極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會同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攜手構建了集海洋生態站、浮標、船舶、無人機、衛星遙感等于一體的“陸海空天”綜合預警監測網,開展了8大類21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調查監測,持續對136個生物多樣性站位、175個海水環境站位和111個沉積環境站位開展監測。
《報告》顯示,大灣區海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珊瑚礁和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以優良為主,河口和海灣生態系統基本穩定,中華白海豚和海龜等海洋珍稀生物得到了有效保護。
《報告》顯示,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與跨境合作等舉措,大灣區初步構建起覆蓋三地的海洋生態協同保護體系,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融合互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