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8月30日),廣東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在廣州召開。9個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和62部獲獎作品受到表彰。其中,廣州市共有9部作品獲獎。
近兩年來,廣州文藝戰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對標對表“五個一工程”獎,不斷強化精品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文藝創作導向更加鮮明,創作熱情更加高漲,創作質量不斷提升,共創作推出200多部文藝作品,9部作品獲得省“五個一工程”獎,舞劇《醒·獅》獲得中國舞蹈最高獎,電影《南哥》、電視劇《奪金》被中宣部、廣電總局列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國產電影展映劇目。
廣州推出一批文藝精品
近兩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藝創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文藝精品創作工作,把實施文藝精品工程作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五個一工程”獎為龍頭,以重點作品立項為支撐,大力促進文藝精品生產,繁榮各類文藝創作。
廣州深入實施《廣州市文藝精品創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積極推進《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工作方案(2019-2021)》,建立文藝作品創作題材庫,每年召開文藝創作生產會議,對精品創作進行規劃部署;每月召開精品生產推進會,加強重點創作項目的立項指導,形成“規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推出一批”的文藝創作生產推廣機制。
對標中宣部和省委宣傳部出臺的一系列文藝精品創作扶持政策制定我市文藝精品扶持辦法,用好用活各類政策,加大對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兩年多來,廣州市先后推出民族舞劇《醒·獅》、芭蕾舞劇《浩然鐵軍》、話劇《行在南國·周先生》、粵劇《初心》等一批優秀舞臺劇,紀錄片《廣州故事》和廣播劇《守護英雄》分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頻道和中央臺華夏之聲頻道播出;精準扶貧歌曲《一起幸福》入選“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精品工程”,《花開新時代》在廣東省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晚會上唱響并在央視播出,被收入“學習強國”平臺;反映精準扶貧題材的電影《南哥》與美國電影發行公司簽約全球發行;《刑場上的婚禮》等兩部經典粵劇電影完成拍攝。
引導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
廣州落實“兩個鞏固”根本任務,堅持以精品創作凝魂聚力、教育人民,從文本創作、劇本孵化、經典作品改編等源頭抓起,深挖嶺南大地深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扶持優秀原創作品,把工作重心向源頭聚焦,從前端發力,帶動創作水平整體提升。
廣州鼓勵、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帶著創作項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而提高思想素質、業務水平和人民情感。組織專家學者對文藝項目在選題論證、修改加工、宣傳推介等環節提供指導,對重點項目全程介入,邀請全國知名專家找不足、提建議,幫助創作者修改提高。支持優秀作品巡回演出,提高展演展示頻次,在實踐中不斷打磨提升,擴大作品影響力和知名度。
《醒·獅》在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采風,足跡遍布三元里村、陳家祠、佛山祖廟、黃飛鴻紀念館等十多個地點,和舞獅少年聊天,同民俗專家、文化學者座談,不斷領悟傳統藝術精髓,將廣東民間舞蹈、醒獅、南拳等諸多“非遺”文化元素匯聚其中,劇中的音樂、服裝、布景等都充滿著嶺南風情和廣府特色。劇本十三易其稿,先后組織6次專家研討會,自首演至今共演出37場,觀演人數超過5萬人,現時演出排期已過100場。
構建文藝精品創作新格局
近年來,廣州大力實施文化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營造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通過校企合作、市區共建等模式,建立藝術名家工作室,推動名家多出精品,鼓勵名師收徒授藝。
面向國際國內兩個人才市場,主動對接港澳文藝人才,實施文藝名師引進扶持計劃。開展“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和“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實施青年英才扶持計劃,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塑造本土化的“明星名角”。
廣州深化實施“一團一策”,對文藝院團進行精細化管理,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以考核引導院團發展。試行“藝銜制”,推動文藝院團內部分配方案改革,建立健康的人才成長通道,形成良性競爭態勢。完成13個市級文藝家協會換屆選舉,把思想上立得起,藝術上站得住的代表性人物選出來。加快粵劇院新址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精品創作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圍繞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突出服務主題,用足用活現有各類文化專項資金,千方百計加大投入保障。
9部獲獎作品簡介
1.大型民族舞劇《醒·獅》
出品單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創演單位:廣州歌舞劇院
舞劇《醒·獅》首演至今共演出37場。
該劇作為國內首部以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依托深厚的嶺南文化,活化鴉片戰爭和三元里抗英故事,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東醒獅、南拳、木魚說唱等嶺南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劇目,引起強烈反響和好評。
2.電影《南哥》
生產單位:廣東南方領航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電影《南哥》作為黨的十九大獻禮影片于2017年10月17日在全國院線公映,是我國第一部向全球多國(包括歐美)發行的中國扶貧題材電影。該片取材于廣州市扶貧先進人物郭建南的真實事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3.電影《榫卯》
生產單位:廣州七封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劇照
影片《榫卯》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筑題材的電影,講述了一對父子在他鄉異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在超前點映中收獲如潮好評,引發了許多觀眾對于古建筑的思考,影片中的父子情更是令許多觀眾動容,被贊為與父親觀影的首選。
4.圖書《山海經·候人兮猗》
編著者:林俊敏(筆名“阿菩”)
出版單位:花城出版社
《山海經·候人兮猗》,依托《山海經》《吳越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神話典籍,結合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基礎,對中國神話母本故事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演繹。小說本身文字優美,今古相和,特別容易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上古的氛圍,感受中華文化的傳統魅力。
5.紀錄片《廣州故事》
出品單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
《廣州故事》
該片分為《回眸》《弄潮》《心旅》《遠行》《拓路》5個篇章,每集講述3至5組傳奇人物的故事,透視改革開放時代浪潮中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命運,追溯改革開放的歷程,追尋改革開放的初心,展望改革開放的未來。
6.廣播劇《守護英雄》
出品單位:廣東省文明辦、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廣播電視臺
該劇以“鋼鐵戰士”麥賢得的妻子、全國道德模范和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李玉枝為人物原型,講述她47年如一日,踐行守護英雄的承諾,創造醫學奇跡,用樸素真摯的家國情懷為英雄撐起一個家、一片天的動人故事。
7.歌曲《一起幸福》
出品單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歌曲描繪了扶貧干部攻堅克難的奮進場景,展現出攜手共進、同奔小康的幸福畫卷,把唱響精準扶貧主旋律推向高潮。
8.歌曲《花開新時代》
出品單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歌曲宣示了嶺南兒女“奮進新時代,改革再出發”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奏響了抒情新時代、禮贊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的豪邁旋律,唱出了改革開放40周年的壯闊歷程,描繪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美好圖景。
9.歌曲《對未來的誓言》
出品單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在《花開新時代——廣東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唱響的歌曲《對未來的誓言》,以豪情萬丈的旋律,歌唱了祖國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謳歌了新時代奮斗者的偉大精神。
《醒·獅》總導演史前進:
將赴京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演
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醒·獅》是此次獲獎作品中的唯一一部舞劇。該劇總導演、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前進表示,十分高興能獲得廣東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是對我們藝術創作的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該劇首演至今經歷3次大的修改和提高,都是在省委宣傳部和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進行調整和提升的”。他告訴記者,“我在頒獎儀式上感觸特別深,首先覺得劇目要不斷拓展演出,服務更多人民群眾;其次,要在創作中牢牢把握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在嶺南特點之上注重現實題材和現實意蘊的傳達,多弘揚正能量;三是院團要高度重視藝術人才的建設,給人才提供廣闊平臺。”
該劇自2018年8月首演以來,先后在廣州、貴陽、上海、中央黨校、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及廣東的佛山、順德、江門、深圳等地巡演,目前已累計演出37場。
有觀眾表示:“現場觀看,熱血沸騰!能把舞蹈跳得這么有技術含量,把功夫展示得這么自然,把家國情懷表現得這么振奮的,唯有《醒·獅》!醒獅,既體現著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精神氣節和團結開拓、不畏艱險的民族形象;也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種子遠播四海,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
史前進透露,9月18日、19日,《醒·獅》將在半年內第3次赴京,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演。
《守護英雄》編劇黃建偉:
五易劇本為老英雄賦予新時代意義
廣播劇《守護英雄》以“鋼鐵戰士”麥賢得的妻子李玉枝為人物原型,講述李玉枝47年如一日踐行守護英雄的承諾,精心照顧護理一級傷殘軍人麥賢得,創造醫學奇跡,用樸素真摯的家國情懷為英雄撐起一個家、一片天的動人故事。
劇中男主人公“麥賢得”是與“雷鋒、焦裕祿”一樣在全國廣泛宣傳的英雄模范,于2017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八一勛章”。劇中女主人公“李玉枝”,是全國道德模范和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因“守護英雄”而成為“英雄背后的英雄”,被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和授獎。
編劇黃建偉表示,廣播劇這一次能拿下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第一個是素材要有競爭力,作品要有時代精神,我們為老的英雄人物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同時,制作非常精良,廣州廣播電視臺廣播劇專業創作團隊聯合國內頂級廣播劇創作專家,歷時一年半,五易劇本,精心創作而成”。
該劇共分3集,每集30分鐘,先后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頻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夏之聲,以及廣東廣播電視臺、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播出。已經收聽過該劇的老一輩聽眾表示,作品令自己重新關注到20世紀60年代的英雄,對營造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氛圍,弘揚優良家風,推動家庭文明建設起到了榜樣作用。
黃建偉介紹說,他們正在結合大灣區建設等主題籌劃創作,“找到自己的定位,準備未來在作品中突出嶺南特色,除了找本地知名配音演員之外,還計劃邀請港澳藝人參與創作,體現我們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在下一屆獎項競爭中突圍”。
《南哥》制片人孫洪濤:
向世界展現脫貧工作的“中國方法”
《南哥》
電影《南哥》作為黨的十九大獻禮影片于2017年10月17日在全國院線公映,是我國第一部向全球多國發行的中國扶貧題材電影。該片取材于廣州市扶貧先進人物郭建南的真實事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在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南哥》舉行了展映活動,并在120余名發行商及文化官員的見證下,與美國TriCoastWorldwide公司簽約全球發行儀式。今年8月,《南哥》先是在意大利中國電影節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員”兩大獎項,后又被中宣部選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國產影片展映活動”推薦影片。如今又獲得省“五個一工程”獎,影片總制片人孫洪濤表示,《南哥》能夠獲得不同類型的獎項認可,自己非常欣慰。
談到這部影片的優勢,孫洪濤用一個美國發行商在看完《南哥》后的原話回答記者:“他說,這部電影告訴了觀眾,一個中國好人樂于助人的故事,這種人性的精神,是可以通達世界的;同時,這部電影向世界傳達了脫貧工作的中國式解決方法。”
在劇本創作調研階段,孫洪濤發現,一提到郭建南,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全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南哥”:“這是對他人格人品的一種尊稱,也說明他與村民之間的感情。”抓住這個細節,影片最終決定命名《南哥》,并在故事里高度還原人物的性格特征:質樸親近、像個鄰家大哥。
《榫卯》導演甘小二:
復建的不僅僅是建筑還有精神家園
由甘小二執導、馬躍主演的電影《榫卯》講述的是一對父子在異地重建祠堂的故事。影片于2017年入圍第一屆塞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音樂四項提名,主演馬躍斬獲最佳男主角獎項。2018年,《榫卯》榮獲廣東省文藝精品項目扶持,同年入選“粵影風華·改革開放40周年廣東電影成就展”。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有著濃濃的“廣東元素”,不僅因為片中有不少場景在廣州、韶關等地取景。這部電影幾乎所有主創,都來自華南師范大學。導演甘小二是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副教授,他表示,前后共有50多名在讀和已畢業的華師學生參與電影制作過程。
作為國內少有的古建筑題材影片,《榫卯》講述的是古建復建工程師陳文遠,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工作的建筑工地遇到了父親,才發現原來千里之外的家祠被賣來此地。于是,父子倆開始歷經重重困難在異地重建家祠。祠堂重建的過程,亦是兩人交流對話、相互理解的過程,如同榫卯的嵌合。
最初甘小二的靈感來源于“古建筑的消失與恢復”,感嘆于工匠們的精巧手藝。對他來說,一榫一卯的嵌合,復建的不只是實在的建筑,還有精神的家園。觀眾看這部電影,真正能夠引發強烈共鳴的,是故事里所透露出的濃濃鄉愁。
網絡作家阿菩:
獲獎表明廣東對于網絡文學的肯定
廣東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揭曉。網絡作家阿菩作品《山海經·候人兮猗》成為贏家,這是網絡文學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阿菩是廣州本地作家,其因百萬級暢銷書《山海經密碼》享譽海內外。
阿菩告訴記者,得知獲獎的消息,他非常驚喜,同時也深感意外。談到驚喜,他表示,首先,“我的獲獎,是一種標志性的事情,因為網絡文學這20年來,沒有一個作家獲得過‘五個一工程’獎。我的讀者在網絡上留言,稱這有著‘網絡作家從草根到殿堂’的意義,這也表明了廣東對于網絡文學的充分肯定”。第二個驚喜,他認為,《山海經·候人兮猗》的獲獎,是政府與文化管理部門對于傳統價值回歸的肯定。
談到意外,他表示,也不意外,首先,廣州是中國網絡文學的重地,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內外影響巨大。作為包容開放的廣州,有網絡作家能夠獲得“五個一工程”獎,也只是時間問題;其次,這個不意外,也凸顯出政府管理部門對于本土文學,特別是網絡文學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廣州網絡作家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談及創作《山海經·候人兮猗》的初衷,阿菩告訴記者:“我第一次深入接觸《山海經》,是在大學一年級。我的老師叫劉曉春,是中國著名民俗學大師鐘敬文先生的弟子。大學四年,我收集了市面上所有關于《山海經》的各種版本,注釋本、插圖本、白話本、全譯彩圖本……但我發現,這些版本的《山海經》要么太深奧,要么太枯燥。怎樣才能讓更多人讀懂《山海經》?我想用好看的小說形式,把《山海經》重寫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