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隨著城市不斷“擴圈”,山水景觀與城市發展進一步融合形成獨特的羊城風貌。如今,廣州持續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多道融合,全力打造全域互聯互通綠美生態網絡,將廣州大美景觀串珠成鏈,讓綠意與城市有機結合,讓人們融入自然,城市生活空間美麗宜居,市民群眾向綠而行。

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多彩森林步道
打通節點覆蓋全域
森林步道、綠道網絡、沿水碧帶交織成網,廣州多道融合,整合線性空間,打通區域綠地、公園群、人文景觀等關鍵節點,連通城市生態斑塊,建立覆蓋全域的“慢行系統”綠色通道。
在構建森林步道體系方面,廣州串聯森林景區、歷史人文村鎮,規劃“五徑一環”森林步道總體布局,配套自然教育、森林康養、體育運動和休閑驛站等設施,創造高品質游憩體驗,已建成森林步道523公里。
同時,廣州完善綠道網絡,構建區域、城市、社區三級綠道體系,連接全域公園綠地網絡,以流溪河、增江、芙蓉、天湖、濱海、蓮花山6條主干綠道為骨,形成以公園綠地為點,以綠道為脈,連點成線、聚線成片、互通互融的生態網絡體系。據悉,已建成綠道3929公里,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達73.2%,超過國家園林城市70%的標準,推動公園全域共享。
此外,廣州依托“北樹南網”水系格局,實施第一批14條約130公里綠美碧帶建設,探索“碧道+”“碧帶+”多元融合,建設碧道1396公里。
全域綠地連點成線
從麓湖公園上空俯瞰,可見一條云道蜿蜒于綠樹叢林間;華燈初上時,云道宛如一條彩龍穿梭于城市森林中。云道連接了越秀公園云道、雕塑公園云道、麓湖公園云道三個空中棧道,串聯白云、越秀區八大城市公園,不僅打通城市公園的聯通路徑,還發揮了公園景觀的聚合作用。“沿著云道散步,不僅一路見綠,還能游遍白云山、麓湖和越秀山,周末走上一趟,悠然愜意又很方便。”市民羅先生說。
此外,獲評廣東省“最美綠道”的增城區“增江畫廊”綠道、入選中國百條騎行精品路線的花都區“廣清穿越綠美觀花帶”均是廣州多道融合的典范,全域綠地連點成線、聚線成片,漫行其中,美景盡收眼底。
廣州依水而生,因水而興。豐富的水網造就了獨特的濱水景觀。碧道沿水而建,打造親自然生活水岸。在提升碧道品質中,南沙區蕉門河碧道“十里畫廊”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名單。從化區流溪河碧道濱水游憩線以慢行系統貫通,串聯城市公園、景觀節點,并配備完善的配套設施,在滿足市民游客濱水活動需求同時,形成系列高質量的“溪源生活”空間。
綠道串起景觀村鎮
濱水微風、層林疊翠,在番禺區,一條綠道連接起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礪江河河水清澈、岸線優美,在河畔吹風眺望后,可沿著綠道到大夫山徒步吸氧。
記者了解到,番禺區綠道“以環帶面,以鏈串珠”,以“一環三片”的方式串起現代化農業大觀園、海鷗島生態濱水景觀、礪江河、市橋水道景觀,連接蓮花山風景名勝區、大夫山和滴水巖森林公園等。
除了自然景觀,這條綠道更具有人文之韻。作為廣州市唯一的歷史文化名村,大嶺古村距今已有近900年歷史。綠道環繞古村,游客可在騎行時欣賞到祠堂、民居、古橋、古塔等約9000平方米的嶺南風格建筑群,感受古村的寧靜與古樸。番禺區綠道還是一條“發展之道”,一邊串聯起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承載未來;另一邊,珠江后航道綠道沿線分布有廣汽研究院、汽車產業園等,力撐經濟。
在花都區九龍湖綠美生態建設示范點,有一條串起多片森林的步道,以“一徑六森林”的總體格局,為市民打造了一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的世界級森林生活目的地。這條步道不僅是生態寶庫,也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據悉,花都區通過森林步道連通帶動片區產業,以綠美建設提升片區旅游價值,擦亮綠色文旅品牌,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綠廊串起自然景觀和人文產業,城市與自然深度交融,無論是寄情山水還是奔波于街巷,人們抬頭見綠、行路見園,城市生活空間綠意盎然。下一步,廣州將致力于持續穩固生態基底,構建涵蓋綠道、碧帶、自行車道、登山步道、古驛道的一萬公里慢行游憩空間體系,建設可步行的宜居城市。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