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從天河區水務局獲悉,2024年,天河區計劃建設碧道7.3公里,加快推進植物園涌、車陂涌(植物園段)碧道建設,構建全流域再生利用系統;并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24年新增3.1平方公里建設面積,完善流域—片區—建設項目的多層級管控體系,建設天河特色海綿城市示范片區。
2023年,天河區水務局在河湖保護、水環境質量、海綿城市建設、水資源節約利用等工作上,有力有序穩步落實各項水務工作,取得成效。“2024年,我們要繼續量質并舉,加快實施建設供水保障網、洪澇安全網、污水治理網、生態碧道網、文化交織網和智慧水務網6張骨干網,努力實現天河水務工作高質量發展。”天河區水務局負責人表示。
強化河湖保護力度,著力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
“我們負責責任河湖的管理和保護。日常中我們巡河會巡查河面是否有垃圾漂浮物,是否有污水直排河涌,河涌設施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等內容。發現問題時第一時間協調解決,解決不了的就立即上報河長APP并反饋給街道河長辦及時協調處理。”天河區車陂涌一位村居級河長告訴記者。天河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剛開始治理黑臭河涌的時候,村居河長要一日一巡責任河湖,巡查的密度和頻次都比較高。現在水環境質量處于鞏固提升階段,對河湖長的巡河要求也多樣化了,要求村居級河長對責任河湖每旬至少巡查1次,但也會根據河涌的預警情況適當加密巡查頻次。多樣化巡河相對減輕了基層河長的負擔,凸顯了管護河湖的輕重緩急。”
2023年天河區強化河湖長制工作引領,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2.13萬余次,推動解決問題1200余宗,全面推動河湖保護治理工作。同時,常態化抓好污染源防控,整治新增“散亂污”場所100多家、鞏固深化涉水違建整治30多宗、1.1萬多平方米,整改檢查污染源問題400多個,有力促進控源減污。
此外,該區建立區級明察暗訪工作機制,采用“四不兩直”方式督導、整改問題500多宗。并持續攻堅完善公共管網基礎建設,市總河長令第4號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已達標2786個、65.95平方公里,面積達標率98.80%,堅持攻堅合流渠箱清污分流,“一閘一方案”全力推動車陂路東渠箱等9條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作,推動73條合流渠箱取得“開閘”實效。天河區水環境質量不斷向好,30條黑臭河涌持續實現不黑不臭,水質指數提升幅度排名全市第一,13條一級支流全面達到年度水質目標,其中5條河涌水質優于市下達的年度水質目標,珠江獵德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Ⅳ類水質。
織好“六張網”,建設水務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2024年,天河將充分發揮河湖長領治作用,加快實施建設“供水保障網、洪澇安全網、污水治理網、生態碧道網、文化交織網和智慧水務網”6張骨干網,提升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承載2項能力,努力建成水務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力完善源頭雨污分流工作。持續攻堅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天河力爭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排水單元達標建設任務;同時做好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查缺補漏,并實施6個配套公共管網建設,持續完善雨水污水公共管網系統,鞏固“開閘”成效,提高防洪排澇空間。
據悉,全面推動水生態環境修復,2024年計劃建設碧道7.3公里,加快推進植物園涌、車陂涌(植物園段)碧道建設,構建全流域再生利用系統;并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24年新增3.1平方公里建設面積,完善流域—片區—建設項目的多層級管控體系,建設天河特色海綿城市示范片區。
多元化建設海綿城市,造就人水和諧幸福美麗河湖
華南農業大學綜合體育館位于廣州市天河區華南農業大學主校門東側,體育館的綠地建設暗藏了玄機,綠地的下面有一座容積達1200m3的雨水調蓄池,它不僅能通過排水管網及時收集雨水,消除場內水浸隱患,減輕周邊區域水浸壓力,還能連同地面的雨水回用系統,高效運用收集的雨水給綠地等進行灌溉,形成雨水凈化回用循環,呈現出海綿城市的獨特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水生態效益。
同樣,位于天河區賢韻街的華南農業大學茶山小區19棟的綠地建設也用了海綿城市理念。天河區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華農的綜合體育館和茶山小區19棟等區域已建成獵德涌北片海綿城市示范片區,可調蓄雨水超7萬噸。建設中它們采用了透水鋪裝、生態樹池、下凹式綠地,綠地邊緣路沿石開口等海綿措施,增強綠地對雨水的滲透、凈化和滯留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
近年來,天河區統籌規劃水資源、充分運用水空間,通過系統治理水環境,以流域為體系,因地制宜,逐步打造河涌源頭減排、源頭濕地、源頭海綿的立體式水系統。2023年在獵德北片區發生中小雨情況下,已實現華南理工大學西湖水閘“不開閘”(即無雨水外排),形成以華南理工、華南農業大學“七湖”為核心的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為一體的濕地系統自然凈化體系。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天河區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達60.4平方公里,達到建成區面積59.6%,并同步提升河涌兩岸綠色廊道品質,累計建成碧道58公里。
全力保障城區供排水安全,天河將近遠結合,有序推進防洪排澇建設和內澇治理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剩余在冊水浸風險點治理,加快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系統解決供排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