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五”到“十五五”,時代列車駛入關鍵一站。11月的南沙,海風送爽,群賢畢至,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于11月18日在此拉開序幕。此次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與‘十五五’中國經濟展望”為主題,正值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際,一眾經濟大咖齊聚“灣區之心”,探討高質量發展的“灣區方案”。
時代回響:中國制造實現“五個領跑、五個并跑”
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歷史交匯點,回首過往,中國經濟發展在復雜多變的局勢中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更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指出,新格局下,中國制造出現了三個新的發展特征——在科研開發方面實現了自立、自研、自強;上中下游零部件、原材料、中間品的整個產業鏈集群80%的附加值在中國國內形成;中國進出口、引進外資,形成了更高水平的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更寬領域的開放。
“近年來,中國制造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黃奇帆表示,中國制造在重要領域實現了“五個領跑、五個并跑”——在全世界工業十大關鍵領域中,中國已在造船、高鐵、汽車,電力裝備和新能源領域實現“領跑”,在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現代信息技術五大領域與發達國家“并跑”。
回望“十四五”,中國制造、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等諸多領域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眾多行業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中國經濟的活力與潛力。
“大家可以看到,小馬智行的Robotaxi在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已開放道路上全天候全時段通行。它穿過大街小巷,從從容容,游刃有余,風雨無阻,安全可靠。”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彭軍介紹,“十四五”期間,小馬智行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夠實現完全無須人類干預的L4級別的常態化運營的企業。幾年來累計在公開道路行駛里程超過5800萬公里。
在彭軍看來,自動駕駛在走向規模化商用的過程中,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場景開放主體和政策治理主體。“從0到1”的早期階段,政府通過試點扶持的方式支持探索。他舉例,廣州在2018年就已經開放了整個南沙區域來支持L4級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在有安全員的情況下公開道路測試,這也成就了很多行業總部和產業的聚集。
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表示,這幾年,格力把關鍵的核心技術、核心部件掌握在了自己手上。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團隊從幾百人增至幾千人,到現在擁有2萬人的研發隊伍,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錨點:抓好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生產性服務業
“十四五”的輝煌成就令人振奮,而“十五五”的宏偉藍圖正待描繪。站在新的起點,如何把握時代脈搏,找準發展方向?現場眾多專家學者、企業家共同為“十五五”的發展出謀劃策,探尋未來之路。
黃奇帆表示,“十五五”期間抓好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圍繞存量的綠色低碳和數字化改造、增量的十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及生產性服務業三個方面,推動中國經濟和實體經濟形成以制造業為重心、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中國經濟各板塊中,生產性服務業是最大的板塊,發展最快,并且它的發展還會推動制造業高質量效率提升。”黃奇帆認為,要著力抓好生產性服務業,到2035年左右,力爭讓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比重達到35%以上,到2050年達到40%左右,整個中國實體經濟將以制造業為重心,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產業實體。
作為數字中國戰略的堅定踐行者,近年來,廣州勇立數字化發展潮頭,將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全面融入城市發展脈絡,系統推進更高水平的數字廣州建設。“我們承擔了國家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試點以及探索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等先行先試任務。同時,作為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廣州加快探索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廣州市政務和數據局相關負責人現場分享道。
與此同時,廣州市政務和數據局構建全市政務領域統一AI底座,建成首個數字安全運營中心,樹立“AI+GI”的數字政府標桿引領,開啟超大城市“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協同”的智治新格局,榮獲2025世界智慧城市大獎·能源與環境大獎。
面向“十五五”,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等關鍵詞也成了企業發展共識。
僑銀股份總裁夏冠明認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被置于發展目標的核心位置,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從路徑角度看,“未來城市服務運營的核心路徑是全面推進數智化,這是破解民生痛點的鑰匙。”
據悉,僑銀作為中國第一家A股上市的城鄉公用事業服務企業,致力于為城市提供“AI智慧平臺+智能裝備+產業生態”為核心的智慧城市服務方案。
“我們將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用科技賦能,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現在布局的領域很寬,未來要做的事還很多!”董明珠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據華潤集團董事長王祥明介紹,近年來,華潤集團積極布局生物醫藥、新能源、集成電路。接下來,將進一步聚焦產業提質升級,大力推動大消費、綜合能源、城市建設運營等傳統業務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灣區方案:構建大科創體系,制度型開放“做加法”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肩負重要使命。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形成了進一步擴大高水平開放的制度、人才、經濟等諸多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期待廣東繼續發揮優勢、勇于探索,在新一輪擴大高水平開放中帶好頭、做示范、擔重任,為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表示,接下來,要構建大科創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應用技術的轉化發展制造業,形成更多新的產業集群。

11月18日,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圖為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作主旨演講。
“粵港澳大灣區還要進行制度型開放。”鄭永年舉例,如通過“港澳+”“香港+”等“做加法”的方式,在橫琴、前海、河套、南沙四個點跟港澳的規則對接、機制銜接,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擴散到整個大灣區。
聚焦廣州,鄭永年表示,“十五五”期間,廣州經濟發展依然要以科創為中心。“廣東廣州有那么多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基礎科研、應用技術轉化也很強大。尤其是在金融方面,能否借助香港的力量,將風投體系建立起來。廣州的自身條件很好,希望通過一些體制機制的改革,將既有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
“2026年是‘十五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小馬智行成立的十周年,更是小馬智行的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的元年。我們堅信,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人工智能+’將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彭軍表示,小馬智行一方面會持續深耕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和規模化應用;另一方面,小馬智行也會積極參與行業的生態建設,助力更多傳統出行物流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今年是南沙建區二十周年、自貿區掛牌十周年。面向“十五五”,南沙錨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樣板區”的總體目標,將攜手港澳從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南沙與香港的合作,是優勢互補的天作之合。”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表示,站在“十五五”規劃的新起點,霍英東集團將繼續扎根南沙,著力打造內地企業出海綜合服務平臺;聚焦創新產業,強化多領域粵港合作;推進規則銜接,構建國際化營商環境。
“背靠祖國是香港最大的底氣,聯通世界是大灣區的共同使命。”霍震寰表示,期盼與內地伙伴繼續攜手并肩,把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和南沙的建設平臺深度融合,一起為中國企業揚帆出海提供堅強支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珠江浩蕩,奔流不息。在廣州南沙發出的中國經濟最強音,既是回顧過往成就的總結,更是開啟未來征程的號角。一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正迎來一個更加開放、創新、自信的廣州。從這里出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航船,正蓄滿動能,駛向更為遼闊的“十五五”新藍海!
大咖說
從路徑角度看,未來城市服務運營的核心路徑是全面推進數智化,這是破解民生痛點的鑰匙。
——僑銀股份總裁夏冠明
背靠祖國是香港最大的底氣,聯通世界是大灣區的共同使命。
——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
我們堅信,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人工智能+”將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彭軍
“十五五”期間抓好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圍繞存量的綠色低碳和數字化改造、增量的十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及生產性服務業三個方面,推動中國經濟和實體經濟形成以制造業為重心、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