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份《中國城市眼健康指數》發布
日前,全國首創的《中國城市眼健康指數》公布項目成立一年以來最新研究成果。首份報告以廣東為試點省份,公布了廣東21地市的眼健康指數,均在中等以上水平。其中廣州、珠海、深圳位居前三,廣州11區中,越秀、天河、黃埔領跑。
這份報告是如何出爐的?廣州以何優勢位列榜首?如何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手段為城市眼健康精準把脈?連日來,記者深入走訪項目牽頭單位、學校、廣州城市建筑等場所,解讀首份城市眼健康指數出爐背后的故事。
數據:
廣東21地市眼健康指數均屬中等以上水平
如何以大數據方式去解讀一座城市的眼健康水平?去年6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式啟動《中國城市眼健康指數》研究項目,開始了我國首次基于城市尺度的國民眼健康狀況研究及評估工作。
過去一年,項目研究組調研了全國37個城市,搜集了342萬青少年屈光數據、約100萬眼科手術數據以及多家眼科醫療機構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囊括了青少年近視、白內障等30余種眼病,并聯合相關機構部門進行體系完善和數據校驗。
“在數據的收集和比對過程中,我們發現廣東的信息化程度較高,獲得的數據維度和質量均較好,廣州本身在醫療領域的信息化水平也比較先進,因此首份報告選擇了以廣東21地市以及廣州市11個區為試點,出爐了相關城市眼健康指數的解讀報告。”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院院長林浩添說。
廣東21地市眼健康指數的城市指數值均大于60分,屬中等以上水平。每個城市均有其相應特點,比如廣州眼科醫療資源豐富,是廣東省可掛號眼科醫師最多的城市,社會建筑設計和環境氣候也對眼健康比較友好。緊鄰其后的珠海市,人均眼科醫師數量多(40.9名/百萬人口,全省平均為24.6)、人均公園活動面積大(22.3m2 ,全省平均為17.9)。深圳市特點為人均眼科醫師數量多(41.7名/百萬人口),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低(3.2%,全省平均為10.1%)。
發現:
學校綠地可能比住宅社區內的綠地更重要
城市眼健康指數包括環境氣候、社會建筑、醫療服務和眼病防治四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在12個二級指標中,除了大眾比較關注的眼科醫生、機構等醫療因素,還重點關注了非醫療因素,例如空氣質量、植被指數、公園面積、經濟發展水平、環境采光度等以及戶外活動和鍛煉等生活模式等因素。
“眼睛是最直接跟環境交互的身體器官,人類83%外界信息通過眼睛獲得,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樣也可以反映在我們的眼健康上。”林浩添介紹,這些因素的納入,與我們近年來眼科研究領域取得的突破息息相關。
從2002年開始,中山眼科中心就開展了以人群為基礎、大樣本的5~15歲青少年近視流行病學研究。研究發現,城市兒童每天增加40分鐘戶外活動,三年可降低近視發病率9.1%,這一研究成果被寫入世界衛生組織近視防控指南,并被國家衛生健康委采用,成為我國制定“十三五”期間眼健康政策的主要依據之一。
除了生活方式的研究,學校環境、生活場所也納入眼健康的研究范疇中。從2016年到2019年,林浩添團隊牽頭,基于中山大學交叉創新平臺,聯合國內外20家醫療領域、遙感領域及智能圖像分析領域科研機構,利用我國自主研制的首顆空間分辨率優于1米的光學遙感衛星“高分二號”,首次從循證醫學角度明確了校園綠化暴露水平與學齡兒童近視的關系,研究顯示,在學校范圍內每提高0.1個單位的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可減緩3.6%的學校近視患病率增長;當校園NDVI普遍在0.3以上時,每年近視總體患病率將減少4.0%。
除綠化外,建筑環境也是城市兒童居住環境的重要組成,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團隊對深圳、東莞、南京等地共187所小學的25萬余名學生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學校周圍建筑密度、學校內容積率與近視發生和進展都有關聯。
“這些研究提醒,學校綠地可能比住宅社區內的綠地更重要。對于群體性近視干預,除了從社會層面一起努力增加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我們也提供了城市建筑環境方面的新思路,例如采取限制學校周圍建筑密集程度以及營造眼舒適的校園環境等手段。”林浩添表示。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的綜合防控努力下,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患病率顯著下降:2018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53.6%,到2022年降低至51.9%。
舉措:
廣州將探索逐步擴大社區眼病篩查覆蓋面
實際上,近年來,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眼病篩查防治等方面,廣州作出了一系列實踐探索。
近日,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第20242105號建議答復的函》,對林浩添等市人大代表在今年市兩會期間提出的建議案進行了回復。
“廣州以構建健康支持性環境,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等為抓手,推進眼病等防治工作關口前移。”市衛生健康委表示。此外,廣州積極開展眼底疾病聯合篩查,目前白云區、黃埔區等正試點開展眼底篩查工作。在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篩查方面,從2019年起,開展覆蓋全市的兒童青少年近視篩查工作,每年監測學生約3萬人,并及時將結果及建議反饋給學生及家長。
接下來,廣州將探索逐步擴大社區眼病篩查覆蓋面,總結白云區、黃埔區眼底篩查試點情況、三級眼病篩查模式的優缺點,探索開展基于數字智能技術的“居家自篩-社區篩查-醫院轉診”的三級眼病篩查新模式。
“我們將用好《中國城市眼健康指數》動態監測、評價數據,提出、優化現有眼病防治政策。”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表示,將繼續推進健康主題公園、步道、健康街區等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增設公共體育設施,改善社會公眾用眼的生活及工作環境。
廣州在社會建筑、醫療服務和眼病防治方面表現突出
在首份出爐的報告中,廣州為何位列21地市的榜首呢?
據介紹,廣州在社會建筑、醫療服務和眼病防治這三個指標的得分優勢十分突出:目前,廣州具有全廣東最好的醫療資源,據廣東省衛生健康委2022年的統計數據,廣州市有41家三甲醫院,占全省的1/4;廣州是全省擁有最多眼科醫生的城市,對眼健康的保障強而有力。而在社會建筑上,從各項細分指標來看,廣州在城市綠化、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中取得了一個較好的平衡點。
“綜合指標的考量中,我們關注了廣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人口密度、老齡化率、人均生產總值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人工智能研發部副研究員林鐸儒介紹,廣州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和集聚的醫療資源,這些優勢條件可以帶來更多元化、從預防到治療的系統性眼科醫療服務。
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出版的《將健康納入城市和地區規劃》明確提出,將白內障等眼病列入城市建設的重點指標之一,從廣州的綜合數據中看到,在每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白內障手術率中,廣州的分值得分最高,約為536人。“白內障是致盲性眼疾,對居民的生活質量影響很大,這一致盲眼疾具有可逆性,規范的手術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復明,大大提升生活質量。”
報告同樣出爐了廣州11個區的細分評估結果,林鐸儒介紹,區級評估體系與地市的評估體系會略有差異。越秀、天河、黃埔分列前三,其中越秀區更是取得了90分以上的高分。
“從數據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越秀區的醫療集聚資源優勢明顯。此外,越秀區有一項很亮眼的指標,那就是每萬人口的公園廣場設施數為4.9個,在各區中排名第一。”林鐸儒表示,從城市規劃層面,公園等公共場所設施的打造,讓城市更宜居的同時,也有利于戶外活動的開展和視覺健康。
眼睛是一個小小的器官,我們希望從這一小小的器官作為前哨器官入手,先行先試,構建起能夠對標國際前沿、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眼健康水平評價體系,實現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客觀刻畫中國城市眼健康畫像的突破,為政府開展眼健康城市建設評價提供有益的經驗,也為多視角、多維度、多環節、多渠道推動城市發展貢獻力量,促進社會層面對眼健康、整體大健康理念的更新。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院院長林浩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