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首個院企資源交互數字平臺上線廣州日報新花城
5月24日,廣州研究型醫院聯盟第二屆院企合作活動在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5月24日,廣州研究型醫院聯盟第二屆院企合作活動舉行,以“加速與協作——共創廣州院企合作創新生態圈”為主題,生物醫藥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方服務機構等超300家機構、超800名各界代表聚首,聚焦提升醫療機構臨床試驗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在穗轉化、推動創新藥械臨床應用等關鍵目標。
當天活動中舉行了廣州研究型醫院聯盟今年部分成果轉化與戰略合作項目的簽約儀式。截至記者發稿時,合同總金額超過了1.5億元;廣州研究型醫院聯盟與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廣州日報社)攜手打造的首個院企資源交互數字平臺正式發布,在廣州日報新花城APP同步上線,是廣州研究型醫院聯盟組建一年以來,落實加快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
現場超過800人見證一批院企“牽手”
成立于去年3月的廣州研究型醫院聯盟是由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廣州市衛生健康委牽頭組建的全國首個政府部門組織的研究型醫院聯盟,目前包括18家聯盟醫院。
在5月24日的活動現場,設置了廣州院企合作創新生態圈展示走廊:18家聯盟醫院展示了各自的臨床試驗承接能力、成果轉化項目和藥械應用需求;部分企業通過宣傳展位展示了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合作意向。聯盟科技成果實體化展示區集中展示了聯盟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成果;越秀、荔灣、黃埔、南沙等各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展板以及各部門政策集中展示,進一步彰顯了廣州市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大力支持。
活動現場見證了一批院企“牽手”,合作成果豐碩——“我們今天和廣東省中醫院簽約,合作將院長張忠德研發的一款院內制劑轉化為市場化產品,可以上市銷售。”廣藥集團科研項目管理部副部長(主持工作)劉宏告訴記者。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小飛表示,活動中與兩個企業簽署了戰略性合作協議,將共同研發生產用于診斷、治療疾病的核醫藥,“比如現在的釔90(用于治療部分癌癥的一種放射性藥物),絕大部分依賴于國外進口。如果我們自己能做起來的話,我們可以把它的成本打到原來的1/5甚至1/10。”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則與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聯合會籌備組簽約粵港澳罕見病創新藥轉化促進中心項目,該中心主任、院長周文浩表示,在數字資產開發應用、診斷試劑研發、基因治療和干細胞治療的研發等領域展開合作,造福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罕見病患者。
除此之外,活動現場精心打造了超1500平方米的院企一對一洽談區,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專業經紀人駐場,提供成果轉化等咨詢服務,為參會醫院和企業提供精準對接平臺,提升院企合作效率。
構建生物醫藥領域全要素對接樞紐
廣州研究型醫院聯盟與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廣州日報社)攜手打造的首個院企資源交互數字平臺也在活動現場亮相,以“數字賦能、資源聚合、生態共建”為核心,構建生物醫藥領域全要素對接樞紐。該平臺也從5月24日起正式在廣州日報新花城客戶端的服務板塊中亮相。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相關負責人在活動中介紹,平臺匯聚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18家三甲醫療機構頂尖資源,600余名專科領軍PI智庫,鏈接百家生物醫藥企業創新需求,打造“科研—轉化—產業”一體化服務新范式;首批上線“找PI”“匯政策”“看成效”三大功能模塊,設有需求收集端口,在線征集企業端和醫院端需求,定期審核發布。企業可一鍵查閱各專科領域優秀PI,科研團隊能實時對接企業技術攻關需求,形成“需求發布—定向推送—一鍵鏈接”的閉環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平臺中的院企合作巡禮專欄,為醫院科研成果轉化、企業創新的深度報道預留了傳播空間,廣州日報新花城客戶端、健康有約團隊將聯合聯盟共同為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擴大聲量,提高可見度。
創新組建區域研聯體 加快臨床試驗啟動
廣州市創新基礎雄厚、臨床資源豐富、產業優勢突出,目前全市共有7141個醫療衛生機構。廣州還匯聚了6500多家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
在專注于臨床救治的醫聯體之外,廣州亦開始部署利用豐富的醫療、生物醫藥產業資源,組建專注于醫學科技創新的“研聯體”。活動中,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還聯合發布了《廣州市提升臨床試驗能力行動方案(2025—2027)》。
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要重點組建“1+N+X”廣州臨床試驗區域研聯體,在這一創新的模式下,基層醫院也可作為入組站點參與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通過臨床試驗的快速入組加快GCP藥物研發進程,有望將臨床試驗啟動時間壓縮到18周以內,并實現臨床試驗快速入組,切實為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