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咖支招 促科技金融“貸”動創新
2025年8月30日,第七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在廣州南沙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全面合作發展”為主題,匯聚權威專家、監管機構代表及市場領袖,聚焦科技金融與跨境互聯,共同探討大灣區金融融合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多方獻策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論壇上,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張軍擴表示,科技創新必須從“跟隨性創新”轉向“前沿性創新”,這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他建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為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創造平等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的環境;改革科研評價方式,增強容錯性和激勵性,鼓勵敢冒風險、潛心鉆研;并在自主安全與開放合作之間形成合理的制度框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同樣指出,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面臨新機遇與挑戰。他提出應從四個方面推動創新轉型:從跟蹤追趕轉向部分領域引領超越,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從終端產品創新轉向中間品創新,從協同創新轉向創新集群,助力大灣區成為全球科技新高地與新興產業策源地。
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撐。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張奎表示,接下來將推動構建具有大灣區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廣州、深圳科技金融改革試點,擴大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強化銀行信貸與股權融資、保險保障、融資擔保、融資租賃、信用增進的協同聯動,鼓勵金融機構與科技型企業建立健全“風險共擔、收益共享、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機制。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副局長范樂宇透露,廣東正全力推進科技支行建設,目前正在制定配套監管評價辦法,爭取兩年內打造一批標桿科技支行,實現科技金融在“量”和“質”上的雙提升。
在資本市場方面,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副局長王文哲表示,將優化企業上市服務,支持科技型企業根據自身定位在滬深北交易所及境外市場如港交所上市,同時推動擴大科技創新債券、公募REITs、知識產權證券化等融資規模。
針對科技企業“輕資產、融資難”問題,廣州市自今年4月起實施“益企共贏計劃”。據廣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長傅曉初介紹,截至8月末,三家試點銀行已簽約企業590戶,簽約金額超過250億元,覆蓋生物醫藥、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有效紓解初創科技企業融資瓶頸。
用好“南沙金融30條”政策紅利
原中國銀保監會副部長級干部、原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認為,香港資本市場年內回暖且上半年重回全球IPO前列,與國際資本重估人民幣資產密切相關。他認為,利率下行周期或持續3—4年,人民幣存在一定升值壓力,人民幣資產面臨再評估與再定價。此外,他建議香港和澳門進一步暢通資金進出內地的渠道,擴大人民幣資產交易規模,增強離岸人民幣中心吸引力,以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影響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陳維民表示,近年來粵港澳互聯互通持續升級,香港憑借在銀行融資和資本市場的優勢,為出海企業提供銀行貸款、發行債券、上市集資等多種融資渠道與選擇。他提到,香港正積極鼓勵內地企業在港設立業務總部和企業財資中心,集中管理境外業務,實現海外資金的高效統籌調配,從而更緊密地連接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
澳門金融管理局代主席黃善文則聚焦金融科技領域,稱將深化金融科技創新合作,積極推進數字澳門元項目建設,做好數字澳門元與數字人民幣的對接工作。通過在大灣區推動兩地數字貨幣的互聯互通,助力區域金融創新與金融聯動發展。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透露,當前正與滬深交易所緊密合作,推進滬深港通納入R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引入大宗交易機制以及將人民幣柜臺納入港股通交易等優化措施,期望盡快落地,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選擇與便利,進一步完善大灣區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在具體實踐舉措方面,廣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秀彬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省市“一盤棋”,合力招引海外主權基金;二是補齊機構短板,打造專業的資本市場服務平臺;三是加強規則銜接,促進跨境信用的互聯互通。他特別強調,應充分利用“南沙金融30條”的政策紅利,招引跨國證券公司、私募基金、財富管理機構、家族辦公室等各類機構,形成跨國金融機構與國際資本的聚集效應。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