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抓芯片發展機遇 形成“一核兩極多點”產業布局
那邊廂,英偉達被反壟斷調查、阿里AI芯片“閃現”央視……這邊廂,行業龍頭芯原微電子投資廣州、粵芯半導體正式啟動IPO、中微公司在廣州投資建設華南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芯粵能的碳化硅工藝平臺正式交付、曾一舉創下廣東省大體量項目建設新紀錄的增芯科技在智能傳感器制造領域也有新進展……今年以來,廣州“芯聞”不斷。
當前,芯片國產替代的機遇,給了廣州半導體產業追趕全國乃至全球的寶貴“窗口期”。位列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戰略先導產業”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生態布局”。廣州“強芯”,已經做好了打造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核心承載區的準備。

芯粵能芯片產品

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

芯粵能在廣州南沙扎根發展。
搶抓機遇 加大研發投入 “芯”力量加速崛起
芯片半導體產業鏈復雜,從研發、設計、制造到封測細節繁多、環環相扣,廣州正著力“補鏈”。
以集成電路設計為例,“半導體IP”是其核心要素,相當于芯片設計的“原材料”。廣州正著力補上“半導體IP”的這一塊重要“拼圖”——9月初,芯原微電子(廣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原廣州”)順利完成企業注冊,正式在白云區落戶,注冊資本人民幣2340萬元,其為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原股份”)的全資子公司。而芯原股份正是國內半導體IP領域的龍頭企業,更是國內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半導體IP企業。
未來,芯原廣州將充分發揮在半導體IP和芯片設計上的優勢,推動廣州集成電路在汽車和人工智能領域提質升級,特別是通過“半導體IP”技術的支持,提升廣州本土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
廣州“芯”力量的速度,印證了整個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前景。
要抓住芯片產業國產替代的時代機遇,研發至為關鍵。芯粵能半導體研發副總裁相奇告訴記者,芯粵能最近數年一直堅持在研發上加大投入。“因為芯片,尤其是碳化硅芯片的研發投入邊際效應很高;換言之只要研發做得好,成本和性能改善就會足夠快,就能在市場中占據優勢。”正是憑借高投入、高速度的研發,芯粵能已經深入不少汽車企業的供應鏈,“尤其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碳化硅溝槽MOSFET工藝平臺,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溝槽商業化的空白,可有效突破性能提升的瓶頸,進一步縮小與英飛凌、羅姆、博世等國際巨頭的差距。”相奇介紹,第一代碳化硅溝槽MOSFET工藝平臺近日已經正式交付客戶。
政策賦能 累計投資半導體項目超140個
當前,廣州全力打造“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屬于“戰略先導產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前瞻戰略布局以及強力資金支持。近年來,廣州先后出臺多項措施,從創新能力、生態培育、應用推廣、產業服務等方面支撐產業發展。同時,規模1500億元的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500億元的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持續發揮引導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活水。通過“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廣州累計投資半導體項目超140個,金額近100億元。
據廣州市統計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廣州集成電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0.0%,模擬芯片產量增長19.5%。而到了1~7月,集成電路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更達到32.3%,集成電路圓片和模擬芯片產量分別增長53.9%和18.9%。
產業布局
以黃埔為核心 南沙、增城為兩極
目前,廣州已初步形成以黃埔為核心,南沙、增城為兩極的“一核兩極多點”產業布局。在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已規劃建設13.2平方公里的灣區集成電路產業園,形成了“萬畝芯園、一心三園”規劃布局,粵芯半導體、深南電路、興森半導體等重大制造項目相繼落地,產業生態正加速成形。截至去年年中,黃埔區集聚了集成電路企業超150家,企業數量占廣州市近九成,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零部件—終端應用”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日益完善。在南沙萬頃沙鎮萬泰路,“芯片一條街”聲名鵲起,芯粵能、芯聚能、晶科電子、融捷能源、聯晶智能、立昇科技、南砂晶圓等企業集聚,助力打造“灣區之芯”。在增城,增芯二期籌備與越海二期等重點項目動工正積極推進,以此努力開拓微流控智能傳感器市場。
串珠成鏈 從“單點突破”邁向“生態布局”
廣州芯片產業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生態布局”。
從研發出發,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芯片中央實驗室已經配備了萬級潔凈空間、恒溫恒濕實驗空間以及全套先進芯片設計和測試設備,支撐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及系統全鏈條科技研發需求。
到了制造環節,增芯科技已完成國內首條12英寸智能傳感器生產線建設,目前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內實現月產能2萬片。
在設備環節,國內半導體設備領軍企業中微公司正在建設中微公司華南總部及產品研發與生產基地,面向大平板顯示設備,并將延伸到其他大平板類微觀加工技術,如智能玻璃、板級封裝等新興領域。該項目一期總投資約10億元,達產后年產值不低于10億元。
到了應用領域,廣州的芯片企業更是百花齊放。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另一家深度介入汽車產業的芯片企業,其拳頭產品是車規級LED器件、汽車電子模塊和智能車燈整燈系統,吉利、廣汽、長安、理想等汽車企業都成為其客戶。晶科電子的“決勝秘籍”在于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包括先進倒裝LED技術、先進白光封裝光轉換技術和先進LED集成封裝技術等。8月推出的一款“雙色光源”產品就可以滿足自動駕駛狀態標識與動態轉向燈的雙重需求,實現單顆器件多場景復用,且在高溫高濕、冷熱沖擊等極端環境下依然保持性能。
粵芯、增芯、奧松、晶科、芯粵能、芯聚能……一大批芯片企業在廣州串珠成鏈,在黃埔、增城、南沙這“一核兩極”各顯神通,不斷激活和拓展著廣州的集成電路生態。
爭相落地 廣州對芯片企業吸引力日增
廣州對芯片產業相關企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國內芯片產業有這么一種說法:全球60%芯片應用市場在中國,中國60%芯片應用市場在珠三角。而廣州正是其中的核心區域之一。
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周曉陽表示,“廣州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上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應用場景特別豐富,家電、手機、汽車等各種產業都很發達,半導體從業者在這里會更容易將自己細分領域的創意落地實施?!?/span>
相奇也有類似感受:“在廣州市內甚至就在我們南沙區內,產業鏈融合的優勢非常明顯,從襯底外延、芯片制造,再到封裝測試,都可以在南沙萬頃沙鎮萬泰路這‘芯片一條街’上找到。開玩笑地說,如果有汽車主機廠在我們這,我們走路就可以把芯片安裝上車了。”
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國偉表示:“大灣區獨特的跨域資源整合能力,使企業既能專注核心技術突破,又能高效鏈接產業鏈上下游。依托大灣區產業基礎、政策支持以及高校科創資源賦能,結合香港國際資本市場的優勢,晶科電子得以實現‘技術—產品—市場’的快速轉化?!?/span>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