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的七大重點任務之一。番禺區積極響應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精心規劃布局,對標港澳及國際先進標準,錨定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以“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的高標準自我要求,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級重大平臺,為大灣區構建優質生活圈提供示范。
聚焦生活服務升級 雕琢國際一流宜居環境
番禺區積極推動與港澳規則銜接,已建成祈福新邨、碧桂園等10余個趨同港澳生活方式的社區。這些社區集成跨境政務服務與文化會客廳功能,借助“穗港通”“穗澳通”服務平臺,為港澳企業提供一站式商事辦理服務,實現社保、醫保等100多項高頻事項“指尖速辦”。港澳居民開辦企業審核時間大幅縮短,最快0.5天即可完成,構建起涵蓋居住生活各方面的服務體系,成為國際化融合型社區的新標桿。
在優化服務配套方面,番禺區積極引入港式養老服務和國際保險機構,促進粵港澳教育融合,全區粵港澳姊妹學校已增至43所,在讀港澳學生約8000人。“港澳藥械通”政策引入12種急需藥械,12間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投入使用,祈福醫院與港澳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利用現代科技提升救治效率,讓粵港澳居民享受到“同質化”的優質服務。
交通樞紐的優化是番禺區打造宜居環境的重要一環。以番禺為中點的“灣區地鐵一號線”佛肇莞惠城際鐵路開通,連接廣佛的南大干線、首條過江隧道金光隧道也順利通車。同時,番禺區發布“空中的士”首批25個起降點,實現隨約隨到。位于宜居核心區的祈福新邨祈福交通中心,實現地鐵、公交、樓巴、珠三角巴士、機場快線、港澳巴士等多種交通方式無縫換乘,推動“陸海空鐵”多式聯運體系建設,融入10分鐘高快速路網與30分鐘珠三角城市圈,全面融入1小時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拓寬就業發展空間 營造充滿活力宜業氛圍
番禺區不斷完善人才機制,實施人才卡服務機制,出臺“人才生態30條”,構建白金卡、金卡、銀卡服務體系,已發放“1+4”產業人才補貼1.4億元。通過優化提升國際產業人才大會、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吸引港澳青年來番就業創業。同時,積極引進港澳金融、人力資源、會展等優質服務業,依托區內優勢產業,為港澳青年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在優化產業人才方面,番禺區加快構建“2104”區域性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時尚消費等重點產業開展招才引智行動,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改造。深入實施“創二代”工程、“項目產業化高校行”等活動,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大灣區科創產業人才策源地。
此外,番禺區全力建設廣州大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集聚區,推動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陸空一體化智能出行分中心落戶,聯合各方成立專家智庫,構建“智造+智核+產學研”的大灣區創業創新生態。目前,已建成6家“N”系列港澳青年雙創基地,廣州大學城港澳創新創業平臺進駐企業達460家,其中港澳及外資企業91家。憑借良好的發展態勢,番禺區在2024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中排名第19,全國投資潛力在百強區中排名第11。
推動休閑旅游提質 構建特色宜游生態體系
番禺區致力于打造全域旅游格局,赤松宮建成開放,區圖書館新館試運營,“番禺記憶” 數字平臺高質量建設,14處不可移動文物成功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余蔭山房、西坊大院分別創建為國家4A、3A級旅游景區,長隆旅游度假區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沙灣古鎮成為全省首個非遺古鎮。區內4家企業獲評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數量全市領先。2024年度,番禺區旅游綜合實力在全國市轄區百強中排名第9、全省第1。
在推動商圈消費上,番禺區依托長隆旅游度假區、長隆萬博商圈等特色資源,與港澳旅游機構合作推出 “一程多站” 旅游精品路線和產品體系。積極培育多個重點商圈,引入高端時尚品牌,舉辦各類特色活動,推動傳統賣場智能化轉型。2024年,長隆萬博商務區營收突破千億元,入選“中國商圈商業力TOP50”,成為大灣區超級CBD標桿。
番禺區還深化人文交流,區黨政主要領導連續3年帶隊前往港澳懇親,夯實港澳統一戰線。擦亮“五鄉”文化、廣東音樂發源地等文旅品牌,吸引港澳青年回番開設廣東音樂融合傳承工作室。在沙灣古鎮設立“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鄉愁地。
番禺區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級重大平臺的征程中,通過提升生活服務、拓寬就業環境、推動休閑旅游提質等一系列舉措,在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未來,番禺區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為大灣區發展貢獻更多力量,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