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大灣區建成全球科創“熱帶雨林”
8月15日下午,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產業科技創新專場)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院士專家、人大代表、企業代表齊聚一堂,聚焦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多個重點領域,就強化機制保障、資金支持、人才引育等建言獻策,為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積極“探路求解”。圍繞嘉賓提出的問題建議,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國資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現場回應,表示將吸收相關建議,持續把短板補扎實,把優勢做突出,全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向更高水平。
數說
當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7.7萬家,連續9年排名全國第一。
全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等9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營業收入超過萬億規模,前沿新材料等5個集群增加值增速超10%。
廣東已形成以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為引領,24家省實驗室、26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59家省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在粵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0個,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領域為主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機制保障”
探索小切口立法 助力未來產業發展
會上,省人大教科文衛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省人大常委會關于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專題調研情況,并從健全配套支持產業創新發展政策制度、加大產業創新發展所需核心技術供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生態體系、強化產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力度和加強產業科技創新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對策措施,建議針對卡點堵點,盡快建立完善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機制。
為充分發揮地方立法實施性、試驗性作用,調研組還建議,針對具身智能機器人、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產業領域,探索小切口立法,填補未來產業立法空白、創新制度供給。
“尖兵突圍”
發揮廣州實驗室“總平臺”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分享了廣州實驗室的一線攻堅經驗,并建議發揮廣州實驗室“總平臺”作用,破解生物數據“卡脖子”問題。
“我們當以灣區胸襟培育新生態沃土——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如‘參天大樹’扎根,專精特新企業如‘茂密灌木’叢生,將大灣區建成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的‘熱帶雨林’。”徐濤說。
徐濤表示,經過多年融合發展,粵港澳科技創新呈現出空間連接、資源對接、機制銜接、產業鏈接的良性生態。“我們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推動藥械跨境審批使用等政策紅利實質性落地,釋放三地協同創新效能。”
“跨界融合”
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提出,以科技創新驅動汽車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讓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是汽車跨界融合的典型載體,不僅自身具有極高商業與社會價值,還能帶動芯片、傳感器等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
目前,這類產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他建議重點支持相關創新主體,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促進電動汽車“新四化”資源與新興產業共享、與產業鏈協同整合。此外,他還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依托,建設國家級應用示范區,全面開展多場景應用測試,探索可復制的商業模式與技術標準,搶抓產業發展機遇。
“強化底座”
釋放創新紅利 推進人才培養
粵芯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廣東省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會長陳衛建議賦能國家級平臺釋放創新紅利,充分利用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國家級平臺等載體政策優勢,爭取國家層面支持,將政策紅利轉化為企業創新競爭力。
陳衛還建議,聚焦硅光與光電融合、光計算、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等廣東優勢領域,在資金、用地、人才落戶等方面出臺更具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在創新人才培養與引進方面,推動高校擴大培養規模、提升質量;深化產學研合作,支持高校與龍頭企業聯合承擔科技項目,同步推進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