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精虎猛 煉強制造業筋骨
一年前,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出了“從春天出發,時不我待”的時代強音,“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藍圖翻開新篇。
新質生產力正以持久之功推動廣州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汽車產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新能源車產能不斷釋放;增芯項目完成廠房封頂、先進設備入駐等一系列里程碑,并將迎來實現投產的關鍵一年……
科技自強之力正以迅猛之勢催生廣州產業新動能。5G+8K+3D+VR超高清轉播車實現量產;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的首枚火箭完成總裝測試……
一年前在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亮諾”的企業,已經交出亮眼成績單。廣州實體經濟由“制”及“智”再及“質”,“穩”于百尺竿頭,“實”力可期更“進”一步。
廣州“實”力:亮諾企業交出高質量答卷
“去年初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以來,我們全員奮進,確保各項任務如期高質量完成。”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亮接受記者采訪時回顧道。
去年9月,20萬平方米廠房的主體結構封頂;12月,首臺生產設備——Primo D-RIE?刻蝕設備反應臺搬入廠房;2023年全年簽發了價值將近80億元的合同,對外付款達到約30億元……增芯的一系列里程碑和數據,讓張亮對今年的工作大有信心:“我們計劃今年6月完成設備調試,并盡快投產,力爭今年年底實現第一批傳感器產品下線銷售,2025年產量持續爬坡。”
增芯項目全稱為“增芯12英寸先進智能傳感器及特色工藝晶圓制造量產線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將建設月加工能力達2萬片的12英寸MEMS制造生產線。去年12月搬入廠房的刻蝕設備反應臺,正是支撐增芯項目生產環節非常關鍵的一環,“可以說是吹響了工程建設期到設備調試期的號角。”張亮說。
佳都科技是在去年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亮諾”的另一家高科技企業。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劉偉當時表示,該公司將利用一筆近20億元的定向增發,儲備充足資金加碼“AI+大交通”領域的前沿技術創新投入,深入開展數字孿生創新開放平臺、新一代交通數字化系統等產業突破性研發。

佳都科技在廣州打造大灣區元宇宙創新示范中心。
這筆增發確實取得了應有的“回報”——經過為期6個月的攻關,佳都于2023年6月率先發布行業首個“交通大模型”,推動算力、算法、應用三位一體AI大模型產品化落地,并中標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夯實了科研“國家隊”的地位。此外,除了服務本地,佳都科技還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廣州智慧交通產業的“名聲”。
隨著廣州提出打造“世界顯示之都”的目標,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成為廣州重點打造的千億級產業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名片”。作為該產業的佼佼者,廣州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在去年的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提出了“技術驅動,加快產業化步伐”的目標。

廣州市積極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
據廣州華星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在2023年實現了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商顯、手機、車載屏等全產品線量產出貨的突破,特別是電視產品線出貨量實現了穩定增長,市場份額持續擴大;手機和車載屏產品線在國內外市場表現優異,帶動了廣州顯示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營商服務:一兩年的事,3個月就完成
廣州東部集成電路產業鏈正以高質量、高速度形成,這離不開政府以及相關配套服務的“灣區速度”,這一速度大大超越了張亮的預期。“去年,在增城區政府和南方電網協同配合下,3個月就完成了項目所需的一個10kV供電站建設和開啟供電,其后又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220kV變電站建設的各項前期工作,實現全面開工。”張亮說,“在我的認知里,這些工作沒有一兩年是完不成的,但在廣州、在增城,3個月就做成了,確實體現了大灣區和廣州對高科技企業的大力支持。”
廣州對實體經濟、高科技產業的支持還體現在真金白銀上。去年底,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對外發布了《廣州市促進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該專項資金將發揮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專項資金的第一批集中申報在今年1月8日已經迅速開展。廣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賦能提升傳統優勢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的用心清晰可見。
政府服務用心,產業持續發力。劉偉表示,佳都在廣州的第三產業基地已經全面啟用,投資達20億元,面積14萬平方米,將打造大灣區元宇宙創新示范中心;同時,佳都將與港科大(廣州)共建國際交通創新技術平臺,有望助力廣州在新一年乃至更遠的未來打造人才、資金、技術高度密集的科技產業集群。
再起步:技術創新+前瞻布局全速前進
立柱架梁,向“實”而行。廣州市工信局表示,2024年將聚焦大產業,出臺實施一批“改革、開放、創新”的政策舉措;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構建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同時,聚焦大轉型,深入實施“四化”平臺賦能新型工業化專項行動,力爭為超300家工業企業提供評估診斷、咨詢培訓、“四化”改造等服務。
政策功夫下足,企業信心更足。“2024年,佳都將以AIGC、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技術為核心,實現研發突破和應用落地。”劉偉表示,“同時推動交通大模型、數字孿生、智慧運維與節能等自主創新成果落地,加速邁入人工智能領域全球第一梯隊。”
“集成電路產業迭代非常快,如果這一代錯過了,再去追趕下一代就更難了。”張亮對于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感溢于言表。據悉,增芯今年將搬入330臺主設備,分別來自全球8個國家和地區,國產化率達40%;春節期間,增芯項目現場運營團隊也7×24小時全天候值守,向今年上半年投產的目標“全速奔跑”。
“鏈”接全球、“鏈”動未來。作為鏈主企業,增芯去年帶動了國內一家半導體設備制造龍頭企業落戶增城。張亮透露,北京、上海的一些同行也有意落戶廣州,甚至建設華南研發中心或建設基地。“我們還在跟世界級的上下游企業洽談合作,希望能盡快開花結果。”此外,增芯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科技等細分領域已有布局,“廣州有全球最大消費類電子的消費市場,任何一家集成電路企業對這樣的市場都很向往。”
專家“高”招
借產業多元優勢加快跨界融合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 陶鋒

陶鋒
廣州工業門類齊全、產業結構多元,具備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優勢條件。廣州要基于自身優勢,加快不同產業跨界融合的步伐。通過多元融合創新,產生快速成長的新產業、新賽道、新領域,這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以汽車產業為例,如果能融合智能網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又如,皮具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也有機會借助與新技術、新商業模式融合實現新的成長曲線。
如何加快產業融合?在政府層面,要優化管制手段,特別是“適度放松”,讓產業與市場有充分空間進行探索,讓前沿企業有機會“充分試錯”。而在企業層面,面對全球外需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延續的大環境,應該從以往的被動全球化走向主動全球化,通過企業戰略主動更新,“全球一盤棋”做好產業鏈分工,特別是考慮將更多高端制造要素以及中上游關鍵零部件的生產留在國內,相對常規性、中低端的產能適當轉移到合適的國家與地區,提高國際競爭力。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