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港澳、就讀暨南大學新聞系的王磊、傅軍杰、連家軒,近日以實習生的身份,跟隨“千名博士暑期實踐交流天天團”(下稱“博士天天團”)的大巴,走訪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規劃展示館和多家代表性科技企業。
這場由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組織部、黃埔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的活動,在7月1日啟動當天便迎來近50名博士。作為該區“潤才計劃”萬名學子實習實踐行動的重要環節,“博士天天團”從7月1日一直持續至8月31日,全程免費向全球博士生開放。
首批參與者中,既有來自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高校,也有來自日本大阪府立大學、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等海外名校的學子,覆蓋計算機科學、集成電路等26個專業,高度契合黃埔構建“12136”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人才需求。為何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能吸引如此多來自全球的博士?
沉浸研學:從展館到企業的深度探索之旅
“博士天天團”每期活動均精心設計“三段式”行程:首先從黃埔區規劃展示館等平臺起步,通過LED沙盤、產業模型等直觀了解“12136”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及“三城一島”布局,建立對黃埔的整體認知。
LED動態沙盤將科學城的超高清視頻、生物島的生物醫藥、知識城的集成電路等重大產業集群布局徐徐展開。
“這里的產業布局不是簡單的地圖標注,而是每個板塊都有龍頭企業支撐的生態系統。”香港青年連家軒指著規劃模型中的生物島區域說,“同行的博士生都對黃埔區的發展前景很感興趣。”
參觀規劃展示館后,“博士天天團”根據當日研學線路的特色轉入企業一線實戰環節——科學城線路重點探訪超高清視頻與新材料領域的佼佼者,生物島線路則聚焦生物醫藥實驗室的創新研發,知識城線路則對接智能網聯企業的前沿技術,讓參與實踐活動的博士生能在車間親手觸摸未來產品,在實驗室與技術大咖近距離溝通。
本次港澳青年參與的是生物醫藥產業線路,他們在慕恩生物看到了琳瑯滿目的微生物資源庫,在蘑米生物試吃了可口的平菇菌絲食品。
最終,行程在國際人才會客廳畫上圓滿句號。這里不僅有“靠埔就業經紀人”團隊為大家詳細解讀房票補貼、博士后進站等利好政策,還安排了“才企面對面”的深度交流環節,讓部分博士學子在研學當日就能遞交簡歷,實現“研學即面試”的高效對接,為未來的職業發展鋪就一條道路。
心動行動:數據與故事背后的雙向奔赴回響
這場始于盛夏的研學之約,早已超越了活動的范疇,成為黃埔區人才生態的生動注腳。
從數據維度看,全球300余個宣傳渠道織就的“引力網”,讓20余家官方媒體、200余所高校成為“黃埔故事”的講述者,20余萬次轉發量背后,是全球人才對灣區機遇的熱切回應。
截至今年7月底,“博士天天團”已有500余名博士生報名,其中包含87位我國港澳臺及海外博士生,展示出了黃埔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比數據更鮮活的,是“從心動到行動”的真實軌跡。截至目前,本次活動組織方累計收到250余份簡歷,并根據博士生具體情況向企業進行針對性推薦。
這一份份簡歷,不是冰冷的紙張,而是人才與企業的“雙向奔赴”——
在黑格智能的交流會上,計算機博士生當場遞交簡歷時的堅定;在凌度智能的車間里,材料學學子與企業負責人交換聯系方式時的期待,讓就業對接有了溫度。
另外,本次活動還收到博士們60余條對營商環境的好評。其中,“生物醫藥實驗室的開放度”“先進制造業的創新力”成為高頻詞,甚至有學子為了深度體驗,多次報名參與不同路線。
返程大巴上,車窗外,科學城綿延的辦公樓玻璃幕墻與實驗室燈光連成一片,如同大灣區人才鏈與創新鏈的交織圖景。
對于隨團觀察的港澳青年而言,這場研學不僅是一次產業認知的刷新,更是一場關于“何處安放青春”的深度思考——當黃埔用“靠埔就業經紀人”的貼心服務、用“三城一島”的硬核產業、用坦誠態度鋪就道路,港澳青年與這片熱土的“雙向奔赴”已然成為大灣區最生動的注腳。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