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廣州市南沙區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之海洋牧場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廣州南沙將多舉措打造海洋牧場產業聚集區及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著力建設“藍色糧倉”。
七大賽道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
南沙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青峰介紹,南沙正深入實施“1+2+2+7”戰略,其中,“1”是指以建設華南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總體發展目標;“2+2”是指打造現代海洋牧場裝備技術研發制造示范基地、深藍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產業基地、全省海洋牧場供應鏈綜合服務中心和海洋牧場區域國際合作交流中心;“7”是指在海洋牧場裝備設計、裝備制造、融資租賃、種業、水產品深加工、冷鏈物流和交易、文旅七個賽道上發力。目前,南沙正從四方面入手建設藍色糧倉,打造海洋牧場產業集聚區:一是建立產業聯盟,二是打造海洋牧場種業產業集聚區,三是打造海工裝備高端制造基地,四是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
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產業聯盟是紐帶。據介紹,南沙正建立產業聯盟。南沙按照“產業集聚、協同優化”原則,正在組建一個以廣船國際為盟主,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水科院南海所、南方海洋工程與科學實驗室(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省內高水平研究機構及相關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參與的南沙海洋牧場產業聯盟,發揮政產學研用有機協同效應,推動南沙海洋牧場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南沙海洋資源豐富。南沙擁有海域面積351.57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106.73千米;海島11個,面積約63.23平方千米,包含有居民海島3個及無居民海島8個,是廣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南沙擁有全國最大的臨港冷鏈倉庫群,已建成23萬噸倉儲庫容;正在建設南沙預制菜產業園,總投資約2.13億元;已經建成海陸空多式聯運,這些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水產品集散中心和水產品加工交易的重要基礎支撐。
打造海洋牧場種業產業集聚區
夯實“藍色糧倉”基礎,耕海牧漁,南沙正打造華南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種業是現代化海洋牧場的“芯片”。“一只青蟹”“一條鰻魚”游出南沙,釋放深藍種業科技創新活力。
南沙位于珠江入海口,水域面積超過全區總面積的60%。漁業是南沙最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青蟹人工育苗突破南沙青蟹蟹苗供應主要依賴野生捕撈,“廣州南沙擬穴青蟹人工育苗及標準化示范養殖基地項目”已于2021年供苗投產。鰻魚素有“水中人參”的美譽,南沙積極建設南沙鰻魚培苗中心,加快實現鰻魚苗種人工繁育,助力鰻魚產業發展。此外,小虎麻蝦、黃鰭鯛、石斑魚、金鯧等海洋牧場適養品種的抗病育種、精準營養、疫苗研發等方面的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
作為廣州市唯一一家漁業研究院,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今年3月正式啟用,這座建在“塘頭”的漁業研究院瞄準南沙和我國漁業產業中的實際問題,攻克產業技術瓶頸,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數據顯示,去年南沙水產六大指標均居廣州市第一,包括水產養殖面積、產值、優質品種產量、水產良種場、農業農村部健康養殖示范場、規模化養殖大戶等。南沙青蟹全區養殖面積約13000畝,年產量約3900噸,產值達10億元。南沙區實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商業化育種”,將龍穴島片區和萬頃沙鎮沙尾墾區規劃為國家級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核心引領區,打造一個“海洋牧場岸基種苗繁育與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加強青蟹、鰻魚、花鱸等品種培育、種質保存和良種選育研究,做強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