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從海絲來 潮起正揚帆
海絲綿延,悠悠客來。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并結出累累碩果之際,暌違兩年的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簡稱“海絲博覽會”)再度在海絲重要城市——廣州揚帆起航。
自2014年創辦以來,海絲博覽會一直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積極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已逐漸發展成為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密切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廣東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中展會提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促進了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
展覽面積5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超過1000家,超70場合作交流配套活動……以“開放合作 共享機遇”為主題的2023海絲博覽會,今年繼續沿用“一展一會”“綜合展+專業展”模式,于6月2日~4日在廣州廣交會展館A區舉辦。展會將設國際合作交流、國際優質品牌、外貿基地等3個綜合展區和絲路電商專業展區,而主題論壇則于6月1日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設1場主題大會、5場平行分論壇和2場配套活動。
回顧過往,碩果累累;展望未來,更進一步。自2019年遷移至廣州舉辦以來,海絲博覽會展覽已成為廣州重點打造、持續培育的開放窗口和貿易平臺。跨山海之遠,走共贏之路。而今廣州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海絲”好伙伴越來越多,也將推動實現更優的合作質量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做生意,到廣東廣州來
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擴大境外“朋友圈”
“自古以來,廣東廣州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各成員國提供非常廣闊的機遇”,在上海合作組織副秘書長索海爾·汗看來,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文化,也促進了商務貿易的發展,從多方面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緊密的合作關系,是海絲博覽會不斷發展的基礎和支撐。當前,廣東廣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著密切的交流合作。廣東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已設立境外經貿代表處31個,海外粵商會37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200多個工商組織簽訂長期合作協議,2022年,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額高達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沙特阿拉伯、英國、科特迪瓦等3個國家將在本屆博覽會上首次設立國家形象展區,參展國家和地區達57個,涵蓋亞洲(25個)、美洲(10個)、非洲(9個)、歐洲(11個)和大洋洲(2個),RCEP15個成員國悉數參展參會……本次海絲博覽會設置國際合作交流展區,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展現我國和相關國家經濟文化特色及國際合作交流成果,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展區內容以各國經貿、旅游文化、國際交往合作平臺推介和特色商品展示為主。
據了解,除了帶來享譽全球的咖啡,埃塞俄比亞展區還將帶來手工藝品、農產品等;突尼斯則將展區作為綜合展現文旅整體形象的窗口;組織了18家企業參展的馬來西亞展區則將帶來特色產品如榴梿、燕窩、白咖啡等;來自亞美尼亞的4家旅行社也將參展展示文旅資源、商貿投資機會、旅游線路產品。各國的豐富展品和服務,無不讓人感受到這些海絲“朋友圈”成員對這場盛會的期待,而且還設置RCEP人文經貿合作展區、中歐班列成果展區、中非友好合作展區、南太平洋友好合作展區、拉美人文經貿展區以及熱點消費主題展區,展出我國和相關國家經濟文化及國際合作交流成果,致力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
一站式“買全球 賣全球”
薈萃“一帶一路”沿線進出口優質商品
而今,海上絲綢之路上所輸送的商品不再只有絲綢,而是包羅萬象,囊括了各式各樣其他商品。據介紹,本屆海絲博覽會搭建了進口、出口雙向貿易平臺,將有境內外數千個品牌同時亮相,涵蓋進口食品飲品、潮流美妝、家品家電、個人護理等熱點消費品類。
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法國嬌蘭GUERLIAN、日本西鐵城電子citizen等品牌新品;歐洲的花果茶品牌恬康樂TEEKANNE、馬來西亞飲用水品牌事必勝SPRITZER等當地知名的特色產品……在進口商品方面,本屆海絲博覽會薈萃多個優質進口品牌,包括食品飲品、潮流美妝、家品家電、個人護理等商品,以最好的品質廣迎八方來客。
廣州摩托車及零部件、東莞松山湖電子、佛山順德家具、中山沙溪休閑服裝和古鎮燈飾、珠海香洲家電等數十個外貿基地,匯聚上百家外貿企業的優質產品,供國外采購商選品對接……在出口商品方面,本屆海絲博覽會以外貿基地形式展示,精選全省外貿基地出口商品,同時組織了上百家跨境電商賣家平臺,計劃舉辦數十場采購團和貨源廠家一對一的精準對接會,同步組織“網上全球直播”,鏈接境外各地采購商線上觀展、精準對接,助力外貿基地參展企業有效獲取海外訂單。
值得關注的是,本屆海絲博覽會打造首屆“海絲國際消費節”,發放海量優惠券,助力激發消費活力。參與活動的企業數量超過90家,品牌數量達300多個,涵蓋食品、美容美發、個人護理、母嬰用品、男女服飾、居家日用、保健品等多個領域。法國嬌蘭、伊麗莎白雅頓、Cetaphil絲塔芙知名美妝品牌將為采購商提供特惠價格,此外,法國、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質酒水帶來不同味蕾體驗,貝純、康綺墨麗、天工流儀、UPO元本生活等日用生活品牌,以及韓國現代、朗菲等小家電品牌也將以優惠的價格參與此次活動。
架起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策劃組織多場特色活動深化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
“‘一帶一路’是一篇大文章,各方面都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再加之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眾多,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也豐富多樣,理解的過程特別需要交流、交融、交心”,在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周漢民看來,“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交往,很大程度是民心相通。因此,他提出,“一帶一路”從規劃合作藍圖到具體實施措施,都應當堅持集思廣益,體現各方的智慧和創意,兼顧各方的利益和關切。把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一帶一路”建設納入中華民族與世界聯動發展,人類文明互學互鑒的歷史大潮中,攜手建設起一個相知相親、同心同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值得關注的是,本屆“海絲博覽會”也通過組織更多特色活動深化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據悉,融合“文旅+”“經貿+”的新業態和新模式,舉辦20場多場推介會和文化展演等人文交流活動,30多場跨境對接會、20場論壇和配套活動,多渠道、多方位深化我國和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
其中,展會期間,將首次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青年領袖論壇,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青年領袖的交流與合作橋梁,邀請來自法國、英國、葡萄牙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領袖同臺亮相,讓國際青年領袖作為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青年交流與合作的先鋒和旗手,串聯起“一帶一路”青年力量,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及文化交流,
據悉,在本屆論壇上,將成立“一帶一路”國際青年領袖及企業家聯盟,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青年領袖及企業家數據庫和商業合作平臺,對接“一帶一路”國際青年領袖代表的商業及文化合作需求,促進常態化的匹配與合作,建立商業及文化合作信息中心網絡。
創新舉辦高端論壇
推動“一帶一路”合作行穩致遠
6月1日,2023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主題論壇(簡稱“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自2014年第一屆海絲博覽會舉辦至今,海絲博覽會一直保持“一展一會”的傳統,兼顧會展與主題論壇。2019年前,會展與主題論壇分別在東莞和廣州舉辦,2019年后海絲博覽會會展由東莞轉至廣州,實現會展和主題論壇雙雙在穗落地。在此之后,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2020年至2021年邀請重要嘉賓以線上、線下方式出席論壇并致辭,緊緊抓住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平臺,與國內外共商、共建、共享發展機遇,把握經濟脈搏,回應時代關切。
今年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又秀出哪些亮點?據悉,本次論壇將以“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共建高質量絲綢之路”為主題,采用“1+5+2”的模式,即一場主題論壇、五場平行分論壇和兩場配套活動,邀請國內外友商,做生意、談合作到廣州,為廣東、廣州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平臺,推動高質量發展。
聚焦大灣區
論出時代強音
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多年長期關注大灣區發展重點,為專家學者建言獻策搭建高質量平臺。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突破新量級。據粵港澳統計部門數據顯示,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另有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現場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人民幣。
據悉,在本屆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中,院士專家圍繞廣州南沙區數字經濟相關領域,以圓桌對話的形式共同探討當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與經驗,為南沙區數字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快廣州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關切全球健康事業
共建“健康絲綢之路”
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倡導國,中國長期以來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擔責盡責,彰顯大國擔當。
今年,2023年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下平行論壇“健康絲綢之路”再次聚焦健康產業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事業發展凝聚學界、業界頂尖力量,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決心。
打造全球會展之都
推動會展業高質量發展
“會展業是廣州吸引國際投資的重要資源。”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廣交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儲士家如此評價道。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國際會展城市之一,廣州還集聚了眾多業界領先的專業大展。來自國際國內的成千上萬展商客商每年齊聚廣州,帶來無限商機的同時,也為廣州傾力打造8個萬億級、13個千億級和一大批百億級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無限空間。
立足新發展階段,2023年海絲博覽會“海上絲綢之路”新會展經濟發展論壇圍繞如何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會展業合作共贏,如何通過展覽品牌出海促進外貿新形勢下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此外,廣州市貿促會還領銜發布《廣州展覽業發展專項調研報告》。
深耕“一帶一路”
強化區域合作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水平對外開放。
本屆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通過舉辦“一帶一路”區域合作論壇和開放合作30人論壇平行分論壇,共同關注“一帶一路”,圍繞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生物健康合作,以及推動RCEP成員國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
成績單
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盤點廣州“這十年”
——先后實施三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2013年至2022年這十年,廣州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2.3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
——2013年至2022年,“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在廣州累計投資企業4812家,合同外資50.9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4.77億美元。
——2013年1月至2023年4月,廣州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設立295家企業(機構),中方協議投資額50.63億美元。
優化對外交流促進政策溝通
廣州積極實施“友城+”計劃,先后與5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68個城市建立友好關系。推動城市治理創新互學互鑒,“廣州獎”吸引了“一帶一路”205個城市參評。
連續9次舉辦廣州國際投資年會,由市主要領導推介廣州營商環境,展現廣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現代都市風貌和蓬勃的經濟活力。
舉辦RCEP與廣州發展圓桌會議,積極對接RCEP貿易新規則,開拓“一帶一路”市場。
提升承載能力推動設施聯通
加快推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白云國際機場航線網絡連接全球208個航點,其中國際及地區客運通航點51個,實現與國內、東南亞主要城市形成“4小時航空交通圈”,與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時航空交通圈”。
十年來,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合計約5415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合計約1726萬噸。其中2022年旅客吞吐量約2611萬人次,單一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三年全國第一。2013年以來,廣州港集裝箱班輪航線從81條增長至202條,增長率149.4%,“一帶一路”航線數量從39條增長至129條,增長率230.8%。2016年廣州開行中歐班列以來,規模逐年擴大,已聯通西歐、東歐、西亞、中亞、東南亞等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余個城市,貿易輻射不斷擴大。2022年開行656列,同比增長2.4倍。
聯動雙向投資加強貿易暢通
獲國務院批復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2022年廣州服務貿易額500億美元,增長超10%。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社零增速位居五大城市首位,天河路、北京路商圈入選首批“全國智慧商圈”。2022年商務主要指標均實現正增長,實際外資連續11年正增長,在穗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累計335家,投資項目1658個。
2022年,一般貿易進出口7019億元、增長17.6%;跨境電商進出口1376億元、增長85.3%;保稅物流進出口1158億元、增長23.2%。全市非金融類對外投資34億美元、增長9.62%;實際使用外資574億元人民幣,占全省31.6%,增長5.7%。
2022年,“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地區在穗實際投資2.1億美元,同比增長6.2%。2013年至2022年,“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在廣州累計投資企業4812家,合同外資50.9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4.77億美元。建成全球最大會展綜合體,重點場館辦展規模場次居全國首位。
擴大金融開放提升資金融通
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運營,工業硅期貨和期權正式上市。舉辦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國際金融論壇全球年會。
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引進金融機構12家,其中銀行機構全國總部或區域總部、保險機構省級區域總部各5家。
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配額成交量突破2億噸,占全國總量27.70%,累計成交額超54億元,居全國首位。
繁榮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
海絲文化交流成果豐碩,海絲文化品牌活動足跡遍布“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教育資源加快集聚,推進高質量合作辦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設立,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已有國內外大學19所,覆蓋全球17個主要城市。
海外華僑聯系更加緊密,增城僑夢苑引進項目592個,海歸小鎮簽約入駐企業138家。
積極加強服務保障機制建設,提升法律服務水平。全國首個涉“一帶一路”建設案件專業合議庭2018年至今審結221件涉“一帶一路”建設案件。編寫中、英、葡三語《廣州法院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白皮書暨典型案例(2017-2021年)》。成立“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入駐法律服務機構超30家,首批粵港澳大灣區律師獲執業授證。制定并與新加坡、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商事仲裁機構合作共同推廣全球首個“互聯網仲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