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機器人在車間“造自己”
從國產大模型爆火全球到人形機器人頻頻“出圈”,這一年,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熱度闖入大眾視野、掀起產業革命。
近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人工智能在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與全球合作六大方向的深度融合,并將“大模型”“智能機器人”等新詞熱詞寫進文件。
創新能力突出、產業基礎厚實、應用場景豐富,被認為是廣州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三大優勢。過去三天,記者走進12家重點企業,在不同場景中,直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如何賦能千行百業、“+”出無限可能。

里工實業人形機器人“里掂”。
AI+教育
大模型也可“小而強”
“試試這支筆,像平時寫字一樣就好。”在云蝶科技的展廳里,云蝶科技副總裁羅崇鍵遞給記者一支筆。隨著筆尖在專用紙上劃過,身后的大屏幕立即同步顯示出書寫內容,連筆畫停頓的時長都精確記錄。“這不是普通的筆,是我們自研的‘數字文本采集終端’,內置云蝶解碼芯片,如今已在2000多所學校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情況、提升教學水平。”
作為國內垂類大模型的領軍者,云蝶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行業適配”。通過其自主研發的云蝶“行知大模型”,企業已打造66個AI助教智能體,甚至能為醫生生成“AI分身”傳承診療經驗。“我們的邊緣計算盒子只要2萬—3萬元,就能讓老舊工廠的監控具備100多種AI識別能力。”羅崇鍵指向展臺上的黑色設備,“深耕行業所積累的海量真實數據,是云蝶最值錢的資產。”
這家企業的成長軌跡,始終與廣州的政策支持同頻共振。2023年底,云蝶將研發重心轉向大模型;2024年,海珠區啟動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應用區,從備案資金到場景開放全方位扶持;同一年,云蝶“行知大模型”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成為廣州市首批十個通過備案的大模型之一。
從5個“廣漂博士”創業,到如今服務全國4000家B端用戶,云蝶用143項專利證明了大模型“小而專、精而強”的力量。
AI+工業
掀起互聯網“普惠革命”
“大家看左邊屏幕,紫羅蘭色的線條就是AI識別的焊縫軌跡,完全不用人工編程。”在樹根科技的演示區,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孫佰貴指著焊接機器人介紹。隨著機械臂靈活轉動,鋼板上的焊縫均勻平整,旁邊的屏幕實時跳動著電流、電壓的動態調整數據。這家2016年成立的企業,已連續4年登上全球獨角獸榜。
就在記者走訪的同日,樹根發布兩款工業智能產品——售后服務智能體和柔性智能焊接生態平臺,構建起“企業大腦”與“機器人大腦”。
孫佰貴舉例道,在航道疏浚場景,水下作業無法直接目視是長期痛點之一。樹根賦能的無人挖掘機展現出驚人精度:“挖掘控制精度2.7厘米,比國際龍頭的5厘米精度還高,相當于‘用繡花針在米上刻字’,讓每公里航道疏浚成本節省100多萬元。”
AI帶來的另一個變革,是工業互聯網的“普惠化”。過去,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需定制專屬解決方案,成本動輒百萬元,且無法復制到其他場景。“現在有了智能體,基于硬件模型上下文協議,A工廠的方案稍作調整就能用到B工廠,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孫佰貴表示,“制造業是國家根本,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技術把科技含量‘注入’生產線,讓中小企業也能享受到智能紅利。”
AI+自動駕駛
廣州自動駕駛“開向全球”
“前方即將經過路口,系統已識別紅燈,正在減速。”在生物島的試乘體驗中,文遠知行市場公關負責人張羽雪話音剛落,自動駕駛出租車GXR已平穩停下。
作為2024年10月登陸納斯達克的“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文遠知行加速“開向全球”。目前,文遠知行已在全球11個國家超30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研發、測試和運營,是全球唯一旗下產品同時擁有6個國家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公司。
在阿布扎比,文遠知行運營著當地最大規模的Robotaxi車隊,乘客用Uber就能下單;新加坡濱海灣,黃色的自動駕駛環衛車每天清掃街道;巴黎法網公開賽期間,Robobus為觀眾提供接駁服務;在國內,黃埔區實現Robotaxi24小時純無人任意點到點服務,乘客可通過APP提前調節車內溫度。“今年還獲批了8條去機場、南站的高速線路,覆蓋了廣州人流、車流、物流最密集繁忙的區域。”她說。
技術硬實力是全球化的底氣。文遠知行自主研發的“WeRide One”通用技術平臺,實現了軟硬件模塊化復用,Robotaxi、Robobus、環衛車等五大產品線共享核心算法,進而降低了研發、運營和供應鏈的成本。未來,張羽雪期待繼續擴大運營區域,實現“連片成區”運營,讓自動駕駛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機器人+生產線
機器人不能只是“像人”
“注意看它的雙臂配合。”在里工實業的智能車間,CEO李衛銃指向人形機器人“里掂”。這臺廣州首款人形機器人有兩種形態,帶腿款能靈活轉彎,輪式款可快速移動,此刻正在接受工程人員調試。車間里,更多機器人與人類工友一起忙碌:智能上下料機器人“高侍”能24小時無休,復合移動機器人“高尋”穿梭運送物料,兩者還能通過系統“對話”,實現無縫銜接。
里工實業是一家深耕制造業近40年的廣州企業,從做橡膠密封圈起家,如今已成為具身智能賽道的“隱形強者”。
在李衛銃看來,里工實業的人形機器人以實用為核心,擁有“三高一低”硬實力:高載荷、高精度、高穩定性、低風險。“工業客戶要的不是‘花架子’,是能每天準時上工、不出錯的‘好幫手’。”
如今,里工實業的機器人已進駐航天航空、生命科學、智慧農業等領域。但李衛銃并不急于擴張:“我們先把打包、汽車零部件這兩個場景做透,做到‘一米寬,一公里深’。”他透露,一臺機器人售價30萬—60萬元,企業客戶平均兩年半就能回本,“中小企業買得起、用得好,這才是具身智能的價值。”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