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抓大機遇 煥發新活力
■權威訪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明確要求廣州要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要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廣州就要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總的來說,廣州就是要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廣州將把貫徹落實《規劃綱要》作為推動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總抓手,強化機遇意識,主動擔當作為,發揮表率作用,最大限度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市之力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發揮廣州作用、貢獻廣州力量。
談體會??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與大灣區建設相互促進
南方日報: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對于《規劃綱要》,您有何總體體會?
張碩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規劃綱要》公布實施后,廣州市成立由我任組長的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立九個專項小組,全市各區、各部門也相應建立起推進大灣區建設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通過把《規劃綱要》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體學習領會、整體貫徹落實。我理解,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從以下四個層面去認識:
第一,是殷殷重托更是政治責任。《規劃綱要》通篇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每一個字都經過反復推敲,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每一個定位都有深刻的背景內涵,政治性、政策性強,含金量大。我感到,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將使廣州增強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更好融入、引領大灣區發展。同時,推進大灣區建設,必將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強大動能。兩者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習近平總書記同時將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兩大任務交給廣州,是對廣州的關懷和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和鞭策。我們將把推進好、實施好《規劃綱要》,作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堅決落實黨中央頂層設計和省委部署安排,不斷把大灣區建設的美好藍圖變成奮發有為的生動實踐和現實成果,把大灣區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的典范。
第二,是歷史機遇更是光榮使命。改革開放40年歷程充分證明,平臺非常重要,機遇稍縱即逝。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黨中央賦予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平臺、重大使命,也賦予了廣州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天時、地利、人和皆備,廣州將緊緊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舉全市之力搶抓歷史大機遇,用好各種有利條件,為這座老城市注入不竭的新活力,攜手大灣區城市共同書寫好大灣區建設這篇世界級的大文章,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厚望重托,不辜負三地民眾的熱切期盼。
第三,是充分肯定更是努力方向。《規劃綱要》將廣州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州發展的關心關懷。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廣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綜合經濟實力雄厚,國際大都市建設不斷提速。可以這么說,廣州有底氣、有能力,也有責任、有義務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也要清醒看到,廣州離《規劃綱要》明確的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地位仍有不少差距,還存在科技創新能力弱、產業轉型升級慢、城市建設管理欠賬多等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拿出世界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的格局和胸懷,展現大灣區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風范和擔當,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第四,是宏偉藍圖更是行動指南。《規劃綱要》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脈相承、一體相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具體化。廣州將堅持一張圖紙干到底,優化發展思路舉措,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一項一項抓落實,一件一件辦成功,扎實推進《規劃綱要》落細落地落實。
談定位??建設國際大都市是目標要求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提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并進一步明確了廣州的定位,應該如何理解這一定位?
張碩輔: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能夠與香港、澳門、深圳共同攜手作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廣州深感責任重大。關于《規劃綱要》對廣州的定位,我想可以從五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建設國際大都市是目標要求。《規劃綱要》對廣州的定位要求,建設國際大都市是落腳點、也是出發點,是廣州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當前,廣州穩居國際一線城市,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持續增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這是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活力所在、優勢所在、信心所在。廣州將著力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文化強市和平安廣州、美麗廣州、幸福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為建設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實支撐。
第二,打造區域發展核心引擎是重中之重。一是深化穗港澳合作。我們將堅持“學習、協同、服務、共贏”,促進穗港澳更高層次合作,向港澳學習、與港澳合作、為港澳服務、實現大灣區共贏。二是加強廣州—深圳雙核驅動。廣深合作,是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需要,是廣深兩市推進高質量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廣州將積極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的廣深合作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在大灣區建設中學習深圳經驗做法,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三是強化廣州—佛山極點帶動。廣州將積極落實廣佛同城化新一輪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快建設廣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區,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更高層次上提升廣佛同城化。四是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更高質量廣清一體化,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戰略合作,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為粵東粵西粵北城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持,更好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是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城市首先要發揮中心輻射作用,要作出大貢獻,經濟規模、帶動創新能力、人才等要素集聚能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要大。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圍繞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廣州將強化規劃戰略引領,讓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煥發無窮魅力。持續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努力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功能優化、地位強化。
第四,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是當務之急。《規劃綱要》要求廣州“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我理解,這既是對廣州在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方面所具備比較優勢的充分肯定,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廣州這方面底子好,更要有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緊迫感,主動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加快提升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能級,著力建設外貿強市,攜手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國際交往格局,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暢通大灣區“四面八方、四通八達”的戰略通道。
第五,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是長久之策。廣州是華南地區文化教育醫療中心。《規劃綱要》提出,廣州要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服務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責任,也是推動我市科技教育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廣州將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上下功夫,大力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共同塑造灣區人文精神,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談落實??聚焦八大方面工作扎實推進大灣區建設
南方日報:廣州要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照《規劃綱要》定位要求,廣州有哪些突破口和著力點?具體如何把《規劃綱要》任務落地落細落實?
張碩輔:我們嚴格對表對標《規劃綱要》和省《實施意見》,在制定實施意見、行動計劃、工作要點、政策庫和項目庫的基礎上,對照列出65個方面重點工作,全力推動中央賦予的各項任務見行見效。目前,大灣區建設取得良好開局,重點領域工作扎實推進。下一步,廣州將著力在八個方面發力:
一是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增強綜合城市功能。廣州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加快發展壯大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深入實施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NEM(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行動計劃,培育做強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價值創新園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以繡花功夫提升干凈整潔平安有序城鄉環境品質,統籌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更新改造,專業批發市場、低端物流園、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違法建設、黑臭水體、“散亂污”企業專項治理等九項重點工作,加快推動白云山、麓湖、越秀山等還綠于民、還景于民,著力提升海珠濕地、溫泉小鎮等區域品質。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全省鄉村振興中當好示范和表率。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以底線思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建設平安廣州、美麗廣州、幸福廣州。
二是激發創新發展新動力,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首先要著力提升創新基礎能力。制定實施創新廣東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空間規劃方案,布局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琶洲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含廣州大學城)“三城一區”,建設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國際健康城等十三節點。加快推動建設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人類細胞譜系等一批大科學設施,力爭在海洋科學、可燃冰等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實施一批能填補國內空白、解決制約發展瓶頸問題的重大戰略項目和基礎工程。其次要著力深化科技創新合作。與港澳企業、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共建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廣州市財政科技經費跨境進入港澳合作研發,建立健全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使用機制,密切穗港澳在科技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方面全鏈條合作。再次要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在創新指數前20名的國家和地區設立辦事處,抓緊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要素,吸引創新型高端人才。協同港澳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營造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涌的生動局面。
三是探索協同發展新模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廣州將加快推動基礎設施高水平互聯互通,與灣區城市共同提升大灣區港口群國際競爭力,攜手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打造大灣區智慧城市群,推進廣中珠澳高鐵、穗莞深城際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穗港澳合作重大平臺建設,把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知識創造示范區,把廣州科學城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先行區,共建廣州南站商務區等重大合作平臺。
四是落實全面擴大開放新舉措,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進一步發揮開放前沿作用,厚植“千載商埠”傳統優勢,增創“現代商埠”新的優勢。著力建設現代服務業強市,加快推進服務業信息化,推動服務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著力建設外貿強市,落實“省外資十條”,積極擴大進出口貿易,擦亮廣交會招牌,壯大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著力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加強與港澳駐海外機構合作交流,實施國際友城“百城計劃”,打造“一帶一路”樞紐城市。
五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新實踐,營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的奮斗精神,正確處理好突出重點與統籌兼顧的關系、降成本與便利化的關系、招商與安商的關系、“親”與“清”的關系,推動“廣州改革60條”和年度改革要點落地見效,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數字政府”,深入推進壓減企業開辦時間、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三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充分發揮廣州開發區、南沙自貿區、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三大重點區域改革示范突破帶動作用。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落實“省民營經濟十條”,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保護和調動企業家積極性,增強企業滿意度獲得感。
六是推動民生福祉新改善,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共建美麗灣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共建宜業灣區,加快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建設,加快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一批合作項目,深度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研究中心,深化與港澳人才交流合作,拓展就業創業空間。共建人文灣區,攜手灣區城市完善大灣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創意產業體系,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建設為契機、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讓廣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煥發新的文化活力。共建休閑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共建健康灣區,打造大灣區健康醫療中心。共建幸福灣區,讓港澳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是提升穗港澳合作新機制,加強制度規則銜接。在國家和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下,著眼于“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研究提出制度規則相互銜接政策創新方案,實現穗港澳三地制度規則聯通、貫通、融通,形成與國際接軌的貿易投資規則體系,打造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的示范基地,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最后,堅定不移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推動大灣區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廣州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其中,科技創新、營商環境優化和黨的建設將是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個關鍵。科技創新與營商環境改革相互促進,黨的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