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河涌”,到恢復“一灣溪水綠”的風采,駟馬涌一張綠色生態水網正在緩緩鋪開。近年來,廣州荔灣區彩虹街道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引領,協同推進減污、擴綠、治理,著力打造現代化綠色生態“名片”,在駟馬涌兩岸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生態畫卷。
駟馬涌的前身為古荔枝灣涌,是西北入廣州城的主要水道,這條千年古河道是西關文化的發祥地,見證了廣州的悠久歷史。駟馬涌原本水清魚躍,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河涌污染嚴重、水質黑臭,不僅影響沿岸居民生活,也成為制約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短板。2016年駟馬涌被列為廣州市首批重點整治的35條黑臭河涌之一。
駟馬涌何時不再黑臭?面對居民群眾的呼聲,彩虹街道朝“最痛處”亮劍、向“最難處”攻堅,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補(水)、管(理)”的5字方針,以全面落實河長制的“1套機制”為統領,按照網格化治水和排水單元達標創建的“2套網格”劃分落細作戰單元,深入“3個源頭”治理(源頭減污、源頭截污、源頭雨污分流),全面實施“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道障礙物、清理涉河違法建設)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經過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駟馬涌于2017年消除黑臭,昔日“墨水河”重返“河暢水清”。


駟馬涌整治前后對比
古水如何潤民生?彩虹街道堅持水岸同治,依托駟馬涌濱水環境整治、西華路片區微改造兩大工程,構建街道+部門聯動機制,以微改造手法和“繡花”功夫,實地勘察、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召開技術專家研討會,并發揮人大代表、各級河長和志愿者的作用,研討“以水為軸,輻射周邊”“連點成線,畫線成片”等工作思路,通過開展空間優化、駁岸修補、綠化美化、完善濱水休閑活動設施、增加親民親水元素、串珠成鏈等手法,生動演繹沿岸古橋、古樹、古村、老場景、老地名等在地文化符號,盡量保留河涌岸線原貌,對周邊環境進行優化改造提升,重現古駟馬涌自然美景,營造高質量濱水生活空間,助推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在彩虹街道,清水綠岸已可感可及,碧道旁散步打卡,綠蔭下聊天嘮嗑,枝葉間鳥雀啼鳴,廣場上悠閑鍛煉,居民樓里笑聲不斷……流淌千年,這條古老河道歷久彌新。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彩虹街道緊緊握住生態“接力棒”,以區域化黨建為引領,吹響黨員群眾治水護綠的集結號,實施“河長+林長”協同共治機制,持續擦亮“樂行駟馬涌”民間河長志愿服務品牌,融合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強化宣傳教育引導,全力營造“黨建紅”引領“生態美”氛圍;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持續開展“百年古樹涼亭議事會”“榕樹下議事”活動,探索“自主提事、按需議事、民主評事”的協商模式,常態化進社區、聽民聲、解民憂,辦成了社區環境微整治、口袋公園建設、電動車管理等一批民生實事,形成黨委帶動、上下聯動、干群互動的工作格局;以駟馬涌一河兩岸為陣地,打造集河涌保護、科普教育、生態休閑、運動健康、歷史傳承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吸引八方來客;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引進銳捷能源科技、億佑農牧科技等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含綠量”。

這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濱水生態廊道,串起彩虹沿岸居民的幸福生活,更成為彩虹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到實處的生動實踐。濃淡相宜的“天空藍”“生態綠”“河水清”成為彩虹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底色,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成為彩虹新風尚,映射出這片文明厚土的勃勃生機。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