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扮靚“外在美” 夯實“內涵美”
高質量發展
廣州挑大梁
突出縣域振興,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22年12月8日,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以爭創全國百強縣、培育全國千強鎮為支撐,廣東要下活強縣促鎮帶村這盤棋。
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 統籌推進城鄉融合
縣城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樞紐,縣域經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廣東將會以更大力度壯大縣域經濟,統籌抓好產業興縣、強縣富民、縣城帶動,支持珠三角及周邊的縣域融入大城市發展建設、產業實力較強的縣域做強主導產業、生態功能重要的縣域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域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綜合實力較弱縣域加快補齊城鎮建設短板。
果農正忙著采摘香蕉。
“縣域強則市域強,縣域活則全省活。”強縣,要先強鎮。廣東將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支持有條件的鎮打造成為縣域副中心、發展成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鎮名品,培育更多全國千強鎮。與此同時,深化鎮街體制改革,把鄉鎮打造成為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增強綜合服務功能。此外,還要推進美麗圩鎮建設,統籌鎮村連線成片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深化拓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深入開展“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
強縣促鎮帶村,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廣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100萬畝、墾造水田5萬畝,加快燈塔盆地等大型灌區建設,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加強精耕細作,扎實推進種業振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
在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廣東將加快城鄉規劃建設、基礎設施、要素配置、生態環保、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同時,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落實“1+12+N”政策體系,支持粵東西北地區強化承接產業轉移平臺載體建設,更好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廣東將制定重點承接產業引導目錄,實施差異化產業政策和精準化扶持政策,引導產業集群化特色化發展;支持幫扶協作雙方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深入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探索建立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增強轉入地造血功能,也為轉出地產業升級騰出空間。
新鄉村示范帶建設成為強鎮興村新動能
《廣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強鎮興村,著力補齊廣州農村地區特別是北部山區發展短板和弱項,力爭把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通過“強鎮”帶動“興村”、“興村”推動“強鎮”,促進全市鄉村全面振興。到2025年,全市鎮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有效改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集體經濟強村比例穩步上升,鎮村同建同治同美取得顯著成效。
新鄉村示范帶因為具有將鄉村資源點串聯成線、集片成帶的功能,成為強鎮興村新動能。據了解,廣州市結合本市實際情況,編制了《廣州市新鄉村示范帶建設發展指引(試行)》,高質量打造一批新鄉村示范帶。新鄉村示范帶是以美麗鄉村為載體,結合美麗圩鎮,將鄉村一二三產資源點串聯成線、集片成帶,統籌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建設新鄉村示范帶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在改善環境和提升風貌的基礎上,以發展產業為核心、以特色文化為內涵、以鄉村運營為抓手、以農民增收為目的,重點突出以下7大要素:黨建引領、產業興旺、風貌提升、設施完善、活力塑造、治理有效、長效運營。
依托“山水林田湖?!弊匀环A賦,秉承傳統山水城市格局及地形地貌特征,廣州構建了北、中、南三個特色片區,總體塑造“三片四脈、山海連城”全市新鄉村示范帶格局。其中,“三片”分別為北部綠色生態片區、中部宜居宜業片區、南部濱海水鄉片區。“四脈”為跨區域的新鄉村示范帶骨架脈絡,由道路、碧道、綠道、古驛道等廊道構成,串聯沿線各類新鄉村示范帶。
廣州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基礎,全市新鄉村示范帶可分為生態旅游帶動型、都市農業帶動型、文化特色帶動型、三產融合帶動型、漁港水鄉帶動型等類型,各區根據片區主題與鄉村特色,對各示范帶分類打造。
努力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空間新格局
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角度,廣州十分重視區域布局。根據《廣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圍繞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都市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和鄉村振興引領地的目標定位,廣州堅持科技創新驅動,以服務大都市、輻射大灣區為宗旨,依托轄區內的山、水、城、田、海等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大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優化,實現各區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努力構建形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空間新格局。
目前,廣州已基本建成7條新鄉村示范帶,分布在7個主要涉農區。據廣州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廣州全面綠化美化鄉村環境,扮靚示范帶“外在美”;通過開展文明創建提質行動,廣州塑造鄉風文明新精神,夯實示范帶“內涵美”。
廣州還構建了引擎帶動、三產融合的鄉村產業帶,培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村157個,涌現出“鄉村+文創”“鄉村+民宿”等多種旅游休閑與創意農業新業態。此外,廣州還構建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村集體通過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新鄉村示范帶建設發展,穩步增加示范帶覆蓋行政村村集體收入,推動形成“政府搭臺、村企合作、三方共贏”良好局面。
位于碧水銀灘新鄉村示范帶上的增城區正果鎮蒙花布村,是廣東省美麗鄉村特色村。近年來,蒙花布村景觀質量與環境質量不斷提升。走在增江河邊,遠處山色空蒙、煙雨繚繞,景色醉人。當地集防洪灌溉、通行休閑及生態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正果攔河壩重建工程順利完工,還原了嶺南水鄉的古樸簡潔整體風格,不僅提升了兩岸人居環境,還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蒙花布村現有農家樂8個、休閑農園(農莊)1個、鄉村民宿14個,
在時光穗稻新鄉村示范帶上的增城區小樓鎮鄧山村也大力引進特色文旅產業。村里先后與增城區農投、區城鄉規劃院等單位接洽,編制了集科普、民宿、攝影基地于一體的天文館項目可行性分析,現正深化方案設計;特色古欖園內已多次成功舉辦繪畫采風、攝影采風、田野講座等活動。產業項目進駐扎根為村集體及村民帶來了租金性、經營性、工資性等多方面的穩定收入,鄧山村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38.82萬元(含合作社收入),農民年均收入從原來的1.5萬元增長到3萬元,162戶村民的閑置房屋和土地得到盤活。
代表委員建言
廣東省人大代表、從化區江埔街錦二村村民潘翠玲: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帶動農業數字化
潘翠玲認為,隨著各級政府積極出臺和落實專項政策,雖然農產品電商發展態勢良好,但依然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農產品電商品牌賦能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對電子商務等新興主體的支持不足;以物流為代表的農村地區供應鏈體系不完善;農村電商人才缺乏。
廣州從化太平鎮沙溪水庫旁,依托“山水林田湖?!弊匀环A賦,打造的美麗生態。
潘翠玲建議,研究推出農產品包裝的產業標準,通過標準化生產提高品質,發展有機農產品種植,提升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引導農業種養及相關加工區域協同發展,構建更精細的產品分類分級打入不同層次的細分市場;培育地標農產品電商品牌,通過品牌化提高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美譽度,提升產品附加值。
此外,潘翠玲還建議,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大學生、在外就業青年、技術型人才、退伍軍人等返鄉從事電商創業及投資,為其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與政策資金支持。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物聯網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數據精準采集、預警、分析、決策輔助和共用共享,全面提升農業農村大數據服務能力和應用水平。
致公黨廣東省委會:激發縣域內生動力,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持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致公黨廣東省委會認為,以深化擴權賦能改革為抓手,撬動粵東西北地區縣域經濟內生發展動力,對于我省推動后發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深化擴權賦能改革,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建議立足省情,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按照人口需求來進行城鎮和產業布局,打造一批特色化、品質化、高質量發展的縣城,充分發揮小城鎮連接城鄉的節點和紐帶作用,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鄉村為腹地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建議提及,一方面激發縣域發展內生動力。在招商引資、營商環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領域推出改革舉措,最大限度釋放市場微觀主體活力,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激活沉睡土地資本。推進縣城建設用地整理,盤活存量土地資源,鼓勵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提高建設用地集聚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