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青年大灣區就業“禮包”多多
“在大灣區我們施展才藝的空間真的非常廣闊!”9月13日,2023年“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入職歡迎儀式在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舉行,參加2021年試行計劃的香港青年分享了自己在灣區逐夢的經歷。記者從現場獲悉,參加“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香港青年,除了可以獲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外,還可以獲得廣東提供的每月最多2000元人民幣共18個月生活補助。
大灣區職場導師與就業青年簽約結對
新一期計劃申請期延長至12月31日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由香港特區政府在2021年初推出,共有400多家企業提供3400多個職位,累計輸送逾千名香港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開始恒常推行該計劃。參與計劃的企業須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于月薪1.8萬港元聘請目標畢業生,并派駐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香港特區政府按聘用人數,向企業發放每人每月1萬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任何在2021年至2023年于香港或香港以外的院校完成學士學位或以上課程,并可合法在港受雇工作的香港居民皆可參加計劃。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增長快,就業空間寬,發展潛力很大,相信參與計劃的香港青年投這一票不會錯。”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介紹,去年完成的評估報告顯示,接近80%的受訪者認為計劃非常成功,表示滿意或十分滿意。因此,香港特區政府將計劃恒常化,計劃每年投入約1億港元,鼓勵更多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截至今年9月,新一期計劃共有220家企業提供2000多個崗位,包括管理見習生、行政主管、銀行營運業務員、新聞編輯、產品設計師、工程師等。目前共有341名香港青年通過計劃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為方便更多企業及青年參加計劃,今年計劃的申請期已延長至今年12月31日。
參與計劃的企業指出,香港青年在外語能力、國際視野以及專業能力上有很好的優勢,不少參與計劃的青年都選擇留在大灣區工作。“第一期計劃有超過一半的青年留下來了。沒有留下來的也有更好的發展,比如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讀博士,還有的在大灣區創業。”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騰訊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李子樹介紹,兩期計劃以來騰訊集團合共提供了上百個崗位。
“廣東省對計劃十分支持,人社部門給予我們很多幫助,幫助青年融入灣區的工作和生活。”中電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藍清也對記者表示,企業給參與計劃的香港青年也配備了導師,青年們很快融入當地生活。參與首期計劃的5位青年有4位都選擇繼續留在企業工作,還有1位是到了內地的大學繼續深造。
廣東提供最多2000元/月
共18個月的生活補助
廣東人社部門高度重視促進港澳青年就業創業工作,推出了“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由港澳導師帶港澳新人,幫助港澳青年適應內地工作生活環境。活動上,大灣區職場導師代表與香港就業青年代表進行一對一結對,幫助他們融入內地工作生活。“希望剛來的香港青年不僅跟香港朋友打交道,還要跟內地朋友相融合。”大灣區職場導師林惠斌建議香港青年只要多走出去,多問多看,很快就能融入內地工作生活。
省人社廳負責人介紹,人社部門提供了招聘、創業、社保、維權等公共服務,助力港澳青年與大灣區共同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參加“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香港青年,廣東每月提供最多2000元人民幣共18個月生活補助。
此外,港澳青年可以同等享受就業創業補貼補助、報考大灣區內地九市事業單位,在粵就業創業港澳青年可以同等參保、享受待遇。在旅游、醫療、建筑規劃、教育、律師服務、金融、社工、專利代理8個領域,可以適用職業資格認可,現有3232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可以申報職稱評審,現有297名在粵就業的港澳專業人才獲評廣東職稱。還可通過一次考試獲得粵港澳三地認可的技能證書。
目前,全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優先向港澳青年免費開放,提供辦公場地、工商財稅、項目推介等全鏈條服務。粵港澳每年合作舉辦大灣區大學生就業實習雙選會,年均提供近10萬個就業實習崗位。每年舉辦廣東“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專設港澳賽區,對獲獎項目按獲獎等次給予5萬至50萬元獎金。
“過來人”故事
在英國就讀高中、本科畢業于牛津大學工程系的香港青年譚天樂,2021年參加首期計劃并成功入職中電控股有限公司,其間他在廣東省肇慶市中電懷集水電站工作,主要負責水電站的日常營運和維修項目,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相關工作。
“我知道可再生能源這個行業前景非常好,不過在香港比較難有機會接觸可再生能源,所以當我知道中電公司有參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而且有機會到內地水電站工作,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實戰經驗。”譚天樂說。
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譚天樂便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之前聽說懷集是山區,但到了當地我發現電影院、餐廳等休閑娛樂場所都很豐富。自然景色也很好,很舒服。而且有高鐵,到別的地方游玩也很方便。”
18個月聘任期結束后,譚天樂選擇留在中電公司工作。他說,雖然目前他回到香港總部工作,但在內地的工作生活經驗讓他學習到很多行業知識,也了解到內地的工作模式,是一段寶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