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新發展階段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處于“十三五”收官,邁向“十四五”的關鍵節點。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構建新發展格局,成為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行重大戰略部署。
對廣州而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在“雙循環”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不僅是大灣區本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把廣州發展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城市,更是道出廣州參與國際競爭的從容和自信。
曾經,改革開放讓廣州經濟嵌入全球產業大循環當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跡;如今,新發展格局之下,廣州又如何育新機、開新局?
明定位:全省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國內外大勢、著眼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戰略之舉而非權宜之計,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而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是服務全國一盤棋的大循環而不是關乎一省一市一縣的自我小循環。
廣交會展館已成為廣州對外開放的地標性建筑。
對于城市而言,如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這考驗著一座城市能否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統籌到擴大內需這個關鍵點上,推動國內大循環真正轉動起來,更考驗著一座城市如何統籌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雙循環。
當前,廣東提出要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強化戰略支點的支撐、聯通、撬動功能,在大變局中塑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廣州,更是著眼于大局所需,立足廣州所能,提出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提升廣州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策源能力。
廣州,目前常住人口超1530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32年穩居全國第三,跨境電商進出口總規模全國第一,消費潛力巨大;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產業綜合實力和配套能力居全國前列;擁有白云國際機場、廣州港、廣州南站等世界級基礎設施,是國際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有能力、也有責任擔當起“暢通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的角色。
這樣的定位,也見證著廣州參與國際競爭的從容和自信。
對內,以需求牽引供給,聚焦“雙區”建設、廣深“雙城”聯動,打造廣州都市圈……廣州不斷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引領作用,增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不斷開辟新空間。
對外,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對外開放走向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
強支撐:優化科技創新空間布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發展早已嵌入全球產業大循環當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跡。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過去以低成本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甚至可能出現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卡脖子”之痛。對廣州而言,這意味著要更高層次地參與國際的競爭與合作。
“十三五”期間,廣州加快布局新興產業,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軌道交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城市創新布局看,廣州已初步形成了“一區三城”創新主陣地。有匯聚了唯品會總部、阿里巴巴、騰訊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也有集聚中科院“一院五所”創新資源的南沙科學城和上升為中新兩國雙邊合作項目、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的中新廣州知識城。
往東看,在中新廣州知識城, 被稱為“廣州第一芯”的廣州粵芯半導體公司的無塵車間中,機器發出節奏密集的“咔咔”聲,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的順利投產,填補了大灣區制造業“缺芯”的空白。50公里之外的廣州科學城,已經形成從芯片設計、模塊集成、整機組裝到行業應用的“北斗”全產業鏈,從北斗產業示范園區走出的“廣州軍團”,更是見證了8848.86米珠峰新高程的誕生,也助力廣州實現“5G+北斗”產業競爭力國際領先。
往南看,北斗導航精準定位、無人駕駛充當“搬運工”……南沙港區四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這里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使用人工相較傳統碼頭減少約六成。還有不時能看見的、頭頂長著“天線”的自動駕駛車輛,如今對于廣州市民而言已不再陌生。從百度阿波羅、小馬智行到文遠知行,廣州正逐漸形成自動駕駛產業集群。而廣州正發力建設的數字新基建,將以更快的網絡傳輸速度和更多的信號源,持續為更“智慧”的城市提供新動能。
一組組數據更是成為廣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生動注腳:2019年,廣州八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7%,新能源汽車2019年產量6.06萬輛;4K超高清視頻板卡出貨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新型顯示模組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大會永久落戶廣州。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新技術不斷突破,努力解決高端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卡脖子”問題,研發全球首個31寸UHD(超高清)頂發射印刷H-QLED(量子點發光二極管)樣機、全國首臺5G+8K攝錄一體機等,海格通信自主研發“海豚”系列芯片為北斗三號提供技術支撐,區塊鏈突破一批底層關鍵核心技術,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國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
擴內需:激活消費市場,“買買買”也是生產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皻v史經驗表明,大國都是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過去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內需與外需發展不平衡。如今,我國要做好內循環,不意味著要降低外循環,其關鍵在于將產業布局留在國內,提升就業和居民收入,激活消費市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副校長董小麟如是說。
而這樣的變化,也考驗著廣州的帶動能力和輻射能力?!笆濉逼陂g,廣州消費加快提檔升級。2016-2019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1%,2019年達9551.6億元,連續32年穩居全國第三,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萬元,居國內城市第一。
地處廣州傳統中軸線的北京路,曾一度被人們認為已經“老去”,鮮有符合年輕人消費習慣的購物中心。經過一年的改造提升,千年老街煥發出新活力。新增戶外裸眼3D超高清曲面屏,實現5G網絡全覆蓋、精細修復“橘香齋”“陳李濟”等騎樓……北京路隨之成為今年國慶假期熱門的旅游打卡地,“雙節”期間,總人流量超400萬人次,營業額超6億元,同比增長160%。
數字賦能,線上消費讓廣州市場釋放出更大的潛力?!笆濉逼陂g,廣州網絡消費快速增長,限額以上企業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翻了一番,由2015年6.5%提升至2019年13.9%。廣州還在全國率先出臺“直播電商16條”、打造全國直播電商之都,啟動2020廣州直播帶貨年,舉辦首屆直播節,吸引了帶貨達人薇婭、奧運冠軍鄧亞萍、世界冠軍謝杏芳紛紛走上廣州塔的直播間“帶貨”。
這樣的市場潛力也讓廣州品牌看到了新的機遇。在2020年的廣州車展上,看展人數再創新高。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車市未來幾年還有較大的購車需求將會釋放?!耙鰢鴥却笱h,開發、提振國內消費,開發國內市場,中國品牌有主場優勢,對于自主品牌是非常好的發展機遇?!睆V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說。
話合作:強化城市能級,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還考驗著一座城市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為此,廣州更要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引領作用,增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不斷開辟新空間。
從11年前簽署同城化框架協議的廣佛同城,到如今廣州、深圳簽署七大領域合作協議;廣州市抓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綱”,切實貫徹國家關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戰略要求,積極主動加強與灣區城市對接合作,形成同頻共振、互利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無論是廣深“雙城聯動”,還是廣佛“全域同城化”,都是廣州與兄弟城市共同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優質創新資源的必然選擇,既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鞏固強化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地的客觀必然,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需要。
當前,廣州、深圳經濟總量之和占全省一半,在廣東舉足輕重。在產業合作方面,廣州產業體系完備、發展空間廣闊、人才資源豐富,深圳新興產業突出、研發能力強勁,有互補基礎。近年來,廣深產業合作越來越緊密,2011年,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龍頭產品微信誕生并扎根在廣州;2017年,廣州白云區和華為簽署云計算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打造千億級云計算產業;今年的5月8日,華為與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廣州“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揭牌。伴隨著廣深聯動的推進,廣州、深圳在產業合作上的力度不斷強化,特別是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展開了一系列深化合作。
作為國際交通綜合樞紐的廣州,也正重點推進城市間軌道交通互聯,增強城市輻射能力?!笆濉逼陂g,廣州建成廣清城際一期、廣州東環城際、穗莞深城際新塘至洪梅段、廣佛肇城際等4條(段)城際鐵路,廣州地鐵集團承接珠三角城際運營工作,首條廣深水上高速客運線路——南沙客運港至深圳機場碼頭航線于今年6月開通,都見證著以廣州為中心的灣區“1小時交通圈”“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在成為現實。
促開放:提升國際商貿中心,建設國際消費中心
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重大風險挑戰,中國開放的大門不但不會關閉,還越開越大。
這,是中國的回應。
“我們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政策措施,防止與西方的脫鉤。國際循環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經濟發展,而且具有政治上的戰略意義。”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在他看來,廣州地處內外循環的連接點,向來以外向型經濟為主體,和西方企業打交道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應當繼續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開放的大門如何越開越大?
“十三五”期間,廣州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不斷在國際交往中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從每年舉辦許多大型高端會議,到今年成功當選世界大都市協會新任主席城市,廣州參與國際交往的腳步,成為中國城市參與全球城市治理的縮影,既提升了中國城市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也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作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當疫情來襲,廣交會首次整體開上“云端”, 這場“買全球、賣全球”的貿易盛會如期舉行,火爆依舊。但廣州并不滿足于此。日前,廣州提出要加大對廣交會的支持力度,加快實現“從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全方位貿易轉變”“從出口促進為主向進口和出口并重促進貿易平衡轉變”等“四大轉變”,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持續增強“中國第一展”的行業影響力和品牌輻射力。
當然,“雙循環”不僅是貿易,更涉及資本、技術和人才“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流動。
2020年9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聯合發布《機遇之城2020》報告。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位列前4名。廣州在多個維度上排名靠前,其中“智力資本與創新”排名第一。
正是開放,讓全球人才為廣州而來;全球資本為廣州而來。
“20多年前,我拉著一個拉桿箱從寧波南下,在廣州創業,廣州開放包容給了我發展的機會。”2018年廣州國際投資年會,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講述了這段創業故事。2年后,在全面加快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動員活動上,在廣州深耕23年的丁磊繼續表達著對廣州的信心:“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是一股新的東風,網易會乘風而上,繼續用創新創意和廣州一起創造新的未來。”
今年8月,總投資額高達4000萬美元的渣打銀行大灣區中心正式落戶廣州天河。渣打集團行政總裁溫拓思表達了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看好:“大灣區充滿活力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渣打銀行已經把粵港澳大灣區列為策略重點的核心區域,并利用我們的人才、科技以及對客戶的深入了解,推出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來支持大灣區的發展。”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廣州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增長7.2%,在穗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累計達309家,投資項目累計達1166個。
消費單
廣州限額以上企業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由2015年的6.5%提升至2019年的13.9%。2020年1月-10月限額以上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0.1%,遠高于全國的16%。
在浙江省電子商務促進中心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國直播電商城市榜單中,廣州排名全國第一;在天貓和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20新國貨之城報告》中,廣州排名全國第二。
廣州出臺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發布《廣州夜間消費地圖》,策劃推出30個夜間消費聚集區,打造“YOUNG城YEAH市”(羊城夜市)品牌。
2016年-2019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1%,2019年達9551.6億元,連續32年穩居全國第三,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萬元,居國內城市第一。
貿易投資
2019年,廣州商品進出口值突破1萬億元,一般貿易占進出口總額比重從2015年的43.7%提升到2019年的49%,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由33.6%提升至42.7%,歐盟、東盟超越美國成為廣州第一、二大貿易伙伴。
2019年,廣州跨境電商總規模(444.4億元)居全國第一,其中進口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經驗數量全國第一。
營商環境
2018年來,廣州先后實施營商環境1.0、2.0、3.0改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獲評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至2020年10月,城市信用監測排名中,廣州位居全國第四,在2020年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門戶網站一體化建設中,廣州獲評市級第一名。
截至2020年10月,廣州實有各類市場主體260.6萬戶,比2015年增加127.6萬戶。
朋友圈
截至2020年12月1日,廣州已與全球六大洲59個國家的87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對11個國際友城投資65個項目,投資總額達2.4億美元,對9個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投資18個項目共1.8億美元,伯明翰大學廣州中心等多個友城合作項目相繼落戶。
廣州的外國駐穗領館數量增至66家,居中國內地城市第二位。2018年以來,烏拉圭、委內瑞拉、加納、巴拿馬、烏茲別克斯坦共5個國家在廣州設立總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