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香港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超越東京—橫濱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這一成就的背后,有大灣區兄弟城市的緊密協作,有廣州堅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懈努力,更有廣州在知識產權領域為創新提供的硬核支撐。未來,廣州將繼續全鏈條發力,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貢獻更堅實的“廣州力量”!
近年來,廣州堅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自立自強賦能高質量發展,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搶占全球科技前沿方面取得系列標志性成果。
多個國之重器落戶廣州
多個科技國之重器近年來紛紛落戶廣州,令廣州科技星光熠熠。
去年,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建設管理的我國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建成入列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該船具備全球領先的11000米深海鉆探能力,承載著人類探索地球深部奧秘的夢想。
2月28日,全球首個海陸結合大科學裝置——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在南沙啟動建設,為可燃冰安全開發與海洋碳中和研究提供核心科技支撐。
3月25日,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生命科學領域大科學裝置人類細胞譜系設施啟動建設。這座總建筑面積超5萬平方米的戰略平臺,將繪制涵蓋發育、疾病、衰老三維的動態細胞圖譜,為精準醫療提供核心支撐。
強大科研助力成果涌現
日益強大的科研能力,助力重大科技成果持續在廣州涌現。
廣州實驗室在呼吸疾病防控領域引領創新,牽頭研發的全球首個抗甲流PB2靶向藥物昂拉地韋片獲批上市,為全球流感防控貢獻“中國方案”。
中國科學院廣州健康院取得多項世界級突破,今年2月揭示STING蛋白介導細胞凋亡新機制,開辟放療防護新路徑;6月全球首次報告在豬胚胎培育出持續跳動21天的人源心臟,為器官移植帶來革命性希望。
中山大學團隊創新鼻咽癌治療方案,顯著降低患者三年復發轉移風險44%,成果獲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刊載。
此外,中國科學院廣州地化所關于“嫦娥六號返回樣品揭示月背28億年前火山活動”的研究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創新主體活力持續迸發
如今,廣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35萬家,是2015年的7倍多;其中,規上高企6988家,上市高企118家,占全市上市公司75%。廣州還擁有全球獨角獸企業24家,數量居全國第四,其中希音穩居全球前十。
創新主體數量的持續迸發,離不開廣州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培育。廣州構建科技成果轉化“1+N”政策體系,設立科技創新母基金,新建14個概念驗證中心。
依據國家有要求、廣州有基礎、市場有前景三大原則,廣州搶先布局6個未來產業賽道。目前,相關企業數量超過2000家,相關領域的科研機構超過18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超過40個。
智能無人系統領域,廣州集聚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企業文遠知行、全球Robotaxi第一股小馬智行。
具身智能領域,廣州聚焦具身機器人“大腦”“小腦”關鍵技術,廣汽GoMate、小鵬Iron、里工F1等產品在工業操作、服務領域實現突破性應用。
細胞與基因領域,廣州圍繞細胞治療產品研發和基因編輯、靶向遞送技術攻關,依托強大臨床資源和廣州實驗室、廣州健康院、生物島實驗室等國際一流的科研平臺體系,加速新藥研發、技術轉化和產業化。
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領域,廣州以5G/6G和量子技術為雙核,集聚廣東省新一代通信院、華師、中大3個省級量子實驗室等科研力量,建成全國首個6G太赫茲原型平臺。
前沿新材料領域,廣州形成“研發—轉化—制造”閉環。以廣州納米院、黃埔材料院等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引領,中國納米谷、華南新材料創新園、廣州云埔工業園等園區集聚,金發科技、天賜材料等17家上市公司形成龍頭效應,在納米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領域優勢突出。
深海深空方面,廣州重點開發深海鉆探平臺、海底作業機器人等。依托“夢想號”萬米鉆探船、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大國重器及66家頂尖涉??蒲袡C構,打造深海國家戰略支點。
165萬大學生全國居首
廣州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人才和科教資源的支撐。目前,全市ESI全球前1%學科增至150個,入選“國家工程師團隊”數量全國第二;在穗外籍人才數量比2019年底增長51.1%,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165萬人,全國第一;廣州還構建基礎研究人才“啟航—續航—領航”培育體系,助力尖端成果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