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檔時間:2020年10月28日
公共衛生及突發事件中,公共場所和物資應該如何科學地調配和處置?如何在城市高質量發展中,更好地促進產業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廣州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期間,多位廣州市人大代表聚焦金融和產業融合發展、穩就業搭建信息平臺、公共場所急救保障等熱點,接受廣州日報采訪。
市人大代表廣東增城中建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馬粵君:宣傳教育急救知識 構建公共安全急救體系
馬粵君認為,廣州市經過多年的努力,社會急救制度、急救體系、急救能力及急救保障水平等建設較為完善,但院前急救到達急救現場的時間與實施有效急救的黃金搶救期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機場、地鐵、體育館、公園、大中院校、公交、口岸、大型超市等人流密集的公眾場所配置非醫務人員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迫在眉睫。
馬粵君建議,市衛生保健部門對全市范圍內的PAD計劃進行整體規劃,設定目標,分階段實施;建立統一信息平臺,統一管理調度全市AED設備。同時,由衛生保健部門統一培訓一定數量的從業人員熟悉掌握AED的操作方法。他還建議發揮慈善公益組織、團體優勢、新聞媒體、公共交通等平臺的作用,開展急救知識普及宣傳教育,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安全急救體系。
資金方面,馬粵君建議采取政府財政與企業出資相結合的多渠道籌集的方法,非經營性公共場所由財政統一預算安排,集中購買,經營性公共場所由經營或產權單位出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