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巴士會見“圾”行事
為全面貫徹落實“百千萬工程”,推動人居環境品質提檔升級,近年來,廣州以農村、城中村為治理單元,創新垃圾分類收運模式,持續鞏固并拓展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涌現出一批以“白云經驗”“會江模式”為代表的優秀經驗成果。
自2020年以來,廣州市按照“一村一點(收集點)、一鎮一站(壓縮站)、一區一場(處理廠)”模式,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目前廣州市34個鎮1035個行政村7094個自然村共有7545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點位、57座鎮級壓縮轉運站、12座處理設施、336條收運線路,基本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的規范化收集、轉運和處置。
番禺區會江村生活垃圾投放點
建立全流程收運體系
“建設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的難點在于收集轉運點的科學選址和合理布局?!睆V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有限的空間內,如何滿足投放需求是一個要前置研究的課題。
垃圾桶多而散、環衛設施老舊、垃圾撒漏……過去,在番禺區會江村,存在諸多環境問題,這也是城中村垃圾治理的通病。2024年6月底,會江村開始對生活垃圾收集點進行廂房化改造,接入實時監控系統;撤銷臨時擺放的垃圾桶,圍繞村生活垃圾收運“點—線—站”全流程提升,建立“五點一站一線路”的收運體系。
收運體系的建立,解決了前端生活垃圾收集點布局不合理的問題。番禺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會江村由原來60多處敞開式生活垃圾收集點調整為23處,如今會江村已實現大件廢舊家具、綠化垃圾和建筑垃圾的設點集中暫存、預約上門收集、定期交付處理,“‘會江模式’目前正在全區推廣,首先在45條‘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推廣,今年計劃在剩余132條村推廣。”
創新上門收運垃圾機制
城中村內巷道狹窄,衛生死角、垃圾堆積等問題不易被及時發現和處理,一度成為社會綜合治理、城市建設管理難點。
白云區馬務社區屬黃石街管轄,占地面積約0.54平方千米,人口約1.2萬人。便捷的交通、優越的地理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吸引了不少來穗人員在此扎根生活,由于人口流動性大,住戶垃圾亂投亂放的現象普遍存在。
為改善“臟亂差”的環境衛生狀況,馬務社區采取“定時定點投放”+“公交式收運”模式,針對商鋪較多的情況,環衛收運隊伍每天14時—15時、19時30分—21時兩個時間段對馬務沿街商鋪開展“公交車”式上門收運生活垃圾機制。
擴容,是天河區整改城中村市容環境的關鍵詞,這包括時間、空間的擴容。天河區將城中村部分定時投放點改為誤時投放點,對于場地適合擴大面積的垃圾房、投放點,能擴盡擴。
此外,天河區對不宜設桶點的路巷,采取分類投放車實時穿梭流動公交式收運模式。只見工作人員駕駛小型輕便的三輪電動車,沿路設置分類垃圾桶,并結合投放時間,將分類垃圾桶運走。這樣既不阻礙街道空間,也能為居民創造垃圾分類的條件。對于生活垃圾量大但暫無條件建投放點的區域,則通過加大運輸頻次、增加清運人員、將垃圾分散到附近存放點等方式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