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6月14日,《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公開發布。胸懷“圖南之志”,這片803平方公里熱土煥發出蓬勃生機。
2025年,對于承載著國家重大戰略性平臺使命的南沙注定是非凡之年。“灣區之心”南沙迎來《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目標中考之年、南沙自貿片區建設十周年、建區二十周年。在《南沙方案》發布三周年之際,廣州日報推出“面向世界,灣心作答”《南沙方案》發布三周年權威訪談,采訪廣東省廣州南沙建設發展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省南沙工委)有關市級成員單位,圍繞《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發展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及下一步工作部署,全面展現“灣區之心”南沙攜手港澳書寫大灣區建設新篇章的偉大實踐。
省南沙工委機制堅強保障 《南沙方案》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潮起南沙,風正帆懸!2025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發展目標檢驗之年。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謝偉表示,近3年來,國家頂層設計為南沙錨定全新坐標,省市堅毅托舉讓“全省全市之力”照亮南沙改革深水區的每一寸征途。肩負著“打造重大戰略性平臺”的歷史使命,南沙持續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系統推進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發展策略,全力沖刺《南沙方案》目標任務,努力完成“六張優異答卷”,讓南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鯤鵬圖南,灣心擎炬!這是屬于南沙的黃金時代,南沙正攜港澳之翼,乘時代之風,在‘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坐標系中,繪就開發開放新畫卷!”
“錨定《南沙方案》‘五大任務’,聚力五大領域全面突破,南沙發展熱潮奔涌不息。”科創產業合作全面展開,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開工建設,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成型成勢;青年創業就業環境優渥,首創“青出于南”計劃重金引才,全國大學生“圖南筑夢”;高水平對外開放步履鏗鏘,南沙港區年吞吐量躋身國內單一港區前三,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海外服務延伸至62個國家(地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銳意創新,制度創新成果累計在國家和省復制推廣181項;高質量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引進落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6家高水平醫院,國內最大型的燈會“粵港澳大灣區燈會”日均人流量2.5萬人。“南沙正以非凡之勢,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繪就未來之城跨越式發展的壯美畫卷,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取得新突破。”
一批極具含金量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南沙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海關支持廣州南沙創新發展新一輪措施》《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等有序實施,《南沙方案》“雙15%”稅收優惠等政策累計減免稅額超17億元。三大先行啟動區已成為深化與港澳融合發展的橋頭堡,截至2024年底新增注冊企業2877家,增長89%。
《南沙方案》成果多點開花,背后是省南沙工委扁平化運行機制下跨層級、跨部門高效協同優勢形成的合力。省南沙工委工作機制有力匯聚省市區三級資源,成立以來力推南沙建設發展超200項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改革事項取得成效。
非凡之年如何再發力,全面推進高水平開發開放?“面向世界勠力圖南,‘灣區之心’未來可期!”謝偉強調,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全力支持下,南沙近期聚焦攻堅6個方面70項核心任務,為《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發展目標交上滿意答卷;下一步,以形成具有世界級資源配置能力的“五港聯動”發展格局為目標,“立足灣區”共筑產業高地、“協同港澳”引領融合發展、“面向世界”配置資源要素,不斷提升南沙發展能級,加快打造未來廣州新核心、灣區發展新引擎。
如今,南沙大地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品質提升讓居民幸福感節節攀升,開放魅力吸引海外賓客紛至沓來,干部隊伍以飽滿的精氣神奮勇爭先。“這一切離不開國家、省、市的鼎力支持與悉心指導。”謝偉表示,“未來,南沙必將不負眾望,在高水平開發開放的征程上砥礪前行,將這片熱土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璀璨明珠,打造一座人人心向往之的未來之城。”
重大事項落地 宏偉藍圖變美好現實
廣州市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市發改委副主任陳旭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們全力推動《南沙方案》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努力把《南沙方案》描繪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一是牽頭構建‘1+3’政策支撐體系。”據介紹,該體系梳理1個全市實施方案及3張清單,涵蓋12項重大政策、60項重大項目,形成推進《南沙方案》落地落實的施工圖、責任書、時間表。
“二是爭取出臺一批重大政策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出臺“放寬市場準入15條”,省層面出臺“支持南沙若干措施”、批復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推動修編廣州南沙總體發展規劃,規劃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三是統籌推進一批重大事項。”廣州港南沙港區五期工程等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獲國家發展改革委立項并開工建設,南沙入選廣東省首批營商環境改革試點。
“四是系統謀劃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市發展改革委(市大灣區辦)累計制定實施三批99項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工作事項清單,推動南沙創新粵港合作交流機制、南沙創新與港澳教育銜接機制、南沙攜手港澳共建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等3個案例獲評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
陳旭透露:“下一步,市發展改革委(市大灣區辦)將聚焦《南沙方案》第一階段發展目標,加快形成若干標志性成果,積極爭取國家層面出臺廣州南沙總體發展規劃,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二期、南珠中城際廣州段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支持南沙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參與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
金融重要平臺項目紛至沓來 打造金融改革策源地
廣州市委金融辦副主任(分管日常工作)邱億通表示,加大金融支持南沙高質量發展力度,在三方面精耕細作,結出碩果。
“完善金融政策體系支撐,深化制度型開放成效突出。”據介紹,南沙先后落地國際航運保險稅收優惠、跨境理財通、數字人民幣、融資租賃公司外債便利化等多項創新政策試點,助力南沙累計落地超90項金融創新成果,近40項入選國家、省、市金融創新案例或試點,先行先試改革標桿示范效應日漸顯現。人民銀行等國家部委出臺“南沙金融30條”專項政策,形成集成性、系統性的創新政策舉措,進一步促進南沙金融制度型開放。
“建設金融重要平臺項目,金融高端資源集聚效應顯著。”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平臺廣州期貨交易所落戶南沙,全國首個期貨金融業全要素產業園——南沙期貨產業園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摩根大通期貨、華泰期貨等12家期貨機構落戶南沙。
“打造金融改革策源地,創新金融業務蓬勃發展。”南沙自貿區率先獲批實施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已獲批QFLP、QDLP試點項目額度超300億元;陸續落地貿易融資資產、綠色信貸資產等跨境轉讓試點,結算金額已超1292億元;落地全國首筆航運金融業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全國首個碳中和融資租賃服務平臺、全國首只公募碳中和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等創新業務、全國首套穗港澳氣候投融資地方標準。
邱億通透露:“接下來,市委金融辦將繼續深化開放創新,打造灣區‘南沙樣本’。推動‘南沙金融30條’有效落地落實,加強省、市、區合力,統籌協調全市資源,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爭在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擴大金融制度型開放、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標志性成果;推動與港澳在金融領域對接,進一步融入區域和世界經濟,打造南沙成為國際經濟合作前沿地。”
多領域系統性突破 構建教育開放新生態
廣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陳爽表示,該局以《南沙方案》為引領,從“夯基壘臺”邁向“積厚成勢”,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集成”,聚焦制度型開放與協同創新,在高等教育協同、職教產教融合、基礎教育國際化等領域實現系統性突破,著力構建“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教育開放生態。
高等教育協同創新樹立新標桿。“我們堅持以港科大(廣州)作為重要平臺和關鍵抓手,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教合作新高地’‘科技強引擎’和‘人才蓄水池’。”目前,港科大(廣州)已匯聚全球頂尖學術人員300余人,2025年首次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即榮獲1個特別大獎、3個金獎及1個銅獎。
職業教育構建產教融合新范式。廣州首創“標準互認+基地共建”職教協同機制,推動南沙嶺東職業技術學校與澳門旅游大學合作,實現粵港澳職業技能認證銜接。南沙第一所高職院校即將落地開辦,推動穗澳高校特定課程的學分互認、深化大灣區產教融合等迎來新開端。
基礎教育創新民生服務新路徑。堅持“民心相通”,南沙區首個港澳子弟學校開辦,區內3所公辦學校開設了港澳子弟班,保障港澳學子“學無憂”。升級民生保障,南沙區成為廣州唯一入選的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吸引優秀人才“安居易”。導入國際資源,南沙區實現高中階段中外合作辦學、港人子弟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3項工作零的突破,彰顯南沙教育“國際范”。
穗港澳臺青少年同心共擔家國使命。廣州打造涵蓋優秀傳統文化、國情教育、科學探究等主題港澳青少年研學實踐基地45個,2023年以來,南沙接待98所香港高中1.2萬余名師生來穗進行“公民科”內地考察。
“潮涌珠江千帆競,共繪灣區新圖景。”陳爽激情滿滿:“站在《南沙方案》發布三周年新起點,我們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確保《南沙方案》教育領域各項任務落地見效,讓南沙這顆‘灣區明珠’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四端發力 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建設
“《南沙方案》發布以來,我們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推動南沙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廣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謝明表示,該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從平臺建設、產業培育、成果轉化、人才集聚四端發力。
發力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國家隊”:從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到全球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南沙展現“國家隊”硬核實力,戰略平臺加快構建,技術攻堅成果豐碩。
發力推動產業體系煥新集聚:南沙構建特色化產業體系,形成集成電路產業生態圈,打造大灣區全空間無人體系,支持南沙海洋產業聯動發展,進軍國際商業航天市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00家,企業集群加速崛起。
發力構建成果轉化全鏈條:全國首個實體化成果轉化合伙平臺建成,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撬動研發投入超4億元,國家物聯網標識平臺標識解析量突破1200億次,支撐多領域數字化轉型。
發力構筑國際化人才高地:南沙深入實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認定標準改革試點,大灣區科學論壇2024年首次由粵港澳三地政府聯辦,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技園獲批全省首個粵港澳特色大學科技園,人才政策突破創新,國際影響持續擴大。
謝明表示,接下來市科技局將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繼續強化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協調,建強做實南沙戰略科技力量;二是探索完善聯通港澳、接軌國際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高標準建設港科大(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三是持續發揮產業投資和創新投資母基金作用,支持南沙發展重點產業領域;四是積極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積極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五是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深入實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優化外籍人才服務。
錨定面向世界 打造國際化人才特區
“打造灣區之心使命光榮,寫好南沙文章責任重大。”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汪志明表示,《南沙方案》印發以來,該局聚焦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向上爭取支持、向下授權賦能,緊緊圍繞“四個重大”,全力支持南沙開發開放跑出加速度、實現新躍升。
重大政策聚能。該局積極爭取人社部與省政府聯合出臺支持南沙建設35條政策措施清單,推動將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等事項納入部省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支持南沙率先建設“港澳創業就業試驗區”,為南沙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重大改革聚融。南沙區在全國首創港澳人才職稱評價體系,制定境外職業資格認可清單,試點全省首個國(境)外職業技能比照認定目錄,設立“粵澳社保一窗通”(南沙專窗),落地港澳居民豁免參保政策,多項融通港澳的改革成果競相涌現。
重大活動聚智。在南沙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南沙)面向世界高層次人才對接會、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聯盟成立大會,舉辦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第十二屆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競賽,以品牌賽會擦亮“智薈灣心”名片。
重大平臺聚勢。該局支持南沙建設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南沙園區,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獵頭聯盟,新增設立18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臺,建設首個留學人員創業園,設立粵港澳合作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站,以強基之舉筑牢開放創新的堅實底座。
“接下來,我們將用足用好政策紅利,推動更多改革舉措、創新試點落地南沙。”汪志明表示,一是錨定立足灣區,打造港澳青年安居樂業新家園。二是錨定協同港澳,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三是錨定面向世界,打造國際化人才特區。
鑄就灣區核心引擎 打造高質量城市發展新標桿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鄧毛穎表示,該局全面落實《南沙方案》,貫徹“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現代化都市理念,強化規劃引領和資源保障,助力南沙打造高質量城市發展新標桿。
“一是以高點謀劃促南沙向心聚勢。”據介紹,錨定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重大戰略性平臺定位,廣州以“未來發展核”和“獅子洋增長極”戰略,引領南沙從地理中心向區域增長中心轉變。該局開展“黃金內灣”、都市圈規劃,推進深中通道出入口核心區規劃建設,鑄就灣區核心引擎;進一步提升南沙與中心城區的通達能力、與大灣區城市的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灣區樞紐能級。
“二是以陸海統籌促南沙向海圖強。”該局制定《廣州市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推動南沙加快構建為我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國際航運樞紐核心功能區、全國海洋新興產業集聚區和現代海洋服務高地;謀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大洋極地綜合保障基地、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落戶南沙,“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下水,科技“藍色力量”進一步集聚。
“三是以要素保障促南沙向新躍升。”據介紹,該局保障南沙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15個重點產業園區空間需求;聚焦重點平臺優化用地報批和供地結構;堅持主動服務,出臺支持南沙審批提速十條舉措。
“四是以匠心設計促南沙向美而行。”該局全力打造東方派、中國風、嶺南韻、國際范的“未來廣州”實證典范;開展三個先行啟動區以及明珠灣區、南部地區城市設計,繪就產業動能與城市品質的“雙面繡”;出臺十條南沙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措施,強化優質公共空間供給。
“開拓新格局,南沙正青春。”鄧毛穎表示,全市規劃資源部門將擔負起歷史使命,繼續以高水平規劃高質量保障服務南沙打造成為“未來之城”“灣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