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有多少物種?生命之樹能否被完整描繪?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生物多樣性保護再受關注。記者了解到,在過去的2024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廣東省“生物多樣性”專項支持下,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植物多樣性記錄,更為理解物種演化與生命之網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植物分類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致力于揭示植物世界的多樣性。通過分類、命名和歸類植物,分類學家為植物賦予名字,并探究物種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我們理解錯綜復雜的生命之網提供第一手證據。
2024年,得益于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旗艦項目——“生物多樣性”專項中的“廣東植物多樣性全域調查與評估”項目,以及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華南植物遷地保護與資源利用關鍵技術”項目的資助,華南植物園的植物分類學家們在植物分類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包括發表新族1個(棒柱茜族),新屬2個(菊科親二菊屬和茜草科棒柱茜屬),新種36個(涵蓋蕨類、竹類、藥用植物及特有類群,其中11個來自廣東省)和新變種4個。此外,科研人員還對62個種級新組合、新名稱或替代名進行了分類修訂,恢復4個名稱種級地位,將18個名稱歸并為異名,并出版《中國西沙群島野生植物資源》《廣東高等植物名錄及其地理分布》和《南嶺山地維管植物多樣性編目》等專著8部。
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全球植物多樣性記錄,也為理解物種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依托華南國家植物園自主開發的“生命網格”(BioGrid)智慧平臺與“銀杉(Cathaya)”標本管理系統,2024年華南國家植物園完成1.4萬份植物標本采集,智能化管理134批次3萬余號標本,共享超25萬條標本數據,實現了從野外調查到標本數字化的全流程高效管理。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科研人員在植物分類學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陸續發現并命名了武隆薊、南鄭風毛菊、肉葉合耳菊、兩廣珠子木等多個植物新物種,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的植物多樣性庫。
南鄭風毛菊
陜西龍頭山的新發現
2020年至2021年,華南植物園的研究團隊在陜西省龍頭山發現了一種與洋縣風毛菊相似但具有獨特特征的風毛菊新物種,命名為“南鄭風毛菊”。該物種的莖生葉較多,中下部葉片的裂片長度超過葉片的一半,葉背密被蜘蛛狀毛。分子系統學分析進一步證實了其獨特性。這一發現為風毛菊屬的分類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南鄭風毛菊
肉葉合耳菊
云南保山的新物種
2022年,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郭永杰在云南保山發現了一種形態特殊的合耳菊屬植物。經過華南植物園的研究團隊詳細研究,確認其為新物種,并于2023年命名為“肉葉合耳菊”。該植物的葉柄較長,葉片肉質,與同屬其他物種在形態上有顯著差異。這一發現進一步拓展了合耳菊屬的物種多樣性。
肉葉合耳菊
兩廣珠子木
廣東廣西交界的新發現
2024年,華南農業大學的姚綱副教授與華南植物園的宋柱秋助理研究員在廣東、廣西交界的石灰巖山地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珠子木屬植物,命名為“兩廣珠子木”。該物種的葉片二列互生,果實三角狀球形,與傳統的珠子木屬植物有明顯區別。分子系統學研究顯示,珠子木屬應并入算盤子屬,這一發現為珠子木屬的分類提供了新的視角。
兩廣珠子木
陽春蜘蛛抱蛋
廣東鵝凰嶂的新物種
2023年,華南植物園的科研團隊在廣東陽春鵝凰嶂保護區發現了一種花型獨特的蜘蛛抱蛋屬植物,命名為“陽春蜘蛛抱蛋”。該物種的花被裂片部分平展,雌蕊純白色,柱頭下表面向內折疊,與同屬其他物種有明顯差異。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蜘蛛抱蛋屬的物種多樣性。
陽春蜘蛛抱蛋
滇西越橘
云南盈江的特有新物種
2024年,華南植物園的科研團隊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發現了一種新的越橘屬植物,命名為“滇西越橘”。該物種的葉片近無柄,花梗較短,花絲僅為雄蕊的三分之一長,與同屬其他物種有明顯區別。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越橘屬的物種多樣性。
滇西越橘
泰寧鼠尾草
福建泰寧的新發現
2022年,福建省建寧縣的植物愛好者高元龍在福建泰寧縣發現了一種葉片革質且葉脈金黃的鼠尾草,經華南植物園的研究團隊確認為新物種,命名為“泰寧鼠尾草”。該物種的葉片薄革質,葉正面密被長柔毛,與同屬其他物種在形態上有顯著區別。這一發現為鼠尾草屬的分類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泰寧鼠尾草
壩光水蕨
深圳大鵬新區的新物種
2023年至2024年,華南植物園的科研團隊在深圳大鵬新區壩光銀葉樹濕地公園發現了一種新的水蕨屬植物,命名為“壩光水蕨”。該物種的葉片形態獨特,裂片向內卷曲至主脈,與同屬其他物種有明顯區別。這一發現為水蕨屬的分類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壩光水蕨
三指線蕨
廣東陽春和深圳的新發現
2024年,華南植物園與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科研團隊在廣東陽春和深圳大鵬半島發現了一種新的線蕨屬植物,命名為“三指線蕨”。該物種的葉片展現出獨特的二型性,不育葉的裂片數量較少,形態奇特。這一發現為線蕨屬的多樣性研究增添了新的成員。
三指線蕨