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圈層”守護“大安全”
廣州市最小應急響應圈建設現場會日前在白云區三元里街道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為全面提升基層應急救援能力,在總結試點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廣州市應急委于近期印發通知,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提出工作要求,在全市全面開展最小應急響應圈建設。目前,各區各部門正按照通知要求及本次會議部署,全力推進相關工作。
廣州將在全市全面開展最小應急響應圈建設。
街道作為最基層的屬地單位,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米”,也是應急處突的“最先一米”。廣州聚焦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應急指揮機制,率先探索構建最小應急響應圈,努力實現以最小的應急圈層守護最大的平安保障,共同構建更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2024年6月開始,廣州市應急委在充分調研及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先后選取白云區三元里街、天河區沙東街、花都區花東鎮、黃埔區夏港街、增城區派潭鎮為試點鎮街,組織開展最小應急響應圈建設。
何為最小應急響應圈?據介紹,最小應急響應圈包括三個圈層:第一層為“1—3—5”分鐘自救圈,實現災害事故發生后1分鐘內崗位人員自救、3分鐘內互救、5分鐘內事發單位或應急網格施救;第二層為10分鐘增援圈,災害事故發生后10分鐘內鎮街應急救援力量響應;第三層為20分鐘專業救援圈,事發后20分鐘內消防救援隊伍及區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響應。
“試點鎮街構建最小應急響應圈,以點帶面,破解基層應急力量分散,指揮調度不暢,自救能力不足的問題,初步實現突發事件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睆V州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試點鎮街認真落實、積極推進,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強化應急物資裝備保障、場所保障、信息化保障,完善鎮街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落實全市應急管理部門與消防救援隊伍共戰、共訓、共享機制,制訂完善應急預案,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應急演練,最小應急響應圈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在總結試點鎮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廣州正全面推進最小應急響應圈建設,持續強化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升基層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廣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