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實驗室航拍圖
作為國家科技教育文化中心,2024年,廣州科技創新不斷攀登新高峰,凸顯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國之擔當”,廣州GaWC排名躋身全球一線城市,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八位,還獲得全球首批“燈塔城市”稱號。
當前,廣州正以科技成果轉化“1+N”政策體系為引領,全面打通轉化堵點,做強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生物島實驗室等重大成果轉化平臺,圍繞國家戰略科技成果沿途轉化、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等開展試點,探索形成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廣州模式,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助推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在廣州,“超級平臺”正加速產生“超級成果”。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現國內寬能高純鍺探測器的首次成功研制,并在全球首創質子重離子治療監測系統臨床樣機。廣州實驗室研發的全球首個瘤內注射藥物等6款藥物獲批上市,在抗甲流、抗結核等藥物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由生物島實驗室孵化的廣州慧炬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出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透射電鏡TH-F120已實現首單客戶交付,它將為生物醫藥與健康、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細胞與基因、前沿新材料等現代化產業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率連續多年蟬聯華南地區高校首位,近5年來,學校有超過1000件專利實現轉化。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學校推出了“華工十條”,明確將70%至95%的成果轉化收益一次性獎勵給科研人員,鼓勵科研人員將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員的轉化意愿。2009年以來,學校以第一完成人獲中國專利獎數量穩居全國高校第一。
如今,廣州正依據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力鍛造“活力創新軸”,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活力創新軸”匯聚全市約3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51%的高新技術企業和74%的獨角獸企業,構建起“創新策源—孵化轉化—產業應用”的完整鏈條,數字經濟、智能交通、生物經濟、空天深海4大科創產業在創新軸上欣欣向榮。
展望未來,廣州將進一步完善戰略科技力量服務保障,梳理全市現有科技力量清單,進一步建強包括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新聯合體、科創平臺等在內的科技力量,產生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出一大批實實在在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