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天空地”一體化城市感知監測體系
隨著AI與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規劃成為引領城市未來發展的新方向。近日,中國城市規劃信息化年會在廣州召開,聚焦“智慧規劃·AI賦能”主題,致力于推動城市規劃領域的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規劃資源領域多名院士、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多名代表圍繞發展智慧規劃等新質生產力進行了深度交流探討。
廣州作為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領型國家中心城市和開放型大灣區核心引擎,在智慧規劃方面近年來開展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通過建立全域全要素基礎數據底座、全周期規劃管理閉環以及全體系多場景信息化應用,持續推進規劃和空間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和集成化,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加“數”添“智”。
作為超大型城市,廣州的智慧規劃有哪些特色?
其一,注重城市感知,建立全域全要素基礎數據底座。
廣州通過全面、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況,收集并整合各類規劃和自然資源數據,建立二三維空間地理數據,為城市治理、決策支持和公共服務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城市感知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神經末梢”,是城市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石,廣州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城市感知監測體系。天:構建“大樣本-大模型-大監測”的AI遙感監測體系,實現自然資源的智能監測。空:建設“廣州鷹眼”低空遙感監測網絡,支持低空飛行管理與目標監測。地:支持接入街區高清視頻監控,實時感知并預測人流變化。
其二,注重科學規劃,構建支撐全周期規劃管理閉環。
強調從“守門員”轉向“引領者+守門員”的科學規劃,廣州通過構建“編制-實施-監測-評估-維護”閉環,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各環節之間的無縫銜接和高效協同,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持續性,為政府決策、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據。
例如,通過實時監測城市運行相關信息,實現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等功能,目前已納入“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同時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與應急部門組建廣州城市安全研究院,探索提升全市綜合風險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會商研判數據、匯聚、支撐保障等能力。
其三,注重融合創新,開展全體系多場景信息化應用。聯結政企、統籌陸海、和合城鄉、融通古今、安全增韌等專題場景業務已經在廣州廣泛應用。
例如,為推進《南沙方案》貫徹落實,選取南沙3個先行啟動區+1個成熟片區作為賦能南沙未來智慧城市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普惠應用的試驗區,構建廣州市南沙先行區數字孿生二三維應用平臺,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合作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面向重點項目審批業務需求,支持在實景三維場景下實現“策劃生成-立項用地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產權登記”的六大階段的規劃分析、現狀研判和歷史回溯,有效提升跨部門協同服務能力。
面向市級、區級、鎮街、村委、農戶五級用戶,開發人戶房地平臺,為鄉村建房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數據底板,實現基于空間信息的“人-戶-房-地”多維度數據動態協同,保障農戶便捷獲取信息,為宅基地管理和審批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