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碧道評估工作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第55場)
        主題:廣州市碧道評估工作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第55場)  
        時間:2021年4月29日上午10:00  
        地點:廣州市新聞中心  
        主持人:廣州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田洋
        邀請嘉賓:廣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市管干部、市河長辦專職副主任賀成偉先生;黃埔區水務局局長桂紅艷女士;海珠區水務局副局長黃牧村先生;從化區水務局副局長李雄偉先生;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紅寶女士。
        相關新聞

        文字實錄

          主題:廣州市碧道評估工作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第55場)

          時間:2021年4月29日上午10:00

          地點:廣州市新聞中心

          廣州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田洋: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4月29日,歡迎出席廣州市新聞辦2021年第55場新聞發布會,我們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廣州市碧道建設概況。

          高質量規劃建設萬里碧道,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廣東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是新時代建設美麗廣東、建設廣東省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2021年廣州碧道建設評估工作已基本完成。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我市相關單位的代表為我們介紹廣州市碧道建設概況以及評估情況,他們是:廣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市管干部、市河長辦專職副主任賀成偉先生;黃埔區水務局局長桂紅艷女士;海珠區水務局副局長黃牧村先生;從化區水務局副局長李雄偉先生;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紅寶女士。

          首先,有請廣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市管)、市河長辦專職副主任賀成偉發布廣州市碧道建設概況以及評估情況。

        1.jpg

          賀成偉: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參加本次新聞發布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廣州碧道建設的關心、關注和用心報道。

          2019年以來,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萬里碧道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印發實施了《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等方案文件,以“理想水生活”為理念,全力打造“千里碧道”的美麗長卷。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碧道530公里,“人水和諧”“秀水長清”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逐步顯現。海珠濕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門河碧道被水利部評為全國“美麗河湖、幸福河湖”。

          下面,我簡要介紹下相關工作情況。

          一是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幸福碧道。緊緊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推進“一區一示范”工程,建成全市第一條共同締造碧道——鴨洞河碧道、第一條生態修復碧道——海珠濕地碧道、第一條水岸共治碧道——增江碧道、第一條產城融合碧道——蕉門河碧道、第一條鄉村振興碧道——大源支流碧道等。目前,美麗碧道已成為人民美好生活去處。如閱江路碧道、荔枝灣碧道等地已成為市民游玩打卡的網紅景點。

          二是突出綜合治理,實現多元素融合。突出生態優先、安全優先、骨干優先,實現“碧道+黑臭治理”“碧道+堤防整治”“碧道+文化傳承”“碧道+全民運動”“碧道+口袋公園”“碧道+鄉村振興”“碧道+產業群落”等多元素融合,統籌治水治岸治城,助推碧道發揮多重效益。

          三是強化協同發力,共享城市品質提升。市水務部門統籌市住建、農業農村、文旅、規自等多部門力量共建碧道,如市住建局推進碧道沿線三線整治及濱水道路更新改造,農業農村局將碧道建設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文化廣電旅游局結合碧道創建6條“不忘初心 紅色之旅”旅游精品線路,規劃自然資源局推進碧道節點“小項目大師做”和二沙島碧道貫通工程等。同時,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參與碧道建設管理,并邀請世界頂級建筑大師團隊參與碧道設計。

          四是嚴格評估評價,努力擦亮碧道新名片。2020年11月起,市河長辦按照《廣東萬里碧道建設評價標準(試行)》《廣州市碧道建設評估辦法(試行)》等,組織高水平專家對全市碧道的整體環境、堤岸護坡、排口整治、河湖形態、游徑空間、海綿設施、植物綠化、多元場所、服務設施、文化設施、沿線界面、后期管理等內容開展評估。目前,530公里碧道均順利通過驗收評估,參評專家表示碧道建設有力推動了我市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

          下一步,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省關于高質量推進萬里碧道建設的工作要求,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因地制宜統籌治水、治岸、治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一是持續完善提升。2021年我市計劃建設碧道300公里。我們將繼續加強碧道建設方案審查和現場建設督導等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另外,已建成碧道也會在達標的基礎上,根據市民的需求、水環境整治的要求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進行提升和完善。

          二是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在碧道建設中,注重圍繞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各方面進行深化落實。同時,推動共建共治共享,通過引入企業化主體、鼓勵公眾參與宣傳碧道理念,實現從政府單一投入到政商共建、全民參與、社會共管。

          三是培育特色節點。以碧道沿線歷史文化、生態資源、交通條件等為基礎,串聯一批最能體現“廣州味道”的優質親水空間,重點策劃建設“一涌兩河”精品碧道和水上運動設施,建設精品珠江,進一步煥發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無窮魅力。

          我的發布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田洋:

          感謝賀局的介紹。

          接下來,有請黃埔區水務局局長桂紅艷女士發布烏涌碧道建設情況。

          桂紅艷: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很榮幸參加本次新聞發布會。我謹代表黃埔區水務局,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黃埔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各位領導和媒體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黃埔區碧道建設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念,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思路,將構建綠色生態碧道網絡與打造高水平國際化創新城區緊密結合,探索一條水、產、城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烏涌碧道是我區將碧道建設作為黑臭河涌治理的升級版,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形象的生動實踐。

          一、烏涌基本情況

          烏涌發源于黃埔區水口水庫,流經廣州科學城、黃埔老城區,匯入珠江前航道,全長23公里,曾是廣州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的147條河涌之一。治理前,水體污染比較嚴重,水環境和水生態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區域沒有徹底截污,部分生活污水、餐飲業、工業等污染源直排河涌;

          二是雨污管存在錯接、漏接、混接情況,部分污水管道出現破損和堵塞;

          三是部分河道堤岸損毀或被侵占,河道淤塞,河道生態和景觀遭到破壞。

          二、烏涌黑臭水體治理情況

          我們按照“控源截污、防洪提標、生態恢復”的思路,對烏涌進行全流域的治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發揮河長制的優勢,齊抓共管。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由區長擔任河長,針對河涌流域長、治理難度大的狀況,由五條街道公共參與,建立河長聯動機制,發揮科學城企業河長、民間河長的作用,組建了100多人的烏涌志愿服務隊,共同參與守護河涌的工作。

          二是堅持源頭治理、溯源排查。對沿河排污口進行排查并標圖建庫,對每一個排污口進行溯源,查出存在問題,制定相應的治理方案,流域內200多個問題排口全部得到整治,無污水排出;同時,對流域內的“散亂污”企業進行全面整治,出動了近萬人次,摸查建筑物約一萬五千棟,清除“散亂污”企業300多間。

          三是全面完善管網,實施生態補水。開展了烏涌流域截污管網完善工程、排水單元達標治理工程,共建成排水管網約50多公里,實現了流域內污水管網的全覆蓋;利用上游水口水庫蓄、排功能,保障河涌內的常年生態流量;利用烏涌流域內黃陂水質凈化廠、LG配套水質凈化廠處理后的尾水,實現生態補水。通過以上措施,烏涌水質不但消除了黑臭,去年年底還達到了地表Ⅳ類水標準。

          三、烏涌碧道建設情況

          在黑臭河涌整治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烏涌碧道的建設,因河施策、因地制宜,構建人水和諧的濱水空間。

          一是進一步提升水安全。結合碧道建設,對烏涌聯和東路至廣深高速段堤岸進行了提升加固,將烏涌主涌全線防洪標準提升到20年一遇。

          二是注重生態保護和自然修復。烏涌左支涌恢復了生態駁岸,增加水生植物,不但增強了河流自凈能力,還給魚鳥等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提升了河道景觀;同時增設了親水平臺、棧道等,提供老百姓休閑散步空間。烏涌黃陂片區是居住區,在保留河涌岸線自然狀態的基礎上,利用河道開闊地,建設黃陂濕地公園節點,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建成集雨洪調蓄、水質凈化、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城市海綿體,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三是構建科學城濱水生態廊道。烏涌中下游貫穿廣州科學城,聚集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呈現產業集群、多元活力的特點。碧道建設以為周邊人群提供健康、生態、舒適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功能,貫通濱河慢行系統,品質化、精細化建設沿河景觀綠化和濱水休閑空間。烏涌碧道,河道開闊暢通,水流清澈、林郁花香,深受周邊群眾的歡迎,成為他們步行上班、沿河直達的通道;日常鍛煉,沿河慢跑的跑道;午后閑暇,享受親水、鳥語、花香的林蔭道。

          目前,黃埔區已建成碧道46.8公里,其中烏涌、宏崗河等黑臭河涌治理升級版碧道共10條,約24公里;此外,還高標準建設了生物島、水聲涌、鳳凰湖碧道等。這些濱水生態廊道,正顯現出水岸聯動發展的經濟效益和人水和諧的生態效益。

          我的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田洋:

          感謝桂局的介紹。

          接下來,有請海珠區水務局副局長黃牧村先生發布閱江路碧道建設情況。

        3.jpg

          黃牧村: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海珠區閱江路碧道建設情況。

          閱江路碧道屬都市型碧道,西起華南大橋、東至琶洲北涌,全長2.6公里,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已向公眾開放,二期將于今年7月份建成開放。閱江路碧道一期受到了市民群眾的高度贊譽,為省、市碧道建設提供了“海珠樣板”。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廣州調研期間,來到閱江路碧道調研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和水環境治理情況。歸納起來,閱江路碧道建設特色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打造黨建引領的“紅色碧道”

          閱江路碧道通過發揮黨建引領的組織優勢,在沿線節點打造黨群服務“紅色平臺”——新時代驛站,積極推行以黨群服務為核心,以生態保護、基層治理、政務服務、智能健康等為支撐的多元聯動黨建工作模式。驛站建設以黨旗紅為主色調,在黨建文化區的紅墻上,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的殷切囑托,AI黨建助手、線上紅色文化展館、VR互動區等設施為黨員群眾提供了優質的學習交流平臺。自開放以來,“紅色驛站”先后接待了46個單位的黨組織前來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組織生活,共組織黨員群眾、青少年開展“凌云志愛國情”航模展演、“青河衛士”護河行動等活動73場,充分發揮了黨建的引領保障作用。

          二、打造產城融合的創新碧道

          閱江路碧道以產城融合為目標、數字經濟為依托,持續為琶洲地區的生產、生活注入生態活力、創新活力,產生強大的“碧道經濟效應”。項目以“閱江匯客·都市生活”為建設理念,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有軌電車道等“五道”無障礙貫通,打造兒童活動、滑板等專屬活力空間,滿足群眾水岸休憩的需求。沿線匯聚了以廣交會為代表的高端會展區、以琶醍為代表的休閑娛樂區、以香格里拉酒店為代表的高端酒店區,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等互聯網總部企業,以及廣州互聯網法院、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等項目紛紛選擇在此安家。

          三、打造治水攻堅的生態碧道

          海珠區堅持以河湖長制為抓手,以碧道建設引領提升防洪排澇能力,統籌推進雨污分流、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建設安全、生態、惠民的環島碧道。在閱江路碧道建設中,海珠區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全新的排水設計,有效應對城市暴雨積水問題。充分利用沿線資源和景觀,用綠色草毯將會展中心、有軌電車與珠水縫合、延伸,對草坪兩側的步道實行舊材料原地回收利用,打造生活、生產和生態一體化空間。

          四、打造展示底蘊的人文碧道

          閱江路碧道以珠江治理水文化為依托,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嶺南文化為背景,以會展文化為特色,充分保護好利用好沿線自然文化景觀,展示廣州千載商埠的深厚人文底蘊?!疤煅奈从X遠,處處各樵漁”,這是蘇軾游歷海珠島時描繪的當年珠江漁民捕魚的繁忙景象。張之洞在現今的天字碼頭段修建珠江堤岸并上奏整治海珠涌。我們將海珠水文化和會展文化充分融入碧道空間,以銅板雕刻講述海珠治水歷史故事和“廣交會”百屆歷史,生動展示了廣州改革開放成果。閱江路碧道作為人文碧道留住了城市文脈和記憶,留住了我們的鄉愁。

          目前,海珠區已建成碧道55公里,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建設任務,水碧岸美的碧道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環境幸福感和獲得感,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效益和水岸聯動發展的經濟效益也日益顯現。其中,海珠濕地碧道在2020年被水利部作為“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在全國宣傳;閱江路碧道示范引領作用顯著,《人民日報》深入現場采風和專題報道,全國各地區蒞臨閱江路碧道調研交流達百余次,相關建設成效被編入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三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紀錄片》。

          “十四五”期間,海珠區將充分利用河湖長制的制度優勢,依托得天獨厚的環島資源稟賦和深厚獨特的人文底蘊,按照“大環島+小環島”和“環島+濕地”的思路,計劃建成43公里環島碧道,全區建成106.5公里碧道,為廣州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貢獻海珠力量。

          我的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田洋:

          感謝黃局的介紹。

          接下來,有請從化區水務局副局長李雄偉先生發布鴨洞河碧道建設情況。

        4.jpg

          李雄偉: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本次新聞發布會。根據發布會安排,我代表從化區水務局,向大家介紹從化區碧道建設情況。

          我區堅持高標準謀劃,把碧道建設作為高水平建設幸福美麗生態之城、推進“兩區兩谷”建設的重要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串聯特色小鎮,全力打造以“山環水抱、田園生活”為主題的碧道。目前,共完成碧道建設96公里,其中鴨洞河碧道、溫泉環湖碧道、錦洞水碧道等經典示范段被各級媒體爭相報道,吸引眾多游人拍照打卡,有力的帶動沿線經濟發展。下面我重點介紹一下鴨洞河碧道建設情況:

          鴨洞河計劃建設碧道長11公里,其中已建成一期碧道長1公里,二期碧道長10公里正開工建設。建設堅持安全、生態、景觀、文化、經濟系統治理,經過半年時間,曾經淤積的河道現已被多個綠岸灘涂、觀景平臺、生態濕地和親水步道所取代,初步實現水清岸綠的安瀾水系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凈化空氣等生態價值。鴨洞河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堅持生態修復為主,守穩筑牢綠色生態屏障。鴨洞河碧道建設以生態修復為主,維持河流天然形態,避免過度人工化,實施生態護岸,避免河流兩岸水土流失,維持河流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如在廣州消失60多年的珍稀植物——“飛瀑草”在我區鴨洞河流域發現。飛瀑草是水質好壞的一個指向標,它對生長環境的水質要求很嚴苛,不僅不能有任何污染,還要有適當水流動,冬夏季河流水位要有變化。飛瀑草的重現是我區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的最好證明。

          二是創新政企合作模式,構建共建共贏格局。由政府主導實施鴨洞河治理工程,首期投入2000萬元開展河道疏浚、堤岸建設和新建跌水堰,徹底解決行洪不暢、功能萎縮等基礎性問題。由生態設計小鎮運營企業實施河道景觀微改造工程,結合一河兩岸生態設計產業發展布局,投入2500萬元“嵌入式”建設親水駁岸、濕地棧橋、文化長廊等景觀節點,打造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小鎮“迎客廳”。政企合作共建,碧道建設與周邊企業發展相得益彰,形成共贏局面。

          三是創造人水和諧環境,筑巢引鳳助力鄉村振興。鴨洞河在小鎮穿城而過,碧道建設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行集中連片規劃建設和水域岸線并治,生態環境得到系統提升,帶動更多企業參與投資建設。溫德姆酒店、華美達酒店、上水設計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項目入駐鴨洞河畔,打造休閑度假旅游新地標,把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帶動當地村集體年收入由30萬元提高到90萬元。目前,小鎮已進駐生態設計企業84家,建成全國首個生態設計產業集群,預計年產值50億元,年稅收2.5億元。

          四是充分整合各方資源,變“重建輕管”為“建管并重”。碧道建設融入了生態設計小鎮發展理念,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有效調動各方參與河道管護積極性。建立政企村三方聯防聯治機制,劃設21個治水網格,實行區鎮村三級河長、企業河長、民間河長、網格員全部入格管理,形成合力推動河道巡查常態化管理。碧道建設帶動環境提升與周邊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內生動力主動參與河道管護,發展生態經濟產業解決河道管護費用,減輕財政壓力,較好解決河道管護問題。

          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變“人水對抗”為“人水共生”。鴨洞河碧道建設解決防洪排澇問題,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有力保障沿線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碧道建設以河流為脈絡,建設親水平臺、人文景觀、休閑步道等工程,并設休憩坐凳等設施,打造親水游嬉網絡。去年“五一”假期期間,客流數量達到10萬人次以上,實現了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望。

          2020年我區完成上級下達碧道建設任務。“十四五”期間,我區將強化責任擔當,繼續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模式推向縱深發展,再打造龍潭河、羅沙河、蓮麻河等95公里碧道,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田洋:

          感謝李局的介紹。

          最后,有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紅寶女士點評廣州碧道建設情況。

        5.jpg

          李紅寶: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本次新聞發布會。

          近兩年,我院積極投身廣州市碧道規劃建設工作,通過參與碧道總規、建設指引、評估辦法和示范段工程設計,與業界同仁一起,探索碧道建設的內涵和模式。

          我們結合廣州特色,深化細化省萬里碧道“三道一帶”空間要求,創新性地提出“八道三帶、綜合治理”的碧道新理念,形成廣東碧道建設的“廣州方案”。廣州碧道在以往水資源配置、水污染治理、防洪工程基礎上,進一步統籌水、岸、城空間資源,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下廣州碧道特色:

          一、生態優先,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水是生命之源,水生態健康是保障生物多樣性的前提。廣州碧道建設堅持“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協同岸線、河灘、沿岸綠地整個水生態系統的整治與修復,形成水體全循環過程的系統治理。維持河流多樣形態,提高生物多樣性。廣州碧道通過保護珠江生態島鏈,修復魚洞產卵場、索餌場,恢復魚類洄游生態圈。例如在流溪河碧道中,以試點形式開展魚道、魚巢建設,逐步恢復15種魚類的洄游生態圈。

          通過建設水鳥走廊,共同維育水生-陸生、深潭-淺灘、河流-濕地的多元生境,有條件有限度的開展流域資源的生態化利用,探索解決超大城市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例如在增江碧道建設中開展河灘地改造,將灘地內商業魚塘養殖改為濕地水源涵養區,新增鳥類無人島,設置鳥類活動保護區及覓食區共約370畝,保存保育鳥類超過100種。每天傍晚,圣皇洲均出現“百鳥歸巢”的生態景象。在海珠濕地碧道建設中,通過修復河網、凈化水質、營造生境,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鳥類從72種增加到177種,昆蟲種類從66種提升至325種。

          二、以人為本,打造藍線上的公共服務設施帶

          廣州自古依水而建,臨水而居,水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載體。廣州碧道規劃弱化藍線,強化空間。通過POI大數據識別濱水活動熱點,挖掘濱水剩余空間。借助水岸灘涂、堤防、臨江綠地等公共空間,通過鏡像補充、橫向串聯、縱向疊加等空間塑造手法,打造與岸邊城市功能互補互融的服務設施帶,逐步形成聚集效應與規模效應。例如二沙島碧道,通過打通水岸斷點,建設環島緩跑徑,增配多功能驛站,塑造城央新的網紅打卡地。增江碧道則借助原有山坡地形,建成全市首條立體碧道:底層騎行道+中層漫步道+上層登山道。

          三、產城融合,建設高質量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

          廣州碧道規劃建設跳出傳統水利思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一是結合體育專項規劃,適度開放水域,策劃碧道水、陸主題游徑,發展皮劃艇、龍舟等水上運動,打造“游-訓-賽”一體的水上運動產業帶;二是以碧道為觸媒,逐步清退流域污染性產業,高質量打造河流沿岸環境景觀品質,提升河流兩岸土地價值,為引入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創造條件,從源頭上推動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碧道綜合效益;例如增城區鄧山村碧道通過三線整治、村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集體收入成倍增長,過去無人耕種的土地實現有效流轉。三是以線帶面,利用水系天然的空間連通優勢,串聯帶動流域空間內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高端樞紐物流區、價值創新園區,并進一步挖掘具有開發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的潛在價值地區。例如南沙蕉門河以碧道串聯龍舟訓練基地、皮劃艇活動區、夜色風情帶,并引入萬科、萬達等知名品牌,充分釋放“碧道紅利”,塑造水產城共治典范。

          下一步,我們還將通過碧道建設,持續貢獻特大城市水岸共治的“廣州經驗”。對標國際一流濱水區,建設世界級精品珠江。系統性打造山海碧道、廣佛碧道、環島碧道等骨干碧道網,并推動花地河、黃埔涌等一批城央精品碧道建設。營造一批全人群全齡段的濱水開放空間,讓市民共享“碧道紅利”,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我的介紹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田洋:

          感謝李總工的點評。同時再次感謝所有發布嘉賓的介紹。

          現在進入提問環節,也請各位記者媒體朋友在提問前先通報您所代表的媒體機構,謝謝。

          廣州電視臺記者:

          我們在海珠區是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閱江路碧道的建設情況?謝謝。

          黃牧村:

          感謝記者的提問。

          近年來,海珠區把黨建引領作為打贏碧水攻堅戰的根本保證和制勝法寶,推動閱江路碧道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黨建引領,推動碧道建設:

          一是加強統籌謀劃,增強黨組織的領導力。將碧道建設擺在全區突出位置,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加強督導協調,抓規劃、抓質量、抓進度。碧道項目設置臨時黨支部,優秀黨員干部駐扎工地,千方百計克服疫情影響,僅用三個月時間即完成了一期建設,充分發揮了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是創新“黨建+”模式,增強黨組織的組織力。推動生態保護、碧道建設、政務服務與黨建工作有機聯接、融合發展,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的領導核心作用,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治理效能。

          三是拓展黨建服務平臺,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在碧道上打造廣州琶洲新時代驛站,加強智慧黨建平臺和政務服務建設,為黨組織提供結對共建平臺,為群眾提供貼心服務。黨員群眾在各類黨群服務活動中學黨史辦實事,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我的回答到這里,謝謝!

          羊城晚報記者

          從化區作為廣州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在接下來的碧道建設中采取哪些措施助力鄉村振興?

          李雄偉:

          謝謝羊城晚報記者的提問。

          接下來我區的碧道建設將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碧道建設:

          一是打造碧水清流的安瀾水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以切實解決影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水安全問題為導向,對鰲頭、溫泉、呂田鎮等仍存在防洪排澇短板區域,通過拓寬河道、疏浚清障、護腳護岸等工程措施,切實提升防洪排澇能力。

          二是深化實施特色小鎮戰略。以水為魂、以水引流,助力優化特色小鎮網狀特色空間布局。與特色小鎮建設深度融合,水域岸線并治,深挖人文內涵。持之以恒探索更加靈活的政、村、企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合作模式,解決碧道后期養護問題,做精品碧道、特色碧道,與特色小鎮共同發力帶動盤活鄉村“沉睡”資源。

          三是串珠成鏈打造濱水經濟產業帶。以碧道為脈絡,串聯周邊產業,構建宜居宜業宜游濱水游憩網絡。助力穗北紅色文化產業帶、流溪·三里、艾米稻香小鎮、新開花谷等產業平臺的打造,將碧道建設成為美麗鄉村和美麗水經濟的“助推器”。

          四是守穩筑牢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統籌流溪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重點圍繞流溪河碧道示范段、百里生態濕地公園帶建設,進一步提高水系的流動性、連通性,增強水資源調配的機動性,豐富流域的生物多樣性,維育生態平衡,打造可復制推廣的綜合治水從化樣板。

          我就回答到這里,謝謝!

          廣州臺記者:

          廣州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也有老城區、城中村,碧道建設如何才能因地制宜?

          李紅寶:

          感謝廣州臺記者的提問。

          我認為碧道建設因地制宜要做好兩點:

          一、規劃上:堅持一區一特、總體把控。首先,依托廣州依山、沿江、濱海的“云山珠水”格局,構建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三片區多節點碧道格局。其次,結合各區水系布局、自然稟賦、歷史文化打造一區一特色。如越秀區重點串聯水岸歷史文化資源,感知千年古城歷史,海珠區重點建設環島碧道,構建城央環島生活圈,南沙區重點修復自然海岸帶,完善外江堤防,建設海灣碧道公園。

          二、設計上:堅持一河一策、分類指導。對全市骨干碧道和各區重點水系開展一河一策設計。如閱江路碧道設計時主要串聯周邊水博苑、會展公園等特色節點,增加防洪、治澇、海綿、治水等科普展示點,以線串點、服務好會展區、互聯網聚集區、總部商務區的功能需求;增江碧道建設時優先解決兩岸山體滑坡問題和水鳥生境保育問題,從而塑造了極具特色的水鳥碧道和立體碧道。

          我的回答就到這里,謝謝!

          信息時報記者:

          剛剛您提到以碧道建設作為黑臭河涌治理升級版的一些具體舉措,請問,下步黃埔區碧道建設方面還有什么考慮?

          桂紅艷:

          謝謝信息時報對黃埔區碧道建設的關注和關心。

          黃埔區北有帽峰青山連綿,南有珠江黃金岸線,內部河涌密布,具備山、湖、河、江、洲、洋,最完整的水系格局。“十四五”期間,我區將以碧道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各類小微水體為載體,通過水系連通,持續提升水質,開展河湖生態修復,加強防洪排澇能力等措施,統籌產業、生活、生態功能,建成碧道160公里。

          重點做好以下兩件事:

          一、構建具有黃埔特色的水岸空間

          統籌考慮全區84條河涌水系、20座水庫、6個雨洪調蓄湖,深度挖掘黃埔海絲、黃埔軍校等歷史人文記憶,結合科技創新、產城融合等黃埔區特色創新元素,以“三脈一灣”碧道系統,由北向南串連成線,促進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生物島“四區四中心”產業互聯、景觀互融。其中,“科城綠脈”:以烏涌及周邊水系串聯黃陂天鹿湖生態區、廣州科學城、魚珠CBD;“河谷花脈”,以南崗河及周邊水系串聯長嶺居生態居住區、香雪文教園區、穗港智造合作區;“鳳凰智脈”:以鳳凰河、九龍湖、平崗河及周邊水系貫穿中新知識城新型產業集群;“碧灣古港”:以珠江黃埔岸線及沿線水網水系串聯南海神廟遺址、扶胥古運河、黃埔軍校等歷史人文資源,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

          二、以碧道建設統籌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

          一是立足全區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編制全區防洪排澇規劃,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打造高標準防洪排澇體系,構建具有黃埔特色的“北蓄、中排、南擋”的城市防洪排澇格局,確保群眾“水安全”。二是補齊水環境治理工作基礎設施短板,切實抓好合流渠箱、排水單元創建、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等工作,實現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改善居民“水環境”。三是通過水系連通,進一步優化河流生態;同時促進再生水利用,為水系提供充足的生態補水,保障區域“水資源”。四是結合66個城中村“三舊”改造,以政府主導、政企共建等方式,持續開展河道生態修復、水體養護、景觀系統構建,打造精品、高端濱水生活空間,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的回答到這里,謝謝!

          田洋:

          謝謝桂局的回答。

          感謝各位媒體記者的踴躍提問,同時也再次感謝臺上所有發言人專業、細致的解答。

          我們今天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往期回顧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 国产亚洲一区区二区在线|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中文 |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www|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33333在线亚洲|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亚洲理论片中文字幕电影|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