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健康中國貢獻“廣州樣本”
在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細胞與基因產業是六大未來產業之一,也是生物醫藥產業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細胞與基因產業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顛覆性和先導性等典型特征。隨著前沿領域的基礎與應用不斷取得突破,細胞與基因技術正在為治療系統性、退行性、腫瘤性等疾病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通過政策賦能、技術攻堅、產業生態構建等多方發力,廣州有望建成全球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高地,為健康中國貢獻“廣州樣本”。
創新成果密集落地
全鏈條生態加速成型
在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布局下,細胞與基因產業已步入高速發展期,逐步構建起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完整生態鏈。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企業創新成果實現全國領跑,無不彰顯了廣州細胞與基因產業的強勁發展勢能。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效果圖。
2025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生命科學領域國家級大科學裝置——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啟動建設。該設施計劃繪制人體40萬億細胞的動態演化圖譜,為再生醫學、精準醫療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底層技術支撐。與此同時,廣州實驗室開發的“Bio-OS系統”已整合涵蓋TCGA、GEO等國際主流數據庫的56萬余組全球基因組數據,其作為生物醫學大數據操作系統,通過封裝生物信息分析全流程并集成AI大模型技術,已成為支撐細胞與基因領域研究的重要工具。
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全球獨角獸榜》中,云舟生物等6家廣州企業上榜。作為全球基因遞送服務龍頭,云舟生物服務客戶遍及全球4500多家科研院所和藥企,其核心業務——基因遞送技術是mRNA疫苗、CAR-T療法等領域的底層支撐。“公司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科技研發與資本的雙向賦能。”云舟生物執行總裁黃銳介紹,良好的以賽促投模式,讓云舟生物在資本與科技的雙向扶持下快速發展。經過幾年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沉淀,2022年,云舟生物以“成長組”企業身份參加雙創大賽。“我們經過精心準備,一路獲得廣州市、廣東省、全國的一等獎。當我們拿到省賽一等獎后,便順利完成了4個多億的C輪融資。”黃銳說。
科研資源高度聚集
“頂格”支持注入強勁動能
2024年9月,廣東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行動方案》,在全省范圍進一步細化了未來產業的謀篇布局,要求廣州重點發展細胞和基因治療、類器官等細分產業,為廣州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細胞與基因產業的競爭中,廣州充分發揮政策、科研資源與產業鏈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機制創新縮短轉化周期,打通轉化堵點,搶占發展先機。
2024年10月發布的《廣州市關于加快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明確圍繞基因編輯、生物信息學等關鍵領域,重點推進核酸藥物、細胞與基因治療等規模化發展。在南沙,《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進一步在細胞和基因治療方面先行先試、特色創新,支持細胞和基因治療企業開展限制類細胞移植治療技術臨床應用;支持港澳企業開展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之外的醫學研究。同時,鼓勵外商開展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按其外資入資金額2%的比例給予獎勵。
此外,廣州科研資源高度集聚,技術策源能力強勁。中國科學院廣州健康院、廣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為產業提供技術支撐;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與粵港澳醫療機構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每年輸送大量生物醫藥領域畢業生。
而在產業鏈方面,廣州生物醫藥產業鏈閉環成型,也為細胞與基因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廣州擁有全國最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豐富的臨床資源,為干細胞產業化轉化提供了最佳土壤。”賽萊拉干細胞創始人陳海佳如此表示。1999年,陳海佳扎根廣州,帶領賽萊拉干細胞從生物島一間實驗室起步,逐步建成全國首個干細胞領域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干細胞產業創新中心。他表示,廣州在科研經費、平臺建設、人才引進、財政稅收等方面對生物醫藥產業的“頂格”支持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廣州國際生物島。
推動產業上下游互通
加強高端人才培育力度
細胞與基因產業是生物醫藥產業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基礎雄厚,在細胞與基因產業方面也有一定先發優勢。2024年,黃埔區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園累計獲批臨床試驗批件115件,占全省總量的50%,涵蓋腫瘤免疫治療、基因編輯等前沿領域。以黃埔區知識城、國際生物島等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載體已集聚超200家上下游企業,形成覆蓋基因測序、細胞治療等領域的產業集群。
在廣州實驗室,年輕科研人員正一絲不茍地進行實驗項目。
銳博生物副總裁張超成認為,發展細胞與基因產業還需進一步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生態環境,“持續通過政策吸引人才落地、加強產業上下游互通、扶持本地CDMO平臺建設,降低企業研發成本。”他提到,位于黃埔區的亞洲最大寡核苷酸原料藥生產基地已具備服務全球的能力,未來可借助大灣區區位優勢深化與港澳合作,對接國際資源。此外,張超成指出,目前核酸領域高端技術人才依舊緊缺,建議“設立核酸技術學科方向、提供職業導向的實踐補貼”,同時優化海外人才引進政策,為細胞與基因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