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141項目獲獎 占比超六成
10月17日,2024年廣東省科技大會順利召開,會上正式頒發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廣州再次在各項數據中領跑全省。記者發現,在全部218個獎項中,在穗個人或單位牽頭獲獎達141項,占全省65%。省科學技術獎是省人民政府為獎勵在推動廣東省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所設立的表彰。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的總體獲獎率為15%,與2022年度相比,總體獲獎率略有降低,體現了“控制獎勵數量,提高獎勵質量”的科技獎勵改革精神。
廣州以2/3獲獎比例領跑全省
記者發現,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傳統三大獎中,在穗單位牽頭獲獎共114項(包括自然科學獎21項、技術發明獎6項、科技進步獎87項),占全省65.5%。另外,在穗單位牽頭獲青年科技創新獎15名、科技成果推廣獎8項、科技合作獎3項,分別占全省的75%、44.4%、66.7%。無論是總獎項還是大部分的分獎項,廣州均以占比三分之二左右甚至更多的比例領跑全省,充分體現廣州在支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陣地作用。
近年來,廣州不斷加大戰略性科技投入,著力集聚創新資源,成為全國唯一集聚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等國家級重大平臺的城市。近期,廣州還被賦予“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質,并承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的核心功能,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更是被寄予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的厚望。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賦能產業發展
記者發現,從2023年度獲獎項目看,有一批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突破,體現了廣州自主創新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如由廣東工業大學陳新教授牽頭完成的“電子器件高密度封裝的微細陣列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為我國在多芯片高密度互連封裝制造新賽道上搶占發展主導權,發揮了重要的技術引領與支持作用。項目突破系列傳統制造技術束縛,攻克了晶圓窄間距微細分割陣列高質高效劃切、硬脆基板海量密細互連電路陣列高精高效創成、芯片跨層密集互連引線陣列高速高精鍵合等核心制造技術難題,從核心工藝到關鍵裝備,形成了極具國際競爭力的微細陣列制造技術方案,研制的系列高端裝備速度/精度等關鍵指標優于國際品牌,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部分技術實現國際領先。項目成果為推動我國電子制造業持續高速發展等作出了重要貢獻,部分技術在全球起到了行業引領作用。近三年,完成單位新增銷售超109億元、新增利潤超14億元,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科技企業領軍作用日益提升
記者發現,廣州獲獎的另一個特點是科技企業的領軍作用日益提升。
在穗企業牽頭獲獎數量為22項,包含一等獎3項、二等獎18項和科技成果推廣獎1項,企業獲獎數較上一年度的18項增長22%。牽頭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企業有:金發科技、索菲亞、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其中金發科技已在6月份頒發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獲二等獎,體現了作為廣州市新材料領域龍頭企業的突出優勢。
廣東電網是獲獎數量最多的企業,共牽頭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參與2項;此外,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牽頭獲獎2項,南方電網電力科技牽頭獲獎1項,充分展現廣州市在能源行業的獨特優勢地位。
此外,在穗企業作為參與單位共獲獎70項,更有12項為參與到外市的獲獎項目,反映出在廣州市持續鼓勵、支持企業成為成果轉化主體的作用下,企業吸納成果轉化及應用的能力和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
研究型醫院聯盟成效漸顯
記者還發現,廣州醫療機構同樣也是獲獎大戶。
本次頒獎中,廣州醫療衛生機構牽頭獲獎27項,包含科技進步獎2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14項)、技術發明獎1項(二等獎)、自然科學獎2項、青年科技創新獎2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項。以第一完成單位計算(合并大學與附屬醫院),今年獲一等獎最多的是南方醫科大學系統。南方醫科大學周宏偉牽頭的“人體微生物組檢驗與分析方法”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廣東省人民醫院)羅建方牽頭的“實現竇對齊技術的創新可回收經導管主動脈瓣釋放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南方醫科大學孫劍、廣東省人民醫院周清、廣東省人民醫院朱平、南方醫科大學趙善超、南方醫科大學侯凡凡5位專家牽頭的項目均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記者發現,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廣東省人民醫院獲獎較去年均增加5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牽頭獲2個獎項,并首次獲得一等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和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均實現了一等獎零的突破。
由此可見,廣州市通過組建研究型醫院聯盟取得顯著成效,聯盟內醫院臨床研究、創新發展和成果轉化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并帶動全市醫療衛生事業與生物醫藥產業互促互進、雙向賦能。
青年科技人才開始“挑大梁”
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廣東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度獲獎項目(人)中,45歲及以下的第一完成人有98人,占比45%,其中一等獎項目13人、二等獎項目61人,青年科技創新獎20人,科技成果推廣獎4人,特別是,青年科技創新獎獲獎人平均年齡約39歲。
越來越多的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讓尊重科技、尊重人才蔚然成風,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的廣東力量。
多所高校表現亮眼
10月17日公布的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廣州多所高校表現亮眼。
其中,中山大學共獲得31項獎勵。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8項,包括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青年科技創新獎2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項、國際合作獎1項。
華南理工大學32項成果榮獲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數量再創新高,獲獎總數和青年科技創新獎人數均居全省首位。
暨南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6項(人)。
華南農業大學15個項目(個人)獲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由華農主持完成的項目有9項,參與完成的項目有6項。
南方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共14項,包括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青年科技創新獎1項。
廣東工業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獲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15項,相比2022年度增加5項,獲獎數量創新高。
廣州醫科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4項,包括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多家醫院斬獲頗豐
廣東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等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科技成果推廣獎上均有斬獲,共有38個醫學成果上榜,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鄭健、高嵩分別榮獲青年創新研究獎。
在以第一完成人獲獎的醫院中,廣東省人民醫院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各摘得3項一等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各摘得1項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