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以來廣州精神文明建設實踐與探索
率先摘得全球首批“燈塔城市”稱號,獲評十大美好宜居城市,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出臺全國首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規;48個先進典型近期捧回“國字號”文明榮譽……放眼羊城大地,一個個文明成果呈現眼前,一幅幅以文明為底色的幸福畫卷正徐徐鋪展。
時代新風,徐徐吹來;文明薪火,代代相傳。黨的二十大以來,廣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銳意進取、守正創新,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讓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蔚然成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河涌上的游船從粵劇藝術博物館前經過
思想引領 夯實精神文明之基
一輛輛繪有紅色木棉花和“書香羊城”標志的大篷車,成為2025年廣州街頭一道亮麗的流動風景線。從3月開始,“英雄花開英雄城”2025廣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大篷車巡展活動走進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番禺等多個區,廣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宣講。
廣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大篷車巡展·越秀區專場活動在海珠廣場開展
“新時代的青年干部,最擅長的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產業強區沒有旁觀者,人人都是主力軍”……這些在“新時代 我來講”職工宣講會上激蕩的滾燙話語,于今年5月響徹廣州。隨著這場賽事拉開序幕,這個已連續開展三年的宣講品牌,恰如一座橋、一束炬,讓學思踐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的熱潮,在羊城大地生生不息。
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廣州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探索出多元融合的宣講路徑。通過文藝賦能、視頻互動打破時空限制,借助A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創新“宣講+情景劇”“宣講+山歌”“宣講+快板”等表達形式,讓市民群眾坐得住、聽得懂、記得牢。從越秀區“古越今秀大家說”宣講情景劇展現奮斗景象,到花都區梯面鎮“客家嫂”文藝隊用山歌解讀政策,再到增城區“老驥新聲”宣講隊以快板宣傳發展理念,廣州始終堅持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將理論傳播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老百姓在哪里,宣傳陣地就延伸到哪里。廣州以越秀公園為樞紐,有機串聯越秀山周邊8個文明實踐陣地,打造環越秀山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升級改造大學城中心湖,有機融入嶺南文化元素與學術特色,高標準打造廣州大學城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公園。充分運用現有的315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與多家文明單位、高校、企業等合作共建的229個特色實踐陣地,構筑起“全市覆蓋、出戶可及、群眾便利”的文明實踐陣地網格。如今,遍布羊城大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已成為市民群眾強思想增本領“充電”的好去處。
從思想鑄魂的深度引領,到文化陣地的立體構建,廣州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讓理想信念的明燈在市民群眾心中閃亮。
榜樣示范 激發向上向善力量
路遇斷橋事故,南沙區的黃福林、唐群輝、王國梁三人化身攔車英雄,緊急攔停后方車輛,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面對同學口吐白沫、心臟驟停,廣州大學四名研究生上演“教科書式”救援,為搶救一條鮮活生命贏得寶貴時間……凡人微光閃耀羊城大地,無私大愛擦亮文明底色。在文明之城廣州,在我們身邊,每天都在上演著好人好事,一批又一批先進典型源源不斷涌現,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充盈每個角落。
“我奉行以奮斗的人生打動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優異的品格塑造人。”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名譽院長、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何鏡堂榮獲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他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何鏡堂院士用建筑記錄時代變遷,以設計詮釋人文精神,打破了國家標志建筑設計被外國建筑師壟斷的局面。雖已耄耋之年,但他仍奔走在建筑創作和人才培養一線,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激勵一代代年輕人奮力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道德凝聚人心,榜樣匯聚力量。廣州深入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發掘推薦和學習宣傳,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積極傳播真善美、弘揚正能量。截至目前,培育選樹全國道德模范7人,超過全省半數;推薦評議“中國好人”191人,位居全省第一。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廣州注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率先在全省將師德課程作為必修課、開展師德師風全員考核,統籌推進全市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開展百名教師、百場微課、百個課題“三百”思政課示范活動,講好開學第一課;加強家庭家風家教建設,連續8年開展傳承弘揚“廣州好家風”活動,2021年作為副省級城市唯一代表,在全國作經驗交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壯大“羊城少年心向黨”活動品牌,持續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培育選樹,自2018年起4人入選全國“新時代好少年”,191人入選省市“新時代好少年”。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漫步廣州大街小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講文明樹新風”的公益廣告滾動播出,潛移默化地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群眾日常生活。截至目前,廣州建成8萬多個戶外大牌、電子大屏、地鐵燈箱等公益宣傳載體,常態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引導,并活化利用全市214處革命遺址,打造“家門口的紅色學堂”。
立精神支柱、樹價值標桿、育時代新人。廣州多措并舉,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大力推動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讓文明之花在羊城大地競相綻放。
精治善成 繪就城市亮麗畫卷
今年5月,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大地廣場和吉祥廣場正式開放,這片曾閑置荒廢的商業開發用地,搖身變為45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既增加了廣州老城區的公共空間,更讓閑置邊角地蛻變為“金角銀邊”,成為永慶坊片區更新中最鮮活的注腳,贏得市民游客的交口稱贊。據統計,2024年以來,廣州持續開展“社區繡花”行動,與“百千萬工程”等工作任務統籌謀劃、一體推進,整合各類資金超6億元、推動解決社區痛點堵點問題230余項、整治影響社區容貌環境問題5700余宗。
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廣州在“精”上做文章,在“細”上下功夫,從基層著手、從細處著手、從小處著手,不僅因地制宜開展老舊小區微改造、微提升,還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在點滴中細化為民服務“顆粒度”,多方共治、齊抓共管,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務質量,以“繡花”功夫讓羊城大地文明成色更足、群眾獲得感更強。
——宜居提質,筑就幸福生活家園。出臺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條例,率先探索“房票安置”“專項借款收購商品房用作安置房”等創新舉措,近兩年危房改造惠及92.9萬人,用制度創新回應群眾“住有所居”的期盼。從海珠濕地、恩寧路項目入選全國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到98%行政村達到省美麗宜居標準,城市與鄉村的面貌煥新中,躍動著品質生活的脈搏,廣州已連續5年入選國家城市體檢樣本城市,讓宜居從愿景變為可感可及的現實。
——向綠而行,打造美麗山水花城。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綠化指標領跑超大特大城市,2024年空氣優良天數、PM2.5濃度在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鐘靈毓秀的生態是花城廣州的亮眼“底牌”。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516個各類公園,563公里森林步道、近4000公里綠道。廣州還著力推動“生態+”深度融合,打造豐富多元的綠色生活場景。此外,在十五運會開幕前,廣州還將建成100條市級美麗河湖,向世界展示超大城市水環境治理成效。
——數字賦能,構建高效政務生態。率先實施全國首個超大城市統一數字運維改革,以“敢為人先”的魄力筑牢政務服務標準化基石。目前,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已實現100%“全程網辦”,“免證辦”“指尖辦”“自助辦”“就近辦”等創新模式多點開花,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跨域事項、便民服務加速“上云”,2024年“穗好辦”移動政務服務總門戶已整合超1.1萬項服務,讓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隱形翅膀”,為企業和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文脈賡續,擦亮城市人文底色。完成北京路等6大片區保護性改造,永慶坊、泮塘五約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可復制經驗清單,用“繡花”功夫守護城市記憶肌理;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等紅色場館升級煥新,讓革命精神浸潤人心;廣州文化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嶺南書院·隔山書院等文化新地標相繼亮相,為城市注入鮮活文化氣息。編制實施面向2035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文脈傳承錨定長遠坐標;深入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夯實數據基礎;廣州演藝交易會、羊城粵劇節等品牌活動接連舉辦,匯聚海內外藝術精華,讓城市文化舞臺愈發璀璨、藝術魅力持續彰顯。2024年文旅場所接待游客2.5億人次,同比增長6.4%,這份亮眼數據背后,是廣州人文魅力的持續釋放。從歷史遺存的活化到文化地標的崛起,廣州正以古今交融的獨特氣質,讓人文之光成為最深厚的城市底蘊。
在羊城,文明創建從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廣州匯聚多元力量,激發共治熱情,用“實”的功夫做足“細”的文章,繪就一幅新時代城市治理的亮麗畫卷。
城鄉融合 文明新風勁吹羊城
在7434平方公里的羊城大地上,村域面積逾5000平方公里,占比超七成。廣州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勢,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百千萬工程”深度融合,構建起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補的文明融合新格局,讓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浸潤城市街巷與鄉村田野。
——擦亮城市文明窗口,涵養現代文明氣質。廣州以機制創新激活城市文明活力,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向“城市文明建設”躍升。以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統籌推進文明村鎮、單位、家庭、校園創建提質,形成全域聯動的創建格局。創新運用“科技賦能+群眾參與”模式,打造文明創建無感監測體系、“隨手拍”APP,通過“民呼我應”專欄與12345監督熱線,讓每一位市民都成為文明建設的參與者、監督者。
廣州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嶺南書院?隔山書院”“文明(青年)夜校”等品牌扎根社區,“廣州藝術季”“名家周末大舞臺”等活動年均惠及百萬群眾,讓精神文化生活觸手可及。為迎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全市開展“迎全運講文明樹新風”百場文明實踐活動,從文明交通勸導到觀賽禮儀培訓,從網絡文明倡導到志愿服務護航,讓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推出“老城市 新活力”叢書之“讀五脈·懂廣州·迎全運”,帶你讀懂廣州的山脈、水脈、城脈、商脈、文脈。如今,行走羊城,斑馬線前的禮讓、公共場所的有序、鄰里間的互助已成常態,現代文明正成為最動人的城市底色。
——厚植鄉土文化底蘊,煥發鄉風文明活力。廣州深耕鄉村文明沃土,以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七大行動”激活鄉風文明新氣象。目前,全市21個全國文明村鎮星羅棋布,1130個行政村實現省、市衛生村全覆蓋,村莊清潔行動累計清理生活垃圾超100萬噸,鄉村“顏值”與“氣質”同步提升。
農房風貌提升行動勾勒羊城風情畫卷,花都區塱頭村引入公益組織打造“春陽臺”文化微地標,實施“老屋喚醒計劃”,讓百年古村在保護中煥發新韻。文旅融合繪就鄉村振興圖景,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6個嶺南風格文旅特色村鎮串珠成鏈,讓游客在稻田民宿里品鄉愁、在古驛道上讀歷史。移風易俗新風拂面,“一約四會”與積分制引導村民革除陋習,2025年春節廣州“小紅包、好意頭”隨禮習俗刷屏朋友圈,成為鄉風文明的鮮活注腳。
“四好農村路”通村達戶,1.2萬畝鄉村“四旁五邊”綠化鋪就生態底色,從化、增城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一個個“小整治”帶來“大變化”,文明之花在田埂地頭綻放,讓鄉村既有“綠水青山”的顏值,更有“文明鄉風”的內涵。
——織密城鄉聯動紐帶,構建文明共生格局。廣州打破城鄉資源壁壘,讓文明要素在城鄉間順暢流動、互促共榮。近300家文明單位與涉農區實踐陣地結對共建,將人才、技術、資金“沉”到基層。全國文明單位廣州聯通與花都區共建“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整合278個實踐陣地資源,讓“數字文明”賦能鄉村治理;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結對聯動,增城、從化與惠州博羅、龍門共筑文明實踐帶,聯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嶺南遺產發掘,讓跨區域文化交流成為文明互鑒的橋梁。
城市的優質文化資源向鄉村延伸,“文藝輕騎兵”下鄉演出、博物館巡展進村寨、名師送教到田間;鄉村的特色文化向城市反哺,農家美食節、非遺市集走進商圈,讓城鄉居民共享文明成果。這種“雙向奔赴”的文明互動,正讓羊城大地上的“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如藤蔓相纏,生長出全域協同的文明新生態。
從越秀城區的老街巷到從化山間的古村落,文明新風正從“點上亮”變為“全域紅”。廣州以城鄉融合為筆,以精神文明為墨,在廣袤羊城大地上繪就“城美鄉靚、風清氣正”的畫卷,讓文明不僅是城市的名片,更是百姓心中的幸福坐標,為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明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