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30年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國內領先 形成5000億級產業集群
預制工廠智能生產線工序流水“一鍵啟停”,實現24小時無人化生產;建筑機器人“各司其職”,成為“危、繁、臟、重”作業工人的得力助手……5月8日到10日,首屆廣州國際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博覽會在廣州舉行。記者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了解到,廣州在智能建造探索實踐中,涌現出豐富的應用場景。近年來,廣州市持續發力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未來將錨定“中國建造”新高地,到2027年,進入國內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第一梯隊,到2030年,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國內領先,形成5000億級產業集群。
廣州南站廣州環球貿易廣場項目,采用了“云端建造工廠”系統。
頂層設計:納入全市產業發展戰略
廣州明確將“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作為4個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納入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進行布局,目標是到2030年形成5000億級的產業集群。這是國內第一次有城市把建筑業相關產業列為全市戰略性發展產業。
為了實現目標,廣州印發綱領性文件《廣州市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五年行動計劃(2024—2028年)》,按照“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的原則,圍繞優化政策機制、樹立建筑產品理念、打造產業生態、促進信息技術融合、完善人才保障體系等方面26項重點任務,統籌引領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印發指導性文件《廣州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實施方案》,明確“政府引導、企業創新、項目試點”三大路徑,涵蓋培育產業生態、推廣BIM技術應用、推動智慧施工等6大領域,并細化分解為29項重點任務和99項具體舉措。
廣州還印發了《廣州市裝配式建筑和模塊化建筑項目容積率激勵措施實施細則》,當前正在編制《加快推動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在新開工的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和原拆原建等項目中明確模塊化建筑建設面積比例。
場景優勢:落地新技術 打造新高地
廣州發揮場景應用豐富的優勢,建立在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危舊房屋原拆原建等場景應用工業化建筑的項目儲備清單,通過項目培育,使廣州成為國內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技術使用的熱土和高地。
緊鄰廣州南站的廣州環球貿易廣場(C區5號地塊總承包工程),承建單位中建四局創新應用自主研發的云端建造工廠、智能建筑機器人、數字建造管控平臺等眾多智能建造“黑科技”。云端建造工廠配備自動開合雨棚、噴霧降塵系統及通風裝置,夏季作業面溫度降低10℃以上,小雨天氣仍可正常施工,有效改善工人的作業環境。同時,配備多款智能機器人,施工效率提升30%,預計整體工期縮短約10%。
廣州圍繞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裝備、裝配式裝修、智能家居等5個方面協同發力,實現BIM(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目前,BIM技術已被納入《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政府投資項目、重點片區工程全面應用BIM技術,三維智能審圖系統累計審查項目1681個,模型數量達1.5萬個,居全國首位。
集群聯動:升級產業鏈,產品走向全球
廣州以“鏈長制”為抓手,引導上下游優勢企業成立建設行業智慧化產業聯盟,推動智能建造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廣州建筑集團與寶武集團達成戰略協作,共建“鋼結構智能加工產業園”,推動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成本降低15%、效率提升20%,催生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新生態。
廣州推動智能建造相關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導入智造、研發等功能,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圍繞“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裝備—裝配式裝修—智能家居”五大賽道,謀劃智能建造和工業化建筑產業園區“2+5”布局。中建三局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在增城區打造“灣區智能建造產業園”,預計2026年投產,建成后年產值可達50億元,將成為華南地區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建筑裝備制造基地。
廣州以開放姿態聯動灣區、“出海”全球。以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為契機,廣州聯合香港建造業議會、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成立“粵港澳智能建造產業發展聯盟”。廣州建筑承接香港MIC項目,拓展灣區智能建造產業市場。在澳門的城市更新項目中,廣州的裝配式建筑技術和裝配化裝修方案得到廣泛應用,縮短了施工周期,減少了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在“出海”的征程中,廣州已建立海外技術轉移中心6個,輸出BIM全生命周期管理、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八大技術體系。中交四航局參與的泰國林查班港擴建項目是智能建造在港口工程領域的成功范例。
標準輸出:形成廣州經驗
廣州通過編制工業化建筑在造價、設計、施工方面技術標準和發布標準化產品圖集,規范建造基本流程,保障工程造價,提高產品質量,加快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廣州已出臺地方性標準《工業化建筑建造規程》,從創新管理模式、建造技術選擇、系統集成設計、智能生產施工、信息化技術應用等多維度建立工業化建筑的建造技術標準,規定工業化建筑建造全過程的管理及技術要求,包括項目策劃、設計、生產與運輸、施工與驗收、新技術應用等。
此外,廣州率先發布《智能建造技術清單》《智能建造項目評價指引》,明確基礎級、標準級、領先級技術應用要求,引導企業分階段提升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