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 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
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粵港澳大灣區是燈光最璀璨的區域之一。經脈通暢方能活力澎湃,“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之下的大灣區建設,開世界未有之先例,如何將“制度之異”變為“制度之利”?
唯有持續創新體制機制,唯有不斷深化規則銜接。從創建內地首個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如今已從南沙走向全國,到隨著被業內贊為“力度最大”的廣州南沙QFLP試點項目正式落地——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改革開放迎來新格局……南沙,積極尋求兩種制度規則下的“最大公約數”,推動大灣區規則銜接向縱深前進。
隨著《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向南沙賦予“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的新使命,站在全球視野上的南沙,將聯動港澳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從規則的跟隨者到規則的制定者,向世界書寫“南沙方案”。
交通骨架跨江海,“規則經脈”更通暢
翻開南沙慶盛樞紐區塊的規劃圖,5條軌道交通、3條高快速路,一座多軌交匯、通達四方的未來之城躍然紙上。
向東走,乘坐廣深港高鐵,最快可35分鐘直達香港西九龍;朝南望,廣珠澳高鐵開通后,慶盛將成為唯一同時可以直通香港和澳門的高鐵樞紐。“人便其行,貨暢其流”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與基礎設施“硬聯通” 齊頭并進的,是規則機制的“軟聯通”。南沙清楚地認識到,打破三地間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玻璃門”,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關鍵所在。在慶盛樞紐的藍圖中,不僅有跨江達海的交通骨架,還有打通規則機制“任督二脈”的制度創新。
2020年1月,新鴻基慶盛樞紐站場綜合體(TOD項目)成為廣州引入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的首個試點工程,明確業主單位可選聘經建設主管部門備案的香港工程建筑領域專業人士提供服務,并試行“分段報批”、全過程工程咨詢管理等“香港模式”。
香港匯創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呂達文正是該項目聘請的香港建筑師。“‘香港模式’有兩個關鍵詞——高效率和高質量。”呂達文表示,以往在內地做工程,所有施工圖要“一口氣”完成才能開工,時間窗口短、優化變更難;在“香港模式”中,施工圖可以根據施工進度分階段完成,邊施工邊設計。
“香港模式”的另一點是發揮香港建筑師“一條龍”工程服務的特長。“與國際模式接軌,香港建筑師除了負責設計,也跟進項目管理、工程監督甚至招標。通過從設計到執行的全過程參與,實現全過程的品質把控。”呂達文介紹。記者了解到,新鴻基慶盛樞紐站場綜合體計劃從2023年起分階段竣工交付,目前處于地下室施工階段。
從早年通過《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實現建筑師資格互認,到2021年開展“備案試點”,使得香港工程建設咨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填表登記、提供香港執業證明備案后,就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更多的機制創新、更少的邊界壁壘,讓越來越多香港建筑師得以在大灣區的廣闊舞臺上大展身手,帶來國際和中國香港的先進經驗。
《南沙方案》強調,加快建立南沙樞紐與香港的直接交通聯系,進一步優化南沙客運港航班和廣深港高鐵慶盛站等經停班次,推進實現“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呂達文相信,隨著慶盛樞紐旁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港式國際化社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工作生活配套項目建設推進,香港建筑師乃至更多香港同胞將樂于定居南沙、筑夢灣區。
金融新政落南沙,外資有了“快樂飛”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一個地方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穩,則經濟穩。南沙的發展騰飛,正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鮮活案例。
“僅僅七八年前,南沙的金融還是一張白紙,金融業增加值在2015年基本可以忽略不計。”6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就《南沙方案》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介紹,2021年南沙金融業增加值已達171.5億元,金融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上升到8.05%,累計落戶的金融企業飛速增長到6650家左右,七年內增長54倍,金融業納稅額在2016到2021年年均增長率將近60%。
南沙金融業飛速發展背后,是一項項頂層設計的落地:南沙“金改15條”、《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等金融支持的專項文件正源源不斷釋放經濟發展“引力波”。
在多個國家級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南沙承擔著為國家“更開放更安全”外匯管理機制探路先行的重要使命。2022年初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新區片區等四個地區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試點政策涵蓋9項資本項目改革措施、4項經常項目便利化措施。
截至5月,南沙已有多項試點措施順利落地實施,金融機構累計辦理試點業務1224筆,累計交易金額18.25億美元。目前,已取得跨境貿易便利化試點資格的銀行機構共8家,認定優質企業共37家。
5月12日,作為資本項目改革措施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一項,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內投資試點正式落地實施。在廣州南沙實施的QFLP試點進一步放寬了企業形式、落地限制,將積極引入境外資本重點投向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產業。
這項業內贊為“力度最大”的QFLP試點到底厲害在哪里?據專業人士比喻,“以前境外資金在國內投資就像買了一張普通機票,乘客和目的地都是確定的,買到哪里的機票,資金就投向哪里。而現在QFLP試點就像買了一張‘快樂飛’機票,乘客未來可在一定范圍內自由選擇目的地和出行時間。對于境外投資人而言,現階段只確定投資資金管理者,具體投資人名單及投資項目細節可后續細化補充。”
正如“快樂飛”可以讓乘客在一定范圍、一定時間內,憑機票飛抵自己想去的地方。QFLP試點對于境外投資者而言也具有類似的便捷性。廣州花城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獲批QFLP試點的兩家基金管理人之一,CEO童紅梅告訴記者,憑借QFLP政策,境外資金投入時的手續大大減少,轉由管理人來負責。“QFLP是對我們資金管理人資格的肯定和約束,由管理人來負責海外資金合法合規的運營,通過產品把海外的資金引向南沙的實體經濟及科技企業。”
“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恰逢其時!”作為廣州睿資創投合伙人,“85后”香港青年林諾謙告訴記者,公司正在申請QFLP額度,獲批后將立刻著手在一級市場投資一個公司長期看好的新能源車項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試點政策的實施,將為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資本雙向流動和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擴展新渠道、注入新活力。”
粵港合作新機制,“最強大腦”聚南沙
2021年4月,在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倡導下,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以下簡稱“咨委會”)在南沙創享灣成立。咨委會以廣州南沙為工作基地,由內地和香港委員組成,采取接近香港行之有效的咨詢委員會運作模式,聘任來自內地和香港各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其他人士,共同形成符合港澳實際需要,有前瞻性、全局性和較強操作性的建議和意見。經過1年多的發展,咨委會已組成橫跨商貿、科技、數據、土地規劃、政策研究、青年創業就業、金融合作等14個專項工作小組。
航拍創享灣
“這樣的合作機制將不同的利益相關方聚集在一起,其實也是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具體體現。”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員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同時也是咨委會內地委員之一的鄭永年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通過政府、行業協會商會、智庫機構、專家學者等代表共同參與的發展咨詢委員的創新合作模式,更符合國際上通行的規則。
如今,咨委會服務中心展廳和辦公室都坐落于創享灣。“咨委會可以說是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的‘最強大腦’。成立后,也推動香港與南沙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咨委會香港工作站主任廖靄儀說。她告訴記者,咨委會服務中心的配套設施是參考香港風格定制的,務求進入該樓層,就能感受到熟悉的香港辦公室氛圍。服務中心既能面向社會、面向委員和會員機構提供多元的活動場地,也為委員及會員機構提供不對外公開的辦公區域。
在咨委會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排閃亮的名字: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中國銀行(香港)原副總裁岳毅,香港交易所集團原行政總裁李小加,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珺,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員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學院院長鄭永年……其中,來自香港的“90后”青年、Timetable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吳嘉惠作為咨委會港方委員之一同樣位列其間。他笑言:“在這些內地和港方的委員中,我幾乎是里面最年輕的,其他人都是前輩級的‘大咖’。”
作為咨委會青年創業就業專項工作組的牽頭人,吳嘉惠坦言,他既是香港青年,又在廣州創業,所以特別能體會港澳青年來內地創業的“痛點”和“難點”。他說,無論是作為創新創業基地Timetable的創始人,或是咨委會青年創業就業專項工作組的牽頭人,他們的使命愿景就是希望更多優秀的港澳創業者能夠參與大灣區建設。“我們還設立了具體的指標目標,希望到2025年,推動創建100家具規模的港澳臺僑初創企業。”
法治銜接“深水區”,仲裁“破題”領全球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如何將“一國兩制三法域” 從“制度之異”化為“制度之利”?南沙從商事仲裁率先“破題”。 相對于訴訟,仲裁程序私密性較強、自主程度較高,既靈活又節約時間成本,并且仲裁文書有國際公約保障而具有普遍執行力,非常適合處理商業活動尤其是國際商事活動中出現的糾紛。
早在2012年南沙新區建設之初,廣州仲裁委、南沙開發區管委會便聯手港澳仲裁機構,共建南沙國際仲裁中心。中心業務總監姚震乾坦言,長期以來在中國企業開展國際商貿的過程中,存在商事仲裁“三個90%”現象,即90%商貿合同優先選擇仲裁作為糾紛解決機制,其中90%選擇非內地仲裁機構,最后約有90%的中國企業在仲裁中敗訴。
仲裁沒有地域限制,如何增強國際競爭力,建立“南沙仲裁”品牌、擦亮“中國仲裁”名片?“要友好、專業,公信力才能口口相傳。”姚震乾認為。仲裁友好即推出更多對當事人友好的機制,為此,南沙國際仲裁中心率先實現當事人自主選擇港澳和內地三種模式進行商事仲裁,同時敏銳地把握發展趨勢,開拓遠程庭審技術,率先試水全球第一個跨國遠程庭審,繼而發布全球首個互聯網仲裁標準“廣州標準”。
2020年4月,南沙國際仲裁中心首次實現“一案四地”商事仲裁院城庭審,三位仲裁員、兩方當事人分處粵、港、澳、豫四地,通過廣仲“云仲裁”平臺連線庭審。這宗爭議金額超過13億元的企業拆解糾紛案件成功達成和解,從組庭到結案只用了13天。2021年5月,同樣借助“云仲裁平臺”,一宗涉及粵、港、澳、豫10個當事人,標的額超過24億元的企業拆借合同糾紛案僅用24天促成調解,再次見證“廣州仲裁速度”。
在《南沙方案》中,如果說“立足灣區”是南沙發展的基礎、“協同港澳”是南沙建設的路徑,“面向世界”則是粵港澳共同的目標取向。截至2022年5月,誕生在南沙國際仲裁中心的“廣州標準”已獲得境內150家和境外42家仲裁機構合作推廣,國際公信力大幅提升,助力廣州成為全球互聯網仲裁首選地。
從實現全球首例跨國遠程仲裁庭審,到發布全球首個互聯網仲裁標準“廣州標準”,從全國首創“四個共享”仲裁協作機制,到打造踏出灣區放眼世界的“3+N”仲裁庭審模式……10年來,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三法域”的獨特優勢,努力讓南沙成為探索不同法律規則之間銜接的全球先行地。
灣區之心向世界,伶仃洋已不“伶仃”。
從標準的追隨者到規則的倡導者,從“灣區”的南沙到“世界”的南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南沙將胸懷國際視野不斷探尋“最大公約數”,以規則銜接深化合作,向著海闊天空的未來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