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二十四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揭曉,18名個人、10個集體獲此殊榮,其中包括來自廣州實驗室的研究員廖礦標。
26歲,提前拿到博士學位畢業;27歲,在一家世界著名醫藥研發公司擔任最年輕的高通量化學組高級科學家;29歲,自主設計并成功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完整的高通量化學合成平臺……這位從河源小鎮走出的“90后”科學家用不懈奮斗,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潛力與活力。
青年科學家學成歸國
“我出生在河源市連平縣,是一個從大山里出來的小鎮青年。廣州對我來說,就是夢起航的地方。”2009年起,廖礦標在中山大學度過了充實的四年大學生活。2013年,他遠赴海外繼續深造。
廖礦標
求學過程中,廖礦標展現出驚人的成長速度和科研潛力,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等期刊上。由于成績顯著,他僅用四年時間就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后,廖礦標在一家國外生物制藥公司擔任資深科學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廖礦標受邀到廣州作學術報告。彼時,生物島實驗室的一位領導對他說:“回國吧,我們一起干一番事業。”這在廖礦標的心里蕩起漣漪。
2019年,廖礦標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回到了廣州,加入了生物島實驗室。
回國后的廖礦標擔任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化學合成平臺負責人,致力于化學與化學生物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在此期間,他自主設計并成功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完整的高通量化學合成平臺,成功實現了化學合成的自動化、標準化、批量化以及微量化,該平臺不僅建設和運行成本低,而且實驗效率遠高于國際同類平臺,填補了我國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空白。
自回國以來,廖礦標主持了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基金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個重點項目。2021年5月,廖礦標入選廣州實驗室,事業也開啟新的征程。
堅持創新取得新突破
廖礦標堅持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廖礦標認為,科學家的工作與生活其實并不“神秘”,相反,科學的精神其實也是普通人所需要的——探索未知、試錯和堅持、創新。為了在更多青少年心中埋下科研的種子,廖礦標主動開放實驗室,積極配合舉辦各類科普活動,讓青少年有機會深入科研一線,感受最先進的科研環境,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技術。
回國后短短兩年時間里,廖礦標的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他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20多人的團隊里9人擁有博士學位。不到4個月,團隊就完成了實驗場地的設計與裝修,采購一系列高精尖儀器設備并完成了安裝調試,成功建立了一條自動合成流水線平臺。2020年,該平臺被用于抗擊疫情科研攻關工作。
“我們的平臺技術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也正積極推動成果轉化。海外的朋友跟我說,這是令人震驚的中國速度。我告訴他們,這就是廣州速度、大灣區速度。” 廖礦標說,“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政府效率非常高,黃埔的城市面貌很好,年輕人聚集于此,充滿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