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興則國強民富。
廣州,位于南海之濱,向海而生、通江達海。1000多年前,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依托深厚的歷史底蘊,優越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科創資源,扎實的產業基礎和強大的港口樞紐,廣州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大局中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廣州在海洋旅游、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電力等領域全面發力,全力搶占海洋經濟發展制高點。2020年以來,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始終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國內領先、全省第一,去年發布的中國海洋新興產業指數報告中廣州位居全國第一梯隊,海洋經濟地位加速提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座從大海里“長”出來的城市、長盛不衰的千年商都,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挺進更加廣闊的“藍海”,奮力書寫以海為媒、向海圖強的時代答卷。
廣州港南沙港區。
大海里“長”出來的城市
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說:“可能世界上沒有一個地點,在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形勢,比廣州更為優越。”這樣的評價,既說明了廣州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也道出了廣州在聯通中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廣州能夠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并非巧合。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句,形容廣州數千年來的地理變遷再合適不過。
當人們穿梭在廣州繁華的中心城區,往往很難想象,6000年前很多地方還是一片汪洋,獅子洋的海浪可直拍越秀山麓;蜿蜒穿城的珠江,曾是一片茫茫“巨浸”,歷經幾千年的巨變,逐漸由“海”變“江”,最終變成如今的模樣。
時針撥回到1937年,著名地理學家吳尚時在廣州發現了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就位于今天的海珠區石榴崗路與侖頭路交會處。該遺址離海岸線100多公里,被認為是海面從大陸退出的最遠里程。在此之前,地理學家們普遍將意大利波河海蝕遺跡離海岸線50公里的距離視為海面從大陸退出的最遠里程。
七星崗并非古海岸遺址的孤例。在不遠處的曉港公園,有一處紅巖石崖,崖壁上嵌著“滄海遺礁”四字。據地質學家考證,這片赤紅色砂巖形成于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經數千年海浪侵蝕而成,同樣訴說著廣州由海變陸的壯闊歷程。
廣州古海岸遺址,不僅是地理變遷的見證,更是海洋與城市水乳交融的寫照。時光荏苒,隨著海潮漸退,海岸線南移,珠江泥沙沉積,島嶼連片成陸,廣州才從海里“長”出來。
放眼望去,在漫長的海岸線上,由滄海變桑田的城市并不罕見,但廣州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格局。這座城市不僅面朝南海,更坐擁“三江匯流、山海相擁”的天然優勢。這種“山海相擁、江海交匯”的地理構造,不僅造就了廣州“水陸兼備”的獨特氣質,更孕育出綿延兩千余年的海洋文明。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翻開廣州城市發展史,藍色基因深深根植于城市發展脈絡之中。當珠江的淡水與南海的咸水在此交融,也象征著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的完美融合,這正是廣州海洋文化歷久彌新的地理密碼。海洋,不僅塑造了廣州獨有的城市肌理,更涵養了她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精神,也正因擁有這樣的城市精神,才能夠讓廣州維持千年繁榮。
珠江口的浪濤拍打著兩千年的歷史回響,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銀盒、非洲象牙和紅海乳香印證著這座城市的海洋基因,多元文化共生的海洋文化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持續訴說著這座城市與海洋的千年情緣。
一個港帶動一座城
一部港口史,半部廣州史。
港口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作為一座因海而生、由港而興的城市,港口深深刻入了廣州的基因,塑造著城市的格局,也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放眼世界開了一扇窗。
鏡頭轉到廣州荔灣區“西來初地”。相傳南北朝時期,舉世聞名的少林寺達摩祖師經海上絲綢之路到廣州荔灣區上下九附近登岸,因而稱其當年登陸地為“西來初地”。在現下九路與玉器街交會處,仍豎立著一塊古石碑,上刻“西來古岸”四個大字。據地理學家考證,魏晉時期的珠江河岸,在廣州今上下九路到大德路一線,當時,中外商船在廣州貿易均在西來初地和坡山兩個內港碼頭進出。
事實上,廣州的港口發展還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這是廣州建城以及港口從萌芽到形成的時期。據記載,嶺南地區早在先秦時期就與南海諸國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南海區域內海舶已無遠弗屆了。
隨著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提高與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唐中后期,東西方交通重心從西北陸路轉向東南海路,廣州遠洋交通空前頻繁,并成為東西方海上交通中心。貞元年間,賈耽在《皇華四達記》中記載了一條“廣州通海夷道”,途經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也是唐代七條對外交通線中最重要的一條。
清乾隆年間,明確規定西方商船來華貿易集中到粵海關辦理,實施一口通商。直至道光二十二年止,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彼時,各國商船如織,十三行迅速崛起。美國人亨特在《舊中國雜記》中形容那時的珠江,“給人一種極好的感覺——毫不停息的活動、低微的噪聲、生機勃發、愉快歡暢”。
興起于秦漢,發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蓬勃于當代,廣州港(黃埔港)與廣州相伴而生。從歷史的長河中走來,這座千年大港,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更見證著城市的變遷與發展的磅礴力量。如今站在新時代的浪尖,廣州港也已蝶變成鏈接世界的超級物流平臺,助力廣州國際航運樞紐能級持續提升。
《2024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廣州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為2645萬標箱,居全國第五和全球第六,同比增長4.1%;貨物年吞吐量為6.9億噸,均居全國和全球第五,同比增長1.8%。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實現正增長,其中外貿箱量首次超越內貿箱量,成為增長主驅動力。
港以城興,港城共榮。隨著廣州城市戰略定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廣州港的航線也在加速向全球市場拓展。目前,廣州港集裝箱航線總數達284條,其中超過170條為外貿航線,已聯通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400多個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港南沙港區五期工程正在加速推進,建成后南沙港區集裝箱年通過能力將突破3000萬標箱,穩居全球單一港區前三。國際航運樞紐能級的加速躍升,必將為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升騰奔涌的“藍動力”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聞名中外的海洋城市,有著1800多年的海運史、180多年的現代造船史、近100年的海洋科研史。
如今,廣州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故事還在續寫。廣州依托通江達海的交通基礎、三大造船基地的產業基礎和66家涉海科研機構的技術基礎,不斷鞏固和提升海洋經濟地位。
2020年以來,廣州市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年均增長近6%,其中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國內領先、全省第一。去年,在中國海洋新興產業指數報告中廣州位居全國第一梯隊,在《世界領先海事之都》報告中位居世界第25、全國第6,目前已形成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高端制造、海洋旅游三大特色鮮明產業,創造豪華客滾船交付等多項全球第一紀錄。
科技創新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決定著海洋經濟的開發程度。廣州海洋科研創新起步早,科研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是我國面向南海、服務國家的海洋科研重地。
特別是近年來,廣州海洋科研力量不斷集聚,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廣東)落戶廣州,“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正式入列,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啟動建設,深水科考碼頭和大洋鉆探巖心庫建成使用。同時,廣州還擁有7位海洋領域的兩院院士和66家涉海科研機構,4個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34個省部級以上海洋重點實驗室,27個省級以上海洋工程技術中心,已初步建成發展領域全面、功能層次清晰的海洋科研體系。
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是經略海洋、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方面,中山大學藍文健教授團隊從南海海洋真菌中發現結構新穎的強效抗腫瘤活性化合物,目前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有望發展成為治療鼻咽癌、肝癌等惡性腫瘤的候選藥物。
在海洋新能源方面,廣州航海學院研發的深遠海SPAR漂浮式風光波能源島是一種創新的能源采集裝置,它漂浮于海面,集風能、太陽能、波浪能采集技術于一體,其電量產出可觀,有望成為未來深遠海綠色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
從“興漁鹽之利”“行舟楫之便”,到如今海洋藍色產業鏈延伸至生物制藥、新能源、電子信息……廣州海洋產業體系正在不斷完善,海洋新質生產力正在加快培育,“藍色動力”正在持續升騰奔涌,托舉出了一片蔚藍色的經濟新空間。
續寫向海圖強新篇章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關鍵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
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廣州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大局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特別是近年來,在多重國家戰略加持下,廣州發展海洋經濟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2022年,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提出,打造我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2024年,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首次在廣州城市性質中賦予“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定位。
隨著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的持續發力,大灣區正逐步從過去的“珠江時代”走向“南海時代”。廣州的區位優勢、科技創新、產業基礎將在新發展階段為廣州發展海洋經濟提供更大的信心、更強的動能。
近期,廣州印發《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圍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聚焦“港、船、能、藥、游”五大產業賽道實施強鏈補鏈,通過實施“五個一”重點行動,為廣州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切實有力的支持。同時,《規劃》還提出,堅持陸海統籌,構建“一帶三區,串珠成鏈”的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其中,“一帶”指“打造世界級海洋創新發展帶”,沿江布局海洋科技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集群及相應城市配套;“三區”則分別是廣州中部海洋創新區、廣州東部海洋創新區、廣州南部海洋創新區。
6月6日,廣州召開首屆廣州海洋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大會,發布了全國首個海洋政產學研金交流平臺——廣海匯,簽訂11項戰略合作類、招商類、標準制訂類項目合作協議。
6月10日,廣州市召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會議指出,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舉措,搶抓機遇、發揮優勢,科學規劃、選準賽道,堅持創新引領、實體為本、服務賦能,全力搶占海洋經濟發展制高點,加快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打造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向海圖強正當其時。
當前的廣州,正以走向深海、走向遠海、走向大洋為導向,全面實施科技興海、產業強海、開放活海、生態護海、文化親海五大發展路徑,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著力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全力打造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海洋不僅孕育了生命,也承載著我們的發展與夢想。“重倉”海洋早已成為廣州城市規劃發展的戰略共識,從珠江口出發,堅實有力地邁向灣區,奔向潛力無限的深海大洋,廣州正踏著時代的鼓點篤定前行,奮力書寫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