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場體育盛會,能給一座城區帶來什么?
對廣州天河而言,答案早已超越建場館、引客流或造熱點。
從1987年六運會到2001年九運會,從2010年亞運會再到2025年十五運會,四次國家級乃至國際級體育盛會串聯起四次歷史性躍遷。天河,這座建區40年的城區,從廣州東郊菜地蝶變為全國第三“百強區”,背后是一條“以賽興城、以產強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四次盛會,早已超越體育本身。今天的天河,正著力回答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將賽事紅利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
空間之變:“建、進、強、融”步步向前
放眼全球,借助大型體育賽事重塑城市空間的案例不勝枚舉。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改造舊港區,2012年倫敦奧運會煥新舊工業帶,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建造盧塞爾新城……體育的意義,早已不止于賽場,更是城市能級躍升的戰略支點。
歷經四次體育盛會的天河,正是這一邏輯在中國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的鮮活樣本。
六運會時期,新生的天河尚處郊野,城市發展以“建”為要。天河體育中心拔地而起,不僅填補了東部大型公共設施的空白,更讓天河成為廣州“東進”戰略的起點;九運會階段,天河重心轉向“進”,廣東奧體中心落成、珠江新城加速崛起等,帶動廣州第二次“東進”;亞運會時聚焦“強”,天河“城市客廳”的形象確立,從區域中心向國際舞臺進發。
如今,十五運會開幕,全市30個比賽場館中有13個落子天河,田徑、跳水等15個核心項目的賽事在此上演。這不僅是對城區運維能力的檢驗,更是對天河這個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優化空間的壓力測試。
要知道,在一個建成區率達74%、GDP連續18年穩居全市第一的城區推進更新,最難的不是規劃藍圖,而是如何平衡多元主體利益,打破土地碎片化困局。
這一點,在十五運會開幕式舉辦地——廣東奧體中心不遠處的天河智谷廣棠片區體現得尤為典型。過去,這里低效廠房林立,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低下,長期得不到有效釋放。面對難題,天河進行創新,從“全面改造”轉向“征儲結合”模式,大幅提升征收效率,成功落地全區近十年來最大規模土地收儲項目。被整合的連片用地,正加快導入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智能網聯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承載地。
以此為縮影,天河從“強”到“融”躍遷,推動城市功能從“辦賽場所”向“產城融合載體”轉變,實現“賽時精彩、賽后繁榮”。“一芯一帶兩軸”新藍圖已繪就,天河從“單極點”向“多中心”轉型,謀深做實“123456”產業發展思路,加快構建動力更足、結構更優、韌性更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之變: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產業動能
從“辦賽”到“興業”,天河的“以賽營城”之路正加速向產業深處延伸。
早期賽事帶來的多是酒店、餐飲、零售等配套服務業,隨著金融業、軟件業、高端專業服務業等興起,天河產業能級明顯升維。
如今,天河不只是廣州經濟“第一大區”,更在科創、金融、消費、總部經濟等多個領域領跑全市,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關鍵陣地。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天河可被視為建設大灣區“雙中心”的“創新引擎”,擔當起廣州乃至大灣區的“創新策源地”重任。
從六運會到十五運會,廣州“東進”的城市發展戰略為天河打開了更廣闊的發展腹地。借助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流量效應”,天河擦亮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展示窗口,形成產業對接、資本鏈接和人才集聚的契機。
今年年中,廣州國際金融城方城開園,15棟超甲級樓宇集體亮相,廣發銀行、中國人壽、農業銀行等多家金融區域總部相繼入駐,廣州千億級產業平臺揚帆起航,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全球投資者的目光,成為大灣區資本流動的重要樞紐。
在天河這片日益成熟的產業沃土上,科技創新變身絕對的“主角”,正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半個月前,小鵬科技園在天河智慧城啟用,帶動傳感器、芯片、汽車軟件等上下游企業聚集。目前,其所在的天河智慧城已匯聚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59家。今年1—9月,天河智慧城營收規模達421億元,同比增長110%,“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生態變為現實。
前沿技術也在加速落地,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數字人等應用場景,不僅服務于十五運會,更成為天河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的“試驗場”。2025年上半年,天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773.75億元,占全市三分之一;2024年低空經濟營收超50億元,增速超30%。賽事的“技術需求”正加速轉化為產業的“創新供給”。
產業發展紅利也正惠及基層。車陂村通過村企合作模式打造“ing未來印”商業綜合體,以“公園感”空間和“寵物+運動”IP,激活社區活力。項目由企業全額投資20億元,村集體持有40%物業經營權,40年后產權完整回歸,實現資產長效增值。類似模式已在獵德天德廣場等村成功運作,為村集體每年帶來逾1億元的經濟收益。
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發展動能,一次次體育賽事聚光燈照亮的,是一片蓬勃生長的“產業森林”。
發展之變:將體育精神融入血脈
從一場場體育賽事中走來,天河不僅重塑了城市面貌,更將拼搏向上的體育精神融入了發展血脈。
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天河的發展邏輯正發生深刻轉變,更加注重提升治理效能、厚植生態本底、拓展開放格局,奮力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現代化建設的示范樣本。
治理之變,落腳于對“人”的關懷。天河在全市首推“我陪群眾走流程”,組織全區干部陪同企業、群眾辦事,親身體驗并解決流程堵點;“e企速辦”五維服務矩陣垂直服務于產業,真正實現“服務跟著企業走”;持續推進環境整治升級,通過“居民議事會”共建口袋公園,高品質辦妥街角“小事”,讓環境品質提升成果惠及市民生活……城市不再由上而下“被設計”,而是由千萬市民共同營造。
生態之變,在城市“種出詩意”。作為廣州建成區密度最高的城區之一,天河在中心地帶解鎖“綠野仙蹤”,年底將建成40公里森林步道,覆蓋火爐山、龍眼洞、鳳凰山等核心林地;打造“綠色全運 綠美之旅”線路,入選全省首批生態文旅線路,也是廣州唯一上榜的生態文旅線路;以賽事場館、交通樞紐、城市干道為重點,實施90項環境提升工程,改造道路35條(超40公里),綠化提升面積達22萬平方米,開放閑置空間增綠惠民。生態不再是發展的代價,而是高品質生活的底色。
開放之變,彰顯鏈接全球的雄心。今天的天河,早已超越“承接溢出”的被動角色,主動嵌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落地全市首筆企業、個人“粵信融”跨境數據驗證業務;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引入項目334個,引進或孵化年營收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19家;以人才服務促進招商引資帶動產業升級,讓全球精英“來得了、留得下、干得好”。
拒絕大拆大建,天河將賽事保障與城市品質提升、全民健身、經濟發展等相結合,既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關于城市內涵式發展的要求相一致,也與“十五五”規劃建議“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相契合。
賽事與城市雙向奔赴。站在“十四五”沖刺收官、“十五五”即將啟幕的歷史關口,天河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品質提升,以“賽事流量”激活“消費熱量”和“經濟增量”,以高顏值和硬核實力共同刷新城區形象,以實際行動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向著“十五五”大踏步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