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發展如何彎道超車?
鹿頸村的回答是:辦工業園。位于南沙區港灣街道的鹿頸村,其發展歷程與村級工業園的興起息息相關。
從自然稟賦來看,鹿頸村發展農業并無明顯優勢,于是該村于上世紀90年代發展起工業園,另辟蹊徑實現了大發展。但花無百日紅,曾經的作為“撒手锏”的村級工業園,一度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境,成為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痛定思痛后,鹿頸村決心改造工業園,多番探索后,鹿頸村工業搖身一變、以“鹿谷·智匯產業園”的嶄新面貌亮相,喚醒“沉睡”資源,引來新企業、留下年輕人 。
工業園“大變身”
想到工業園改造并不難,難在如何實踐。
從村里的“淘金地”到發展的“沼澤地”,近30年的發展,鹿頸村工業園因跟不上技術迭代、市場變化,導致市場租賃意向低迷,逐漸成為企業“看不上”的老舊廠房,逐漸陷入“沉睡”。
要改造,錢從哪來?誰來改造?如何改造?面對這些問題,對于一個村來說,走出困境并不容易。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轉折點是大膽面向市場。“要改造,就要改得最好!”鹿頸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黎耀洪說,村里決定集聚全村資源把這事做好,所以希望能在全國尋找最優質的合作伙伴,讓他們跳出固有思維、走出新路子。
最終于2022年,鹿頸村通過與廣州農村產權交易所合作,利用美食街地塊、三角地塊及工業園地塊合約46000平方米的土地,最終引進廣州市碁石投資有限公司興建“鹿谷·智匯產業園”。
隨著市場激勵機制喚醒“沉睡”老舊廠房,蝶變開始。“我們因為該項目入駐鹿頸村,負責工業園的改造和運營,進一步吸引了更多優質企業。”鹿谷·智匯產業園相關負責人曾國芳介紹,全園區目前已完成約3萬平方米高標準產業用房的修繕及升級,重新規劃園林綠化、車輛停放區域。
如今,面貌一新的鹿谷·智匯產業園開門迎客,引進來廣州市華聯電氣工程有限公司、黃埔文沖船廠、恒豐機械等優質企業。此外,該產業園還配套約1500套高標準人才公寓,引入深井通記燒鵝、花園餐廳等餐飲企業,豐富周邊餐飲業態。
目前,鹿谷·智匯產業園商鋪出租率達到90%,人才公寓出租率為60%,辦公用房出租率為55%,產業用房出租率為30%。黎耀洪算了一筆賬:該項目為村集體每年帶來1116萬元收入,比升級改造前每年增加約450萬元。
“大變身”后,“蘇醒”的工業園相比往日輝煌之時,后勁更足。
有事業也有生活
“環境好,服務好,地理位置優越。”曾國芳說,這是企業選擇鹿谷·智匯產業園的主要原因,鹿頸村地理位置優越,有直達香港的南沙客運新港、五星級的南沙大酒店、南沙科學館、世貿大廈等高端資源。而周邊與這些資源相匹配的現代化產業園并不多見,加之該園區可享受南沙“雙15%”稅收優惠,所以吸引了優質企業“排隊”入駐。
隨著優質企業和高素質人才的集聚,鹿谷·智匯產業園做好專業服務、讓企業專注生產,而整個鹿頸村則在做好綜合服務、讓人才安心生活。
“我們利用村內閑置空地規劃設置約590個停車位,有效緩解村內‘停車難’‘停車亂’的問題。”黎耀洪說,村民本身并不需要這么多的停車位,主要是方便來村里工作的年輕人們,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不只是停車場,如今,鹿頸村整個村委班子也儼然成為“大管家”,企業、人才需要什么,工作重點就抓什么。
產業園把企業引進來,為讓人才走出產業園也能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鹿頸村近來也謀劃打好“文化牌”。
鹿頸村鄉風淳樸,2020年獲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同時,該村也有著悠久歷史,近來也正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為紀念轄內發掘有距今3000多年的“南沙人”遺址,去年落成“南沙人”戶外文化小景,與鹿頸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鄰里之家、花城書屋等形成系統的文化空間布局,讓群眾有地可去。
有事業、有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留下來。
【記者手記】
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在鹿頸村的兩次關鍵發展節點,該村都是憑借辦工業園,找到發展新突破口,實現了鄉村產業的大發展。看似是“一招鮮,吃遍天”,但實則大有不同。
同樣是辦工業園,鹿頸村此前是得益于時代發展紅利,即便是粗放經營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而如今,整個產業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辦法顯然不管用,村民也不具備改造、經營一家現代化產業園的能力,所以謀求合作伙伴、讓專業人做專業事,是正確選擇。
在專業團隊的改造與運營下,鹿谷·智匯產業園面貌一新,運營邏輯也與時俱進,如在招商時就以“新興企業為優、工業企業為強,生活配套行業為輔”為目標,打通了產業、空間、政策等要素,適應了先進制造業對于發展空間的要求,最終實現了鄉村與企業的共贏。
【對話百村】
展望鹿頸新未來
鹿頸村剛入選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接下來將抓住哪些重點工作?
對此,鹿頸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黎耀洪介紹,該村將加強勞務技能培訓,積極推廣新技術,培育一批產業發展帶頭人。立足鄉村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圍繞南沙郵輪母港、南沙客運港、天后宮、虎門炮臺遺址等旅游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引導支持、培育壯大鄉村旅游等富民產業。充分發揮全國文明村的資源和區域比較優勢,挖掘文化、民俗、產業、生態等優勢,依托本地山嶺、河流、漁港、陽光、海洋等自然資源,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