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增城印發《廣州市增城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根據新發展階段的環境治理特點,圍繞“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劃分綠色低碳、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以及風險防控四大板塊內容,探索構建增城區生態文明新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建成綠色發展的美麗中國“增城樣本”,為實現2035年美麗綠色增城建設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構筑“一軸一帶四片區”空間發展新格局
《規劃》提出,從構筑“一軸一帶四片區”空間發展新格局,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以及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三方面推進區域綠色發展新格局。
其中,構筑“一軸一帶四片區”,即打造中部城市功能提升軸,拓展由南向北縱深發展帶,集聚發展四大功能片區。具體為南部以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為引領,以新塘、永寧城市更新為重點,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和服務業高端化,集聚發展智能制造、高端商務、科技創新孵化,推動產業和城市“雙提升”,打造廣州都市圈智能制造新區。
西部規劃建設大灣區科教新區,以廣州科教城為龍頭,整合中新科技園、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等組團,重點發展教育培訓、科技研發、信創、供應鏈等產業,建設大灣區創新型產教融合新城,打造增城中西部崛起增長極。
中部以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區為標桿,重點推進荔湖新城、增城南站、增江東岸建設,提升“一江兩岸”城市風貌,大力發展以生命健康、汽車及新能源汽車、文化創意、新材料、高端服務業、都市農業為主導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片區。
北部以派潭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為核心,攜手小樓、正果,融合發展智慧康養、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現代農業,為大灣區城市群提供以康養休閑為重點的高品質生態產品、生態服務,高標準建設北部生態旅游示范區。
《規劃》提到,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結構優化升級;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新動能,著力強化綠色科技創新;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示范創建、綠色出行、綠色飲食、綠色建筑、綠色消費等。
根據《規劃》,通過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推動各領域碳減排,探索構建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體系,深化低碳城市試點工作,試點開展“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等方面,探索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著力推動碳排放達峰。
全面推進“三水統籌”
《規劃》明確,以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三水統籌”(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構建生態、韌性安全的河湖體系,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南國水鄉。
水環境治理方面,聚焦加強水環境綜合管理與空間管控,加快補齊生活污水收集能力短板,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初雨污染治理能力等內容,推動河湖水體實現長制久清。
水資源方面,以水質改善為基礎,統籌開發建設需求的水生態流量保障機制,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的開展河流水系連通,增加徑流調蓄能力和供水調配保障能力。繼續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強化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與治理,全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水生態方面,深入創建美麗河湖,推進東江干支流區的水陸空連通,共同形成東江干支流區魚肥、水美、岸綠、鷺翔的生態畫卷。以增城北部山體為主要生態屏障,以江河水系及其兩側綠化帶為生態廊道,以水庫、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為生態核心,以公園綠地、廣場為補充,構建“一環三帶、五點多廊”生態空間格局。同時,針對主要飲用水源地、主要河道、典型污染水體等,開展覆蓋增江、西福河、東江北干流等流域的分階段水生態調查與評估。
此外,《規劃》還在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推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持續提升空氣質量;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土壤和農村環境;加強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助力構建“無廢”城市;整治各類噪聲污染,營造健康舒適的人居聲環境;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格局;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嚴守環境安全底線;提升強化管理基礎,提升環境監管水平;深化改革創新,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