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全市之力攜手建世界級灣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加速融合發展,大灣區以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賦予了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全新定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廣州緊緊錨定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圍繞“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充分發揮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舉全市之力推動大灣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去年9月,廣州至香港直升機跨境航線成功首飛。
“灣區之心”,動能澎湃
南沙是灣區的南沙、中國的南沙,更是世界的南沙。做好“一點兩地”機遇大文章,南沙,是廣州作答的題眼。
2025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目標的“中考”之年,南沙用3年時間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100個省重點項目拔節生長,32個專項債項目落地開花,165條外貿航線連通世界……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持續激發,讓南沙發展能級進一步提升。
這份答卷的成色,還來自不同“科目”的高分高質。
一系列重大政策加快落地:國家部委支持南沙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海關總署出臺支持南沙創新發展新一輪20條措施,《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出臺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海外服務布局57個國家(地區),完成165個境外投資項目備案。15%企業所得稅優惠、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減免稅額超13億元……加快釋放的政策紅利,為“灣區之心”注入強勁動能。
一系列創新成果星光熠熠: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致信祝賀“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啟動建設,中科宇航首次實現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向國際用戶提供發射服務,晶科電子港交所上市、小馬智行納斯達克上市,中芯種業等4家企業上榜2024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向新競攀步履鏗鏘。
一系列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現6大重點產業146項境外職業資格認可,落戶4家粵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創新成立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和粵澳發展促進會,集聚近90家港澳及國際商協會組織。其中,咨委會不僅為廣州、為南沙提供咨詢服務,也把廣東、廣州、南沙最新的發展和政策反饋給香港,實現“雙向奔赴”。例如在近期的活動中,咨委會邀來霍英東集團,香港游艇、船東協會,兩地企業和各界專家,為“港艇北上”在南沙先行先試建言獻策。
江海交匯處,南沙港碼頭晝夜不停,這是華南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綜合性樞紐港,去年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準箱。金融流轉間,廣期所交易額超18萬億元,廣數所交易額超61億元,辦理企業FT業務超萬億元,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累計交易金額近470億美元。面向世界的南沙,正攜手港澳共同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向外界展現中國堅定對外開放的決心。
三地“通脈”,活力涌現
4月2日凌晨5時,世界最高雙層懸索橋——獅子洋大橋索塔T20節段完成澆筑,建設高度突破100米。獅子洋通道為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超大型跨海多層復合公路通道工程,起于南沙區大崗鎮,終于東莞市虎門鎮,建成后將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開辟新的重要通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飛架,天塹變通途;高鐵飛馳、公路網密布、世界級機場群四通八達……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提速,為灣區一體化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暢通了“大動脈”。
隨著低空經濟的騰飛,“硬聯通”將有不同模樣。繼白云國際機場商務航空服務基地(FBO)開通“穗澳”“穗港”跨境直升機服務后,海珠區宣布,正在建設的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樞紐型垂直起降場,最快今年年中開通從琶洲客運港到香港和澳門國際機場的航線。未來,從琶洲飛香港機場僅需要26分鐘。
再看陸地。南中高速主線及南沙聯絡線建成通車,推動南沙與深圳、中山等大灣區城市形成“半小時生活交通圈”。廣深港高鐵、穗深城際等建成開通,廣佛南環、佛莞城際與佛肇城際、莞惠城際“四線”貫通運營,廣州白云站開通運營,“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成型。
人便其行、貨暢其流的背后,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今年春運期間,實現“四線貫通”的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共發送旅客274.18萬人次。打破地鐵和鐵路的制式壁壘,城際鐵路將“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信、信息共享、管理協同”變為旅客的流暢體驗,“12306+城際鐵路公交化多元支付”的雙票制讓大家既可刷證過閘、又可以“一碼直通”。
實現“一張票”的不止城際鐵路。4月2日起,澳門居民可用澳門電子錢包MPay在廣州全市公共交通路線以及佛山地鐵掃碼乘車。廣州成為首個支持大灣區三地錢包全通的內地城市。內地游客去港澳用支付寶,香港游客來內地用AlipayHK,澳門游客來內地用MPay,已經成為灣區數字生活互聯互通的日常。
如何讓廣州成為港澳居民的心歸處?樂業才能安居。為此,廣州構建境外人才“考、評、認”全鏈條政策體系案例,從資格考試、職稱評價、資格認可等入手,對港澳司法、會計等10個領域57項境外職業資格實行便利執業,目前已吸引集聚近900名境外人才在穗執業。
創新驅動,“引擎”歡鳴
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近年,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建設,“廣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五年居第2位。
廣州實驗室建成大灣區首個生物樣品跨境快速檢測中心,國內自主設計制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建成入列,布局建設18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占全省總數約三分之二,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先行啟動區開啟運營……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正加快建設、投入運營,推動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南沙天后宮旁的一棟白色建筑里,幾臺黑色機柜成為穗港科創協作的“中轉站”,這是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北接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接港科大清水灣校區,南沙分中心將廣州超算與香港科創緊緊連在一起。截至2024年10月底,已為230個港澳及海外科研團隊提供超過2.8億核時的超算服務,2023年以來已助力港澳科研成果產出34篇SCI論文。
科研數據流越發暢順的同時,科研資金流也在提速跨境。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通知,將廣州納入“科匯通”試點地區,允許境外科研開辦資金直接匯入境內的外資非企業科研機構(即事業單位或民辦非企業單位),開創了科研資金入境新路徑。此前,廣州在全國率先實現市級財政科研經費跨境進入香港,推動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廣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目前通過廣州海洋實驗室支持經費過境香港1.53億元。
創新驅動,產業躍升。在澳門,廣藥國際(澳門)青洲制藥廠投產,廣州地鐵集團澳門輕軌東線項目等重大合作項目順利推進。在黃埔,穗港智造合作區從“服務香港再工業化”角度加大與香港產業聯動,建成大灣區高端裝備制造創新中心等穗港合作新載體,支持李錦記、屈臣氏等超250家港資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在南沙,與香港攜手成立廣州期貨交易所并成功上市工業硅、碳酸鋰、多晶硅等3個期貨期權品種。在從化,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二期、從化國際賽馬發展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行。全運圣火,點燃的不僅有體育健兒心中的熱情之火,還有灣區人民同心同行的手足之情。
珠水斑斕,維港璀璨,濠江絢爛。讓我們持續做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勠力做好“一點兩地”機遇大文章,攜手建設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