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能面板、儲能電池、熱泵……在廣交會的新能源展區,“光電鋰”交易持續火爆,新能源類產業鏈上的各類產品在展館內悉數呈現。如今,新能源產品已成為中國制造閃耀的名片之一,新能源產業的出口不再是產品的簡單外供,早已形成技術、服務、售后等“中國方案”的全套輸出。中國新能源企業以本土創新匹配海外需求、以產業協同形成競爭合力,將中國智慧和創新精神全球傳播。
“光電鋰”交易火爆,攤位前,參觀者絡繹不絕。
企業服務升級重塑全球市場規則
在本屆廣交會上,鋰電池、太陽能燈等看似普通的中國產品,成為各國采購商爭相關注的焦點。華思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專注于戶外儲能和汽車啟動電源的參展商,推出了一款針對卡車司機的空調能源方案。該方案利用電池的儲能特性,在卡車行駛時將多余電能儲存,停車休息時則通過電池為空調、電飯煲等家電供電。這一設計不僅顯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還解決了卡車司機因擔心熄火導致空調停用,而不敢熄火休息的痛點。
多位新能源參展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化進程,已經從單純的產品輸出,邁向了系統性解決方案的全方位輸出。拓日新能展位負責人Frank介紹,公司已不再局限于出口太陽能板,而是通過提供從原材料供應到技術扶持的全流程服務,幫助海外客戶快速進入光伏賽道。
中國新能源企業的服務升級,正在重塑全球市場規則。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在海外建設服務中心和海外倉,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受雇于迪拜公司的采購代表Luke指出:“如果僅停留在產品出口階段,企業很難建立長期優勢。中國企業的獨特之處在于,不僅能提供產品,還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毫無疑問,全球新能源產業鏈正在深度依賴于中國。”
“新三樣”出口額突破萬億元大關
中國現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產能第一。近年,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這“新三樣”出口額突破萬億元大關,持續鞏固中國在全球綠色低碳供應鏈中的領跑地位。
行業高歌猛進的同時,競爭烈度也在加劇。滿足新興市場的細分需求,已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關鍵課題。山東藍迪照明科技的丁路洋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在部分國家,由于貧富差距較大,許多低收入居民難以承擔儲能產品的費用。為解決這一問題,當地采購商提出了開發具有租賃功能的儲能產品的需求。通過技術團隊的努力,公司為產品增加了類似儲值插卡的功能。這一看似簡單的創新設計,卻成功引起了熱銷。
“過去幾年,美國市場的占比一度高達60%—70%,如今已降至個位數。”Frank表示,通過差異化市場策略,中國企業正在全球新能源版圖中開辟新的增長空間,同時以技術和服務創新持續鞏固其領先地位。
中國企業以數字化手段重塑碳管理模式
隨著全球新能源市場格局的不斷擴大,部分國家對新能源產品提出了更為嚴格的環保要求。以歐洲為例,歐盟新電池法規定,自2025年起,所有銷往歐盟的動力電池必須提供碳足跡聲明,下一階段,超過碳足跡最大閾值的產品將禁止進入市場。這一要求對部分在碳管理方面缺乏經驗的鋰電企業的出口構成了嚴峻挑戰。
記者了解到,在本屆廣交會期間,鋰電企業億緯鋰能發布了E-carbon碳核算平臺,并順利通過第三方核證聲明。該平臺能夠一站式實現內部運營碳排放盤查、并獲取產業鏈上下游碳排放數據,旨在解決傳統碳核算復雜、數據不透明等行業痛點。
億緯鋰能ESG雙碳部總經理肖忠湘介紹,E-carbon平臺正以數字化手段重塑碳管理模式,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優化,從自身碳盤查到賦能產業鏈,從而構建起完整的碳足跡鏈條。更進一步,企業可將這些數據整合,結合電池基本信息、性能及耐用性等全生命周期關鍵信息進行數字化整合,為“電池護照”的數字化集成做準備。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滿足了國際市場的碳足跡合規要求,更為中國鋰電產品出口提供了綠色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