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接受廣州日報的獨家專訪時表示,穗港兩地關系是“人緣相親、地緣相接、語言相通”。在采訪過程中,陳國基司長講述了穗港兩地“人緣相親、地緣相接、語言相通”的緊密關系,也展現了穗港深等城市參與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充滿生機、潛力與希望的美好前景。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右)
談廣州:穗港兩地經貿文化聯系緊密
在接受采訪時,陳國基是這樣描述穗港合作重要性的:“港穗兩地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共同肩負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責任。”為了證明香港與廣州之間緊密的聯系,陳國基先說了一個數字:香港作為廣州的主要投資來源地,在廣州累計投資企業已超過2.9萬家;接著說了一個亮點:香港交易所去年投資了新設立的廣州期貨交易所,這是境外機構首次獲準入股內地期貨交易所。
穗港經貿擦出閃亮火花,文化產業也有亮點合作,陳國基說:“特區政府不時在廣州舉辦文化藝術活動,促進穗港兩地彼此了解,包括去年舉辦的大型文化交流盛會‘香港周2021’,以及今年年中舉辦展示香港景物、文化和生活片段的攝影圖片展。特區政府也不時為香港藝術團體及藝術家提供資助,到廣州等內地城市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而在香港的賽馬運動方面,陳國基介紹:“在粵港合作下,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于2018年便已正式投入使用,實現開拓性的跨境馬匹檢疫及運輸安排,水平備受世界認同。兩地去年更簽署多份協議,進一步推動馬產業合作,包括舉辦國際級賽馬賽事、提升馬場基建設施、建立馬產業鏈等。”
談南沙:為大灣區發展開拓更寬廣的空間
在接受采訪時,陳國基重點講述了與廣州南沙區的合作。他舉例稱,2018年開通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大大拉近了香港與南沙的距離,為香港參與南沙發展提供更有利條件;南沙已建成多個港澳青創基地,截至今年6月已集聚了300多個青創團隊和近3000家港澳企業;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更在今年于香港設立“廣州南沙新區香港服務中心”,進一步加強南沙與香港雙向聯絡溝通,推動政府服務前移、項目對接前移和人員交流交往前移。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今年順利開學,“有助深化兩地在教研、科技成果轉化、學生交流等方面合作”,陳國基評價道。同時他提及,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也在今年開學,作為內地一所非營利性的港人子弟中小學,助力在南沙建設港式國際化社區。
陳國基表示:“香港會繼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尤其是國際網絡和專業服務等,推動南沙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為大灣區發展開拓更寬廣的空間。”
談大灣區:香港“由治及興”要以大灣區建設為最佳切入點
陳國基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這既是國家對香港的殷切期待,也為香港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陳國基說,香港要實現“由治及興”,“大灣區建設正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
據陳國基介紹,香港特區政府的整體部署體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建立治理體系。特區政府會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擔任組長,我和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則擔任副組長”。
二是鞏固傳統產業。香港會繼續發揮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優勢。尤其在金融方面,特區政府會繼續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盡快啟動互換通“北向通”、優化債券通“南向通”和“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并爭取短期內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險售后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支援。
三是發展新興產業。特區政府會全力推進創科發展,包括繼續與深圳市政府強強聯手,打造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文化方面,特區政府會繼續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加強大灣區內的文化藝術政策統籌與協作,共建人文灣區。
談人才:大力招攬人才是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的重中之重
陳國基說:“大力招攬人才,是本屆特區政府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的重中之重。”目前,香港有多項引進人才的新措施,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吸納不同行業的高薪人才或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發展。“特區政府會成立由我領導的‘人才服務窗口’,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特區政府也會在各駐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貿辦設立‘招商引才專組’,積極招攬人才和企業到港。”
陳國基介紹,香港的招攬人才計劃是有“KPI”的。目標是于2023年至2025年每年輸入至少3.5萬名預計逗留至少12個月的人才。即三年下來就會有超過10萬名外來人才到港,“我們有信心達標,再加上每年本地的新增勞動力,包括每年約50000名大專畢業生。”
談未來:想回故鄉順德居住一段長的時間
采訪臨近結束時,記者向陳國基介紹了廣州地鐵7號線延長線已可直達順德北滘鎮。祖籍是順德的陳國基聽后非常開心,表示有時間一定要回家鄉看看。他表示,自己目前最大愿望,就是退休后回順德居住一段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