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建設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教育新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城市。
第一節 提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
一、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
健全“市統籌、區為主、鎮(街)參與”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按照就近管理、精準施策的原則,辦好“家門口”幼兒園。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多渠道擴大公辦幼兒園資源,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基本滿足常住適齡兒童入讀普惠性幼兒園的需求。落實幼兒園規劃布局,加強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學前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完善幼兒園保教質量標準和教研指導體系,提升學前教育辦園質量。高水平建設廣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加大學前教育教師培養力度。
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適度超前規劃布局義務教育資源,強化政府依法舉辦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增加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位供給。促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全面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推進校園改擴建和新校區建設,積極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完善集團化辦學183體制機制,培育一批優質特色教育集團。深化課程和課堂教學改革,整體提升育人質量。推動各區以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為主安排來穗人員隨遷子女入讀。
三、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
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培育一批特色普通高中和若干所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高中學校。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高質量建設一批新高中,支持優質高中跨區辦學。推進落實高考綜合改革,開展分類分層教學。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示范校、示范區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戰略合作,聯合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
四、推動特殊教育公平融合發展
提升特殊教育安置水平。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健全多元安置網絡,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推動特教班及資源教室規范發展,促進融合教育實驗園及實驗校內涵發展。加強課程開發,建立完整的區域特殊教育發展質量監測評價體系。繼續落實殘疾學生15年免費教育,將特殊教育納入社會福利彩票收益使用范圍。辦好專門教育,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和公檢法司等多部門協調聯動的運行機制,加強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和教育矯治。
第二節 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創新發展
一、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具有廣州特點、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適度擴大專業碩士、博士培養規模。深化職普融通,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推進中高職組團集群發展。高標準建成廣州科技教育城,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十四五”期間,力爭打造1—2所應用型本科(職業本科)學校184。
二、推動職業教育增值賦能
促進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支持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打造一批省級以上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更好服務產業發展。以世界技能大賽引領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建設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廣州)研究中心。加強職教集團和產教聯盟建設,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深化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示范專業和校企合作項目。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引導和支持職業院校加強社會培訓。
第三節 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發展
一、以“雙一流”引領高水平大學建設
加強與在穗省、部屬高校合作,支持在穗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打造一批原始創新能力強的高峰學科。加快建設廣州交通大學,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應用型大學。積極引進國(境)外一流大學來穗合作辦學,加快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支持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二期建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我市重點產業,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特色發展引導機制,增強高校學科設置針對性,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師范”185改革創新,建設一流專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學科專業建設。
二、提升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水平
推動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支持市屬高校適度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加強與一流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鼓勵高校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對接產業需求加強引領性應用研究。支持高校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城市創新發展能力。
第四節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一、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
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構建骨干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成長階梯式培養體系,培養集聚更多優質師資資源。建立健全教師交流制度。建設專業化創新型校長隊伍,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高水平教師(校、園長)工程,建立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186(“一體化”教師187)機制,打造高水平創新型高等教育教師團隊。
二、優化教師管理制度
創新規范教師編制管理,增加并合理調控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職員的編制總量,適當提高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探索教職員編制實行單列管理、專編專用,加強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職員編制動態調配。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深化各級各類學校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加強公辦中小學臨聘教師管理。依法依規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待遇,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合法權益。
第五節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一、深入推進各領域重點改革
創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過程性評價實施辦法,完善基于大數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深化“課程思政”和“學科德育”改革,加強科學教育,深化體教融合,推動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發展素質教育,加強學生公共衛生、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健康人格培養。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系統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導向。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有序引導社會參與學校治理。深化考試招生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完善隨遷子女就學政策,全面實施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支持各類民辦學校規范辦學特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教育事業發展。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健全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
二、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
優化產教融合規劃和資源布局,降低校企雙方合作制度性交易成本,創新產教融合重大平臺建設,完善產教融合深度發展體制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打造北部、中部、南部三個產教融合集聚區,建設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行業、企業。鼓勵校企雙主體建設產業學院。
三、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
健全市、區、鎮(街)、居(村)四級終身教育供給體系,完善各類教育資源數字化平臺和培訓系統,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打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城市。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相互銜接和學分互認。加強終身學習資格框架和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發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支持廣州開放大學建設全國一流新型開放大學。提升高校、社區學院服務社區教育功能,加強校企社政合作,推動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聯動發展。做優做強老年教育事業,建設市級老年大學和區級老年學院。完善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完善繼續教育培訓機構準入制度,健全終身學習質量保證體系。
專欄20 “十四五”時期教育現代化重點工程
注解:
183、集團化辦學:將一所優質品牌學校(核心校)和若干所其他學校組成學校共同體(教育集團)的辦學體制。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核心校為龍頭,推動集團內各成員校同步、優質、均衡、特色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184、應用型本科學校: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應用型本科學校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以上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其本科培養占較大比重。
185、“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師范”:2019年4月,教育部相關部門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師范”等建設,引導高校全面優化專業結構,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新工科”對應新興產業的專業,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包括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將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需要,加強戰略急需人才培養。“新醫科”作為構建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要實現從治療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全覆蓋,提升全民健康力。“新文科”建設則是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養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家,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新師范”是指在傳統師范教育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高水準、更系統化、更智能化、更具開放性的教育。
186、“雙師型”教師:2019年教育部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加強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建設。
187、“一體化”教師:按照一體化課程(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規范,進行一體化課程教學設計并組織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的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