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400年森林持續固碳之謎
記者近日獲悉,隸屬于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碳匯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鼎湖山保護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總面積1133公頃,主峰雞籠山海拔1000.3米。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其野生生物資源,涵蓋了南亞熱帶常見的8種自然植被類型,其中以季風常綠闊葉林最為典型。截至2024年12月,區內記錄高等植物2291種,大型真菌836種,獸類43種,鳥類277種,爬行類59種,兩棲類23種,魚類25種,昆蟲996種。
1978年,華南植物研究所在鼎湖山保護區建立中國科學院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鼎湖山站”),1999年成為首批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試點站)。鼎湖山站長期聚焦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及其演變規律的研究,相關成果先后獲2008年度和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6年,鼎湖山站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時間超過400年的成熟森林的土壤仍然具有較強的碳匯功能,該發現被發表在學術雜志《科學》上,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相關“非平衡理論框架”獲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依托鼎湖山站研究團隊完成的《陸表固碳生物與非生物過程及其環境響應機制》,獲得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