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增城區深入貫徹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市級美麗鄉村創建為重要抓手,聚焦生態宜居、產業升級、治理創新,基礎設施提檔、風貌品質提升、特色產業培育工作蹄疾步穩,交出了一份“村強民富景美業興”的精彩答卷。2024年度順利完成28個市級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其中荔城街龍角村、新塘鎮甘涌村、正果烏頭石村等11個村表現優異、取得第一檔次成績。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建設市級美麗鄉村144個,躋身全市前列,帶動村民增收,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等多項榮譽。
市區協同統籌推進
構建“精準高效”強機制
市、區住建局建立市、區、鎮三級聯動機制,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管理。在資金統籌上,市區兩級財政協同發力,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2億元,撬動社會資本約4億元,為美麗鄉村建設安上強勁“引擎”。
增城區成立美麗鄉村領導小組,區領導牽頭督查、專題會議推進,累計開展現場督辦檢查超30次。區住建局牽頭制訂印發了美麗鄉村建設管理相關文件,建立區級統籌、鎮街實施、村社參與全流程管理機制,規范從計劃編制、方案設計到立項審批、施工監管、驗收管護等各環節,推動形成美麗鄉村建設治理新格局,提升建設工程管理水平。
基礎設施提質升級
繪就“暢通富美”新圖景
增城區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工程,實現61個市級美麗鄉村試點村基礎設施大升級。
通過實施“三站四公五網”(三站:服務站、文化站、衛生站,四公:公園、公廁、公交、公告欄,五網:路網、電網、水網、光纖網、消防網)建設工程,累計升級改造農村道路75.19公里,新建(改造)公園73個、綠道11.8公里,新增健身設施近400件,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以“繡花功夫”推進農房微改造,累計完成改造14.18萬平方米,鄉村“顏值”與“氣質”雙提升。
生態治理全域攻堅
打造“綠美增城”樣板間
增城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縱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實現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無害化戶廁、集中供水“三個100%”,創新“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垃圾收運模式,村莊保潔覆蓋率達100%。深化“廁所革命”和黑臭水體治理,相關經驗獲國家鄉村振興局肯定。在綠化美化方面,創新“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模式,引導46家企業結對幫扶,落地綠化工程12個,建成“四小園”50余個,新增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成碧道、綠道串聯的生態廊道。增江街西山黨建公園、仙村鎮深涌村廟后公園等一批生態項目成為村民“打卡地”。
產業振興多元融合
激活“雙產共榮”新勢能
增城區依托資源稟賦,打造“農業+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激活鄉村產業“一池春水”。朱村街龍新村流轉1500畝土地建設特色產業基地,通過“鄉村振興會客廳”盤活閑置資源,能記家庭農場獲評省級農場,帶動200余村民增收超60%,吸引游客3萬余人次。密石村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模式,立足密石桃花資源優勢,打造柿子樂園,盤活70畝空心村,宿山房民宿年接待游客6.38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2萬元。正果鎮番豐村采取“農業+N”的發展模式,打造集農業生態觀光旅游、農業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農旅產業園,依托正果優質農副產品優勢,打造品牌農副產品,年產值超1000萬元。同時,我區培育出朱村絲苗米、小樓茶樹菇等一批“省字號”特色產業,上榜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錄,鄉村產業“造血功能”持續增強。
治理創新縱深推進
構建“共建共治”新格局
增城區以“積分制”“清單制”為抓手,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體系。全域推廣“民主商議、一事一議”自治模式,建成“村級政務公開微信平臺”,實現村務透明化、治理精細化。新塘鎮瓜嶺村設立“文明積分超市”,村民用可回收垃圾換取積分兌換禮品,以“小積分”撬動“大文明”。此外,常態化開展“村晚”、龍舟賽、舞貔貅等民俗活動,佳松嶺村舞貔貅被列入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正果鎮亮星村將中共布(富)洞小組舊址活化利用為紅色教育基地,小樓鎮竹坑村修繕圍屋與炮樓打造紅色文化活動空間,文化振興為鄉村注入“精神動能”。
增城區正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支點,撬動鄉村全面振興。下一步將緊扣“精品化、特色化、產業化”目標,推動美麗鄉村提質升級,讓廣袤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